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183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系统,包括热泵机组、分集水器、第一地埋换热管、第二地埋换热管、第一水平连接管组以及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沿第一直线方向埋设;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沿第二直线方向埋设;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将第一地埋换热管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连通;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将第二地埋换热管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连通;第二水平连接管组的埋设深度大于第一水平连接管组以使第一水平连接管组位于第二水平连接管组上方。从而在进行安装施工时,各水平连接管组沿地面深度方向间隔,无需开挖较大宽度的水平管沟,不仅保证了各水平连接管组的供回水管之间温度不受影响,同时减小了施工量和施工投入。和施工投入。和施工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源热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地源热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源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土壤作为热源,它由热泵机组与一组埋于地下的埋地换热器构成,埋地换热器通常为高密度聚乙烯管或聚丁烯管,通过循环流体(水或防冻液)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换热。
[0003]埋地换热器的埋管方式分为水平埋管和竖直埋管两种。水平埋管埋深比较浅,受气候温度变化影响大,影响系统换热效果。目前市场多采用的是竖直埋管方式。对于大型的地源热泵系统,埋地换热器的各竖直埋管之间通过水平连接管分组连接后以同程的方式集中到分集水器汇集再接入机房主供回水管道并最终与热泵机组连通。
[0004]现有的水平连接管在同一水平面与各竖直埋管单层连接,由于受地层及建筑条件的限制,水平连接管所需空间往往不足,且为保证各竖直埋管供回水管之间温度不受影响,水平连接管之间往往需要留有足够的间隔,需要开挖较宽的水平管沟,不仅占用了较大的空间,也增加了施工投入,提高了地源热泵系统投资,降低了整个项目的经济适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源热泵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平连接管采用在同一水平面与各竖直埋管单层连接占用空间较大,从而经济性不佳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系统,包括:热泵机组;分集水器,分集水器通过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与热泵机组相互连通;第一地埋换热管和第二地埋换热管,第一地埋换热管和第二地埋换热管均为多根,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沿第二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和第二水平连接管组,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和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均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将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对应连通;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将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对应连通;其中,第二水平连接管组的埋设深度大于第一水平连接管组的埋设深度以使第一水平连接管组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二水平连接管组上方。
[0007]进一步地,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相互垂直。
[0008]进一步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的一部分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其余部分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第二水平连接管组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水平连接管组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的部分位于第二水平连接管组的上方。
[0009]进一步地,第一地埋换热管和第二地埋换热管埋设深度相同。
[0010]进一步地,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分为多组;其中,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包括多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多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与多组第一地埋换热管一一对应;每对回水支
管和供水支管与对应的一组第一地埋换热管均连接。
[0011]进一步地,第一地埋换热管为两组,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包括两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
[0012]进一步地,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分为多组;其中,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包括多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多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与多组第二地埋换热管一一对应;每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与对应的一组第二地埋换热管均连接。
[0013]进一步地,第二地埋换热管为两组,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包括两对回水支管和供水支管。
[0014]进一步地,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一端均设置有传导管,传导管的一端设置有阀门组;其中,分集水器通过传导管和阀门组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相互连通。
[0015]应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地源热泵系统,包括热泵机组、分集水器、第一地埋换热管、第二地埋换热管、第一水平连接管组以及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分集水器通过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与热泵机组相互连通;第一地埋换热管和第二地埋换热管均为多根,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沿第二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和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均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将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对应连通;第二水平连接管组将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与循环回水主管和循环供水主管对应连通;其中,第二水平连接管组的埋设深度大于第一水平连接管组的埋设深度以使第一水平连接管组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二水平连接管组上方。从而在进行安装施工时,各水平连接管组沿地面深度方向间隔,无需开挖较大宽度的水平管沟,不仅保证了各水平连接管组的供回水管之间温度不受影响,同时减小了施工量和施工投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平连接管采用在同一水平面与各竖直埋管单层连接占用空间较大,从而经济性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可选的一种地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中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1中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1]图5是图1中D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3]10、热泵机组;20、分集水器;30、循环回水主管;40、循环供水主管;50、第一地埋换热管;60、第二地埋换热管;70、第一水平连接管组;80、第二水平连接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地源热泵系统,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热泵机组10、分集水器20、第一地埋换热管50、第二地埋换热管60、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以及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分集水器20通过循环回水主管30和循环供水主管40与热泵机组10相互连通;第一地埋换热管50和第二地埋换热管60均为多根,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50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60沿第二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和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均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将多根第一地埋换热管50与循环回水主管30和循环供水主管40对应连通;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将多根第二地埋换热管60与循环回水主管30和循环供水主管40对应连通;其中,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的埋设深度大于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的埋设深度以使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上方。从而在进行安装施工时,各水平连接管组沿地面深度方向间隔,无需开挖较大宽度的水平管沟,不仅保证了各水平连接管组的供回水管之间温度不受影响,同时减小了施工量和施工投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地源热泵系统的水平连接管采用在同一水平面与各竖直埋管单层连接占用空间较大,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泵机组(10);分集水器(20),所述分集水器(20)通过循环回水主管(30)和循环供水主管(40)与所述热泵机组(10)相互连通;第一地埋换热管(50)和第二地埋换热管(60),所述第一地埋换热管(50)和所述第二地埋换热管(60)均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地埋换热管(50)沿第一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多根所述第二地埋换热管(60)沿第二直线方向间隔埋设在地面下;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和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和所述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均埋设在地面下,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将多根所述第一地埋换热管(50)与所述循环回水主管(30)和所述循环供水主管(40)对应连通;所述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将多根所述第二地埋换热管(60)与所述循环回水主管(30)和所述循环供水主管(40)对应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的埋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的埋设深度以使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沿竖直方向位于所述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的一部分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其余部分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水平连接管组(80)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水平连接管组(70)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延伸的部分位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欣彦乔伟杨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兴正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