改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3565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锥头,包括:改锥本体,改锥本体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改锥本体的设置凹陷槽的部分的横截面为梅花形结构;改锥本体包括锥体段部和直线段部;直线段部由上到下的尺寸相同;锥体段部中,相邻两个凹陷槽之间为定位凸起部;定位凸起部的外侧面包括第一圆弧面、中间过渡面和第二圆弧面;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之间的间隔,由下至上依次增大;第一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第二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改锥头在吊起螺钉时,对螺钉的驱动孔的深度几乎没有要求,且能够承受较大扭矩,不会出现滑丝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锥头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改锥头。
技术介绍
在骨折固定复位手术中,需要用改锥头插入螺钉的驱动孔来吊起螺钉。现有的螺钉的驱动孔的结构是横截面为梅花形的直孔。如图1至图3所示,目前所使用的改锥头的结构包括:圆柱形的改锥本体1,沿着改锥本体1的周向,在改锥本体1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11,凹陷槽11贯通至所述改锥本体1的底面,改锥本体1的设置凹陷槽11的部分的横截面为梅花形结构。梅花形结构的外接圆的直径D4等于改锥本体1的外径。每个凹陷槽11的横截面为弧形;每个凹陷槽11中,槽底面12与改锥本体1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沿着改锥本体1的轴向由下到上依次增大。改锥本体1下部的梅花形结构与相应的螺钉2的梅花形的直孔相适配。改锥本体1的下端插入螺钉2的直孔中,使得螺钉2的直孔中的凸起部卡入于相应的改锥本体1的凹陷槽11中,螺钉2被从钉盒中取出,医护人员将螺钉2插入人体后,改锥本体1驱动螺钉2旋转以安装螺钉2。现有改锥头的缺点是:由于螺钉2的直孔中的凸起部卡入于相应的改锥本体1的凹陷槽11中时,螺钉2与改锥本体1之间是线接触,所以,现有改锥头使用中对螺钉2的驱动孔的深度要求非常严格,在螺钉2的驱动孔的深度较浅时,会出现无法将螺钉2吊起的情况;在安装螺钉2时,现有的改锥头无法承受很大的扭矩,容易出现滑丝现象,所以,在安装螺钉2时需要使用其它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锥头。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改锥头,包括:圆柱形的改锥本体,沿着改锥本体的周向,在改锥本体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所述凹陷槽贯通至所述改锥本体的底面,改锥本体的设置凹陷槽的部分的横截面为梅花形结构;所述改锥本体的设置凹陷槽的部分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锥体段部和直线段部;沿着改锥本体的轴向,所述直线段部由上到下的尺寸相同;所述锥体段部中,相邻两个所述凹陷槽之间为定位凸起部;所述定位凸起部的外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面、中间过渡面和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与所述第二圆弧面之间的间隔,由下至上依次增大;在所述锥体段部的每个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弧面与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最远距离是所述第一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上的点与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在所述锥体段部的每个横截面上,所述第二圆弧面与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最远距离是所述第二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上的点与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所述直线段部的外接圆的直径等于所述锥体段部的下端的直径,所述直线段部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所述改锥本体的直径。优选地,所述改锥头用于插入螺钉的驱动孔中,所述驱动孔的横截面为梅花形,所述驱动孔为直孔;所述改锥头的直线段部与所述梅花形的驱动孔为间隙配合;所述改锥头的锥体段部的定位凸起部可卡入于所述梅花形的驱动孔的凹入部中。优选地,沿着所述改锥本体的中轴线,所述锥体段部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直线段部的高度。如上所述,本技术的改锥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改锥头中,改锥头的直线段部插入于螺钉的梅花形的驱动孔中,改锥头的直线段部与螺钉的梅花形的驱动孔能够形成面接触;由于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之间的间隔,由下至上依次增大,且第一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第二圆弧面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改锥本体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改锥头的锥体段部的定位凸起部卡入于梅花形的驱动孔的凹入部中,定位凸起部的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均与梅花形的驱动孔线接触,则定位凸起部与螺钉的驱动孔形成紧配合;改锥头的锥体段部的定位凸起部卡入于梅花形的驱动孔的凹入部中,则改锥头能够将螺钉吊起,本技术的改锥头在吊起螺钉时,对螺钉的驱动孔的深度几乎没有要求;另外,本技术的改锥头能够承受较大扭矩,不会出现滑丝现象,所以,在安装螺钉时不需要使用其它工具。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现有的改锥头插入到螺钉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现有的改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现有的改锥头的下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改锥头插入螺钉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改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改锥头的下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螺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改锥本体11凹陷槽12槽底面2螺钉100改锥本体101锥体段部102直线段部110凹陷槽120定位凸起部121第一圆弧面122中间过渡面123第二圆弧面200螺钉210驱动孔220凹入部D1直线段部的外接圆的直径D3改锥本体的直径D4梅花形结构的外接圆的直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改锥头,包括:圆柱形的改锥本体100,沿着改锥本体100的周向,在改锥本体100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110,凹陷槽110贯通至改锥本体100的底面,改锥本体100的设置凹陷槽110的部分的横截面为梅花形结构;改锥本体100的设置凹陷槽110的部分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锥体段部101和直线段部102;沿着改锥本体100的轴向,直线段部102由上到下的尺寸相同;锥体段部101中,相邻两个凹陷槽110之间为定位凸起部120;定位凸起部120的外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面121、中间过渡面122和第二圆弧面123;第一圆弧面121与第二圆弧面123之间的间隔,由下至上依次增大;在锥体段部101的每个横截面上,第一圆弧面121与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最远距离是第一圆弧面121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上的点与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第一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的改锥本体(100),沿着改锥本体(100)的周向,在改锥本体(100)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110),所述凹陷槽(110)贯通至所述改锥本体(100)的底面,改锥本体(100)的设置凹陷槽(110)的部分的横截面为梅花形结构;/n所述改锥本体(100)的设置凹陷槽(110)的部分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锥体段部(101)和直线段部(102);/n沿着改锥本体(100)的轴向,所述直线段部(102)由上到下的尺寸相同;/n所述锥体段部(101)中,相邻两个所述凹陷槽(110)之间为定位凸起部(120);所述定位凸起部(120)的外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面(121)、中间过渡面(122)和第二圆弧面(123);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与所述第二圆弧面(123)之间的间隔,由下至上依次增大;/n在所述锥体段部(101)的每个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最远距离是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上的点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n在所述锥体段部(101)的每个横截面上,所述第二圆弧面(123)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最远距离是所述第二圆弧面(123)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上的点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圆弧面(123)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由下至上依次增大;/n所述直线段部(102)的外接圆的直径等于所述锥体段部(101)的下端的直径,所述直线段部(102)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的改锥本体(100),沿着改锥本体(100)的周向,在改锥本体(100)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陷槽(110),所述凹陷槽(110)贯通至所述改锥本体(100)的底面,改锥本体(100)的设置凹陷槽(110)的部分的横截面为梅花形结构;
所述改锥本体(100)的设置凹陷槽(110)的部分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锥体段部(101)和直线段部(102);
沿着改锥本体(100)的轴向,所述直线段部(102)由上到下的尺寸相同;
所述锥体段部(101)中,相邻两个所述凹陷槽(110)之间为定位凸起部(120);所述定位凸起部(120)的外侧面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圆弧面(121)、中间过渡面(122)和第二圆弧面(123);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与所述第二圆弧面(123)之间的间隔,由下至上依次增大;
在所述锥体段部(101)的每个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最远距离是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上的点与所述改锥本体(100)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圆弧面(121)上处于最外侧的边沿与所述改锥本体(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健刘畔李学烤马宇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