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牵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2858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牵引装置,包括:额部固定组件,所述额部固定组件包括用于覆在人体额部的固定板以及设置在固定板两侧的两根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对患者面部外侧进行夹持;颏部固定组件,所述颏部固定组件包括第三支柱和颏兜,颏兜设置在第三支柱中部,第三支柱两端分别和一根第一支柱底端可拆卸连接;使用时,第三支柱和颏兜相对位置固定;配合部组件,用于套上橡皮圈实现与口内装置配合使用,所述配合部组件设置在两根第一支柱之间;头后固定组件,用于佩戴在患者头后进行固定。本方案中的前牵引装置佩戴后能有效的避免其遮挡视物,达到佩戴舒适、有效矫治的效果。有效矫治的效果。有效矫治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牵引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牵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家长对小孩的口腔情况日益重视,到医院进行早期矫治的患儿越来越多,而其中处于生长发育期患儿发生骨性Ⅲ类错的患儿相对较多,这为更精准和个性化的矫治这类患儿增加了现实需求。目前临床上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最有效的矫治为矫形治疗,一般需使用前牵引装置,而前牵引矫治需要口内与口外装置的相互配合。现进行矫正时使用的前牵引装置存在以下缺陷:
[0003]1、前牵引装置中起牵引作用的支柱位于双眼的中间,不利于患儿双眼的聚焦,不利于患儿写作业等日常活动。
[0004]2、前牵引的矫治原理为通过有弹力的橡皮圈连接口内的固定装置和口外的支抗部分,当橡皮圈拉伸到一定长度时将产生力量,使上颌骨发生前移的矫形力通常需要500克的力,此力量通过口内装置传导到上颌骨,从而达到矫治后缩的上颌骨的目的,而橡皮圈的反作用力会传递到口外的支抗部位:即颏部和额部,由于受力较为集中,容易给患者造成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牵引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前牵引装置中起到牵引作用的支柱位于双眼中间给患者造成的不适等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前牵引装置,包括:
[0007]额部固定组件,所述额部固定组件包括用于覆在人体额部的固定板以及分别设置在固定板两侧的两根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对患者面部外侧进行夹持;
[0008]颏部固定组件,所述颏部固定组件包括第三支柱和颏兜,颏兜设置在第三支柱中部,第三支柱两端分别和一根第一支柱底端可拆卸连接;使用时,第三支柱和颏兜相对位置固定;
[0009]配合部组件,用于套上橡皮圈实现与口内装置配合使用,所述配合部组件设置在两根第一支柱之间;
[0010]头后固定组件,用于佩戴在患者头后进行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用于和人体额部接触一侧设置有额垫,所述额垫从上到下厚度逐渐减小。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柱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第一贴合部、避让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向着人体口鼻方向凸出设置,两根第一支柱上的第一贴合部对人体面部呈夹持状态;两根第一支柱上的第二贴合部对人体额部呈夹持状态,所述避让部向着人体面部外侧凸出,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人体眼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颏兜下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供第三支柱穿过的安
装孔,所述第三支柱和固定块之间通过压紧部件压紧固定。
[0014]进一步地,所述配合部组件包括第二支柱和固定柱,所述第二支柱横向设置在两根第一支柱之间,所述固定柱固定在第二支柱上,所述固定柱用于橡胶圈固定。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均为多棱柱。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供压紧部件进入的螺孔,所述螺孔和安装孔连通,所述安装孔直径和第一支柱的外圆直径一致。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之间通过连接柱连接,所述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穿过连接柱后通过压紧部件压紧固定。
[0018]进一步地,所述压紧部件和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以及第三支柱之间为面与面的接触。
