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20290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包括翻身机构和平移机构;所述翻身机构包括一支撑架;一底架,所述底架与支撑架之间安装有活动件,所述支撑架藉由该活动件的伸缩驱使其相对底架纵向的位移,于所述底架的底部固接有两个滑轨,且在于所述底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一翻身组件,具有底座部以及安装在该底座部上端面的挡板和支撑部,所述挡板和支撑部竖直设置;所述平移机构包括底板以及装配在该底板端面上且依次平行排布的导轨一、齿条导轨和导轨二,两个所述滑轨分别适配连接在导轨一和导轨二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翻身组件实施对槽钢的翻身;同时翻身机构连接在平移机构上,使之能沿预设方向实现水平位移,提高了该种翻身机构的实用性。构的实用性。构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槽钢翻身的
,具体为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叉车作为工程搬运设备,起重门架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中尤其以槽钢为代表,其品种类型多、重量大以及工艺链长。由于叉车工作特殊性,造成了门架种类繁多,对应组装模具相对较多,目前,槽钢加工线和门架组焊线模具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同时,受产线工艺链长的影响,槽钢加工线和门架组焊无法衔接,造成槽钢加工和后续组焊工序间槽钢需要人工下线后二次上线及转运。受场地范围限制,槽钢需要下线转运后二次再上线,不适合大批量加工生产,同时,槽钢下线后混放,二次上线寻料时间长,另外,槽钢加工放置状态和上组焊模姿态不同,需要人工手动翻身,人工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包括翻身机构和平移机构;所述翻身机构包括一支撑架,于所述支撑架上形成有贯穿其本体的间隙;一底架,所述底架与支撑架之间安装有活动件,所述支撑架藉由该活动件的伸缩驱使其相对底架纵向的位移,于所述底架的底部固接有两个滑轨,且在于所述底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一翻身组件,具有底座部以及安装在该底座部上端面的挡板和支撑部,所述挡板和支撑部竖直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形成有朝向挡板一侧倾斜的坡面,于所述支撑部与挡板之间形成有预设空间大小的容置空间;其中,所述翻身组件藉由底座部固接在底架上,同时,该翻身组件藉由所述支撑架和底架的相对位移驱使其于所述间隙处自由地穿过;所述平移机构包括底板以及装配在该底板端面上且依次平行排布的导轨一、齿条导轨和导轨二,两个所述滑轨分别适配连接在导轨一和导轨二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与所述的齿条导轨啮合。
[0005]所述翻身组件穿过该间隙处的最大位移量限制于所述底座部的上端面位于支撑架的上端面的下方。
[0006]于所述挡板的两侧各分设有一个支撑部,且在各个支撑部的上端面均形成有朝向挡板一侧倾斜的坡面。
[0007]所述坡面表面光滑设置。
[0008]所述坡面的倾斜角度30
°‑
75
°

[0009]所述支撑部包括有位于挡板一侧的支撑部一以及位于挡板另一侧的支撑部二,所述支撑部一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支撑部二与所述挡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其各自的空间的宽度均限制地将槽钢于其空间内纵向地站立。
[0010]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的横向宽度相同,且该宽度适配所述槽钢在站立后的宽度。
[0011]所述挡板的内侧面以及支撑部的内侧面均表面光滑设置。
[0012]于所述底架上至少设置有一个翻身组件。
[0013]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均匀排列的滚轴,所述间隙形成于相邻的滚轴之间。
[0014]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通过采用翻身组件实施对槽钢的翻身,使之能利用自身重力从平躺状态翻转至站立状态,从而达到最终对槽钢翻转的效果,无需通过人力实现翻身操作;同时翻身机构连接在平移机构上,使之能沿预设方向实现水平位移,提高了该种翻身机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翻身机构支立槽钢状态一;
[0016]图2为本技术翻身机构支立槽钢状态二;
[0017]图3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一一侧状态示意图一;
[0018]图4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一一侧状态示意图二;
[0019]图5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一一侧状态示意图三;
