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及其混晶组织的消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2249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碳0.30~0.40%,硅0.10~0.50%,锰0.90~1.20%,铬0.10~0.30%,铝0.010~0.050%,镍0.10~0.30%,铜0.00~0.20%,钼0.00~0.050%,磷0.000~0.020%,硫0.000~0.020%,钒0.0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及其混晶组织的消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铁路车轮用钢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及其混晶组织的消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我国来说十分重要。作为轨道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承重部件,车轴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几乎承受着运输车辆产生的全部载荷,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车轴的承载能力和运输安全。由于轨道交通车轴用钢对材料的强度要求较高(Rel≥335Mpa),而材料的均匀性、对称性和纯净度均会影响其机械性能。为使材料达到规定要求的强度,适量的微合金元素可在材料中析出形成“MX”型(M为C、N元素,X为微合金元素)细小第二相,达到细化组织、提高强度的目的。但受微合金元素的影响,由于材料锻造工艺、锻后热处理不当,材料中无法均匀析出细小的“MX”型第二相,无法限制奥氏体组织的长大,加入的微合金元素也会在金属冷却凝固过程偏聚,导致材料出现混晶组织,降低材料的机械性能,采用常规热处理工艺正火后不仅没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反而使粗大的晶粒继续长大,原本细小的晶粒也粗化。
[0003]为满足轨道交通车轴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各项要求,需通过化学成分设计和合适的热处理工艺来保证钢材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高强度、细晶粒的目的。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及其混晶组织的消除方法,通过加入部分微合金元素,得到了强度高、晶粒细的材料,成本较低,易于批量生产;针对材料因锻造工艺、锻后热处理不当导致其出现混晶组织、强度不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高温固溶+低温时效析出后正火的热处理方式,消除了锻件的混晶组织,得到了细化的晶粒,使处理后的中碳微合金钢强度高,韧性好,满足轨道交通车轴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各项要求。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碳0.30~0.40%,硅0.10~0.50%,锰0.90~1.20%,铬0.10~0.30%,铝0.010~0.050%,镍0.10~0.30%,铜0.00~0.20%,钼0.00~0.050%,磷0.000~0.020%,硫0.000~0.020%,钒0.020~0.060%,氮0.0030~0.0100%,余量为铁。
[0008]优选地,所述的中碳微合金钢,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
[0009]碳0.33~0.37%,硅0.15~0.40%,锰0.90~1.10%,铬0.10~0.20%,铝0.020~0.040%,镍0.10~0.20%,铜0.00~0.20%,钼0.00~0.04%,磷0~0.020%,硫0~0.020%,钒0.030~0.050%,氮0.0040~0.0100%,余量为铁。
[0010]上述的中碳微合金钢的一种混晶组织的消除方法,是对含有混晶组织的材料先进
行高温固溶和低温时效的预处理,然后进行正火处理;所述高温为1000~1250℃,低温为700~850℃。
[0011]优选地,所述的高温固溶处理为将含有混晶组织的材料在1000~1250℃的环境中保温1~2h,使不均匀的碳氮化物能充分固溶到奥氏体中。
[0012]优选地,所述的低温时效处理为将经过高温固溶处理的材料快冷至700~850℃,然后进行保温处理,优选保温处理时间为1~1.5h,使碳氮化物能充分、均匀地析出;所述的低温时效处理中所述快冷可以为以40~65℃/min的速率进行冷却,也可以为空冷;该步骤可以使原奥氏体晶粒细化,并析出部分细小碳氮化物第二相。
[0013]优选的,所述的正火处理为将经过预处理的材料在800~920℃中保温1~1.5h,一方面,使高温固溶时粗化的晶粒进行细化,另一方面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再次析出细小第二相,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通过加入一定量的Mn、Cr元素提高微合金钢的强度,通过微合金元素V、Al等,细化了中碳微合金钢的组织,同时,一定含量的Cr元素可以促进“MX”型细小第二相的析出,一定量的Ni元素可以提高材料的塑韧性,达到细化组织、提高强度的目的,得到了强度高、晶粒细的材料。此外,微量的Mo元素可以起到提材料强度、增加耐磨性的作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残余Cu元素含量,避免产生铜脆;成分设计中添加了N元素,可与微合金元素V、Al等析出细小第二相,减少大型碳化物的析出,显著提高材料强度,N元素的添加还可减少Cr、Mo元素的加入量,降低生产成本,易于批量生产。
[0016](2)针对材料因锻造工艺、锻后热处理不当导致其出现混晶组织、强度不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高温固溶+低温时效析出后正火的热处理方式,消除了锻件的混晶组织,得到了细化的晶粒,使处理后的中碳微合金钢强度高,韧性好,满足轨道交通车轴用中碳微合金钢的各项要求。
[0017](3)本专利技术所述中碳微合金钢经处理后,其屈服强度可达到420MPa,抗拉强度可达到640MPa,断后伸长率基本在35%左右,横向及纵向冲击(KU2(J),室温下深度5mm的U型缺口)均在50J以上,晶粒度稳定在8.0~8.5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未处理过的混晶组织的光镜照片。
[0019]图2为实施例1所述混晶组织经本专利技术所述消除方法处理过后的光镜照片。
[0020]图3为实施例2所述混晶组织经本专利技术所述消除方法处理过后的光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碳0.30~0.40,硅0.10~0.50%,锰0.90~1.20%,铬0.10~0.30%,铝0.010~0.050%,镍0.10~0.30%,铜0.00~0.20%,钼0.00~0.050%,磷0.000~0.020%,硫0.000~0.020%,钒0.020~0.060%,氮0.0030~0.0100%,余量为铁。
[0024]上述中碳微合金钢因锻造工艺不当产生混晶组织后,将材料放入1150℃的加热炉中保温1.5h,使不均匀的碳氮化物能充分固溶到奥氏体中;出炉后空冷至800℃,然后进行保温处理;将经过预处理的材料在850℃中保温1.5h,进行正火处理,处理后的锻件截面光镜图如图2所示。
[0025]实施例2
[0026]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碳0.33~0.37%,硅0.15~0.40%,锰0.90~1.10%,铬0.10~0.20%,铝0.020~0.040%,镍0.10~0.20%,铜0.00~0.20%,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碳微合金钢,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碳0.30~0.40%,硅0.10~0.50%,锰0.90~1.20%,铬0.10~0.30%,铝0.010~0.050%,镍0.10~0.30%,铜0.00~0.20%,钼0.00~0.050%,磷0.000~0.020%,硫0.000~0.020%,钒0.020~0.060%,氮0.0030~0.0100%,余量为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碳微合金钢,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化学成分:碳0.33~0.37%,硅0.15~0.40%,锰0.90~1.10%,铬0.10~0.20%,铝0.020~0.040%,镍0.10~0.20%,铜0.00~0.20%,钼0.00~0.04%,磷0~0.020%,硫0~0.020%,钒0.030~0.050%,氮0.0040~0.0100%,余量为铁。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碳微合金钢的混晶组织的消除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天浩俞杰杨世钊江宏亮周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