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200280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芳烃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混合C8芳烃进行第一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富含对二甲苯的第一抽出液和富含乙苯的第一抽余液;对第一抽出液进行精馏,得到对二甲苯产品和第一抽出液剩余液;对第一抽余液进行精馏,得到含有乙苯、邻二甲苯以及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和第一抽余液剩余液;对该混合物进行第二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富含乙苯的第二抽出液以及贫乙苯的第二抽余液;对第二抽出液进行精馏,得到乙苯产品和第二抽出液剩余液;对第二抽余液进行精馏,得到富含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和第二抽余液剩余液。该方法降低从C8芳烃中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能耗。从C8芳烃中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能耗。从C8芳烃中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芳烃生产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对二甲苯和乙苯均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乙苯主要用于生产苯乙烯。
[0003]采用吸附分离方法生产高纯度对二甲苯是本
的技术人员熟知的。生产高纯度乙苯的方法有两类,一类为通过反应生成乙苯。另一类为在C8芳烃中通过分离方法得到乙苯。
[0004]对于通过反应生成乙苯的方法而言,专利文献CN108698952A公开了一种生产乙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a1)将苯和包含至少40wt%乙烯的烷基化剂提供至烷基化反应区;(b1)以提供至烷基化反应区的乙烯为基准,按至少200ppm重量的数量向烷基化反应区中加入至少一种C3+烯烃;和(c1)使苯、乙烯和C3+烯烃与烷基化催化剂在烷基化反应区中在烷基化条件下接触,所述烷基化条件有效地使至少部分苯烷基化并产生包含乙苯、多乙基苯和至少一种单-C3+烷基苯的烷基化流出物;(d1)将烷基化流出物至少分离成包含乙苯的第一产物馏分和包含多乙基苯和所述至少一种单-C3+烷基苯的第二馏分;和(e1)在烷基转移催化剂存在下,在烷基转移条件下使至少部分第二馏分与苯接触,所述烷基转移条件有效地将至少部分多乙基苯转化为乙苯并产生烷基转移流出物。该方法采用苯和乙烯以及C3+烯烃,通过烷基化反应,生成包含乙苯的第一产物馏分,和包含多乙基苯的第二馏分,第二馏分通过烷基转移催化剂与苯生成乙苯。专利文献CN106518604A公开一种乙苯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包括稀乙烷与苯在催化剂上接触生成乙苯的步骤;所述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a)75~95%ZSM-5分子筛;b)5~25%选自镍、钴、铁或钯中的至少一种助剂。这种合成的方法生成的反应产物中均含有副产物,如不通过后续流程提纯,乙苯纯度难以达到95%。
[0005]对于通过分离得到乙苯的方法而言,专利文献CN103373890A公开一种从C8芳烃中吸附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包括将C8芳烃通过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含对二甲苯的抽出油和含乙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抽余油;将液相吸附分离得到的抽余油通过气相变压吸附分离,得到变压吸附吸余液和脱附液,将脱附液中的非芳烃分离,得到乙苯。专利文献CN101045671A公开一种从C8芳烃中吸附-结晶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包括将C8芳烃吸附分离成含乙苯和对二甲苯的第一股物流以及含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第二股物流,然后结晶分离出第一股物流中的对二甲苯,结晶分离后母液再经吸附分离,分离出其中的乙苯。采用气相变压吸附需将组分汽化,需要大量能量;采用吸附与结晶结合的方法同样在结晶上需要耗费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降低从混合C8芳烃中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能耗和操作费用。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对混合C8芳烃(混合C8A)进行第一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富含对二甲苯的第一抽出液和富含乙苯的第一抽余液;
[0009]对所述第一抽出液进行第一精馏,得到对二甲苯产品和第一抽出液剩余液;
[0010]对所述第一抽余液进行第二精馏,得到含有乙苯、邻二甲苯以及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和第一抽余液剩余液;
[0011]对所述含有乙苯、邻二甲苯以及间二甲苯的混合物进行第二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富含乙苯的第二抽出液以及贫乙苯的第二抽余液;
[0012]对所述第二抽出液进行第三精馏,得到乙苯产品和第二抽出液剩余液;
[0013]对所述第二抽余液进行第四精馏,得到富含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和第二抽余液剩余液。
[00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抽出液剩余液为富含对二甲苯的第一抽出液进行第一精馏,精馏出对二甲苯产品后的剩余产物;第一抽余液剩余液为对富含乙苯的第一抽余液进行第二精馏,精馏出含有乙苯、邻二甲苯以及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后的剩余产物;第二抽出液剩余液为对富含乙苯的第二抽出液进行第三精馏,精馏出乙苯产品后的剩余产物;第二抽余液剩余液为第二抽余液进行第四精馏,精馏出富含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后的剩余产物。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和所述第二液相吸附分离均在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中进行。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在第一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中进行。第一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的床层数目可以为8~24个。所述第二液相吸附分离在第二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中进行。第二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的床层数目可以为8~32个。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的工艺中基本的进出物料有4种:原料,解吸剂,抽出液,抽余液;可设置1~7路冲洗,从而保证产品高纯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吸附剂有效吸附孔容。以四路冲洗为例:解吸剂冲洗位于解吸剂和抽出液之间,其物料组成与解吸剂相同,与抽出液间隔一个床层,进入吸附床层;抽出液一次冲洗位于抽出液和原料之间,与原料间隔一床层,所用物料组成与抽出液相同,进入吸附床层;抽出液二次冲洗位于抽出液和原料之间,与抽出液间隔两个床层,所用物料组成与抽出液相同,进入吸附床层;进料冲洗位