[0020]图6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二一侧状态示意图一;
[0021]图7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二一侧状态示意图二;
[0022]图8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二一侧状态示意图三;
[0023]图9为本技术翻身机构位于输送机架二一侧状态示意图四;
[0024]图10为本技术翻身组件连接底架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技术翻身组件侧视图;
[0026]图12为本技术平移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输送架一、11输送面、2升降装置、21支撑架、22底架、221板件、222板体、23翻身组件、231翻身件一、2311底座部、2312挡板、2313支撑部一、2314坡面一、2315支撑部二、2316坡面二、2317第一容置空间、2318第二容置空间、232翻身件二、24滚轴、241滚轴间隙、25活动件、26连接板、27电机、28连接架、29滑轨、291滑槽、3平移机构、31导轨一、32齿条导轨、321齿纹、33导轨二、34限位件、4输送架二、41输送面一、42输送面二、5槽钢。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0029]请参阅图1、2、10和11,其中,图1示出了翻身机构支立槽钢状态一,于图示中,槽钢5位于支撑架21的面上方,且已通过翻身组件23支立起并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图2示出了翻身机构支立槽钢状态二,于图示中,槽钢5位于支撑架21的面上,且通过翻身组件23实现完全支立并具有90
°
的翻身后的支立位置,同时,该槽钢5已接触于支撑架21的上端面;图10为翻身组件23连接底架22的结构示意图,于该示意图中,示出了该翻身机构的结构特征;图11为翻身组件23的侧视图,下面,将结合该翻身机构的具体结构特征作出详细说明。
[0030]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槽钢翻身机构包括有:
[0031]支撑架21,于所述支撑架21上形成有贯穿其本体的间隙,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即
可以理解为,该间隙的设置需要适配于翻身组件23的动态移动过程,即该间隙供翻身组件23沿预设方向位移并穿过。于实作中,采用的支撑架21为长方形的框架结构,并于长度方向横向布置有多个均匀排布的滚轴24,这里,所述间隙即为两个相邻滚轴24之间形成的间隙,同时,该间隙大小需要满足翻身组件23自由地穿过;
[0032]底架22,所述底架22与支撑架21之间安装有活动件25,所述支撑架21藉由该活动件25的伸缩驱使其相对底架22纵向的位移,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即可理解为,所述的活动件25用于实现连接底架22和支撑架21,并实现两者的相对运动,于实作中,所述的活动件25可采用气缸过油缸代替使用,以油缸为例,油缸的输出轴端固接在支撑架21的框架底部,其底座部固接在底架22的框架上,所述的底架22可采用与所述支撑架21外轮廓尺寸大小相同的框架结构,且在位于该框架结构的两端分别固接有竖直设置的板件221,油缸底座的一侧拆卸式的连接该板件221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动件25于底架22的两端分设有两个,该数量设置可保证支撑架21和底架22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身机构和平移机构;所述翻身机构包括:一支撑架,于所述支撑架上形成有贯穿其本体的间隙;一底架,所述底架与支撑架之间安装有活动件,所述支撑架藉由该活动件的伸缩驱使其相对底架纵向的位移,于所述底架的底部固接有两个滑轨,且在于所述底架的一侧安装有电机;一翻身组件,具有底座部以及安装在该底座部上端面的挡板和支撑部,所述挡板和支撑部竖直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上端面形成有朝向挡板一侧倾斜的坡面,于所述支撑部与挡板之间形成有预设空间大小的容置空间;其中,所述翻身组件藉由底座部固接在底架上,同时,该翻身组件藉由所述支撑架和底架的相对位移驱使其于所述间隙处自由地穿过;所述平移机构包括:底板以及装配在该底板端面上且依次平行排布的导轨一、齿条导轨和导轨二,两个所述滑轨分别适配连接在导轨一和导轨二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与所述的齿条导轨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身组件穿过该间隙处的最大位移量限制于所述底座部的上端面位于支撑架的上端面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槽钢过跨翻身系统,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挡板的两侧各分设有一个支撑部,且在各个支撑部的上端面均形成有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兵昌郑吉先朱庆翔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