[0019]进一步地,所述颏兜上开设有供颏部颏部进入的开口,所述颏兜内设置有垫片。
[0020]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前牵引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由于固定板的设置,以增大本方案中前牵引装置在额部的受力面积,增大前牵引装置佩戴的使用舒适性。第一支柱分布在人体面部两侧,而不是在两个眼睛之间,能避免佩戴本方案中的前牵引装置后影响患者视物。
[0022]由于额部固定组件、颏部固定组件以及头后固定组件的设置,使得本方案中的前牵引装置能够稳定的固定在患者头部,有效的实现矫正。
[0023]由于配合部组件的设置,以便于和口内装置配合使用。
[0024]本方案中的前牵引装置佩戴后能有效的避免其遮挡视物,达到佩戴舒适、有效矫治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前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块和第三支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额垫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额部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支柱1、第一贴合部101、避让部102、第二贴合部103、固定板2、连接柱3、第二支柱4、第三支柱5、固定块6、颏兜7、垫片8、固定柱9、绑带10、卡扣11、额垫12、紧固螺栓13、安装孔14、开口15。
[003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1]实施例
[0032]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牵引装置,包括:额部固定组件、颏部固定组件、配合部组件以及头后固定组件。
[0033]额部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2以及两根形状一致的第一支柱1,第一支柱1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第一贴合部101、避让部102以及第二贴合部103,第一贴合部101向着患者口鼻方向凸出设置,两根第一支柱1上第一贴合部101的设置,使得本方案中的前牵引装置佩戴后
对患者面部实现夹持状态,以增加本方案中前牵引装置佩戴的稳定性。避让部102向着远离人体面部方向凸出设置,以避让患者眼部,以避免第一支柱1对眼部造成压迫而影响患者视物。第二贴合部103向着人体面部方向凸出设置,实现对额部的夹紧,进一步增加本方案中前牵引装置的佩戴稳定性。第一支柱1顶端向着人体额部弯曲设置,固定板2设置在两根第一支柱1的顶端之间,固定板2和第一支柱1之间转动连接。固定板2呈圆弧形状,固定板2用于固定在患者额部,固定板2的设置,以增加患者额部受力面积,增加患者佩戴舒适性。固定板2内侧(本方案中称向着患者面部一侧为内侧)设置有额垫12,额垫12从下到上厚度逐渐增大,以更加贴合人体额部。额垫12的设置,增加了患者佩戴的舒适性。
[0034]颏部固定组件包括颏兜7和第三支柱5,颏兜7上开设有开口15,颏兜7底部设置有固定块6,固定块6和颏兜7固定,固定块6上开设有供第三支柱5穿过的安装孔14,第三支柱5中部位于安装孔14内。固定块6底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固定块6和第三支柱5的螺孔,通过紧固螺栓13实现第三支柱5和固定块6的相对位置固定。第三支柱5两端向着人体面部方向弯折设置,以匹配人体面部形状。第三支柱5一端固定一根第一支柱1,第一支柱1底端和第三支柱5两端之间通过连接柱3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柱1和第三支柱5均为八棱柱,安装孔14的外径和第三支柱5外径一致,紧固螺栓13顶端和第三支柱5的一个柱面抵靠。且本方案中通过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额部固定组件,所述额部固定组件包括用于覆在人体额部的固定板以及分别设置在固定板两侧的两根第一支柱,所述第一支柱对患者面部外侧进行夹持;颏部固定组件,所述颏部固定组件包括第三支柱和颏兜,颏兜设置在第三支柱中部,第三支柱两端分别和一根第一支柱底端可拆卸连接;使用时,第三支柱和颏兜相对位置固定;配合部组件,用于套上橡皮圈实现与口内装置配合使用,所述配合部组件设置在两根第一支柱之间;头后固定组件,用于佩戴在患者头后进行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用于和人体额部接触一侧设置有额垫,所述额垫从上到下厚度逐渐减小。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第一贴合部、避让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向着人体口鼻方向凸出设置,两根第一支柱上的第一贴合部对人体面部呈夹持状态;两根第一支柱上的第二贴合部对人体额部呈夹持状态,所述避让部向着人体面部外侧凸出,所述避让部用于避让人体眼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牵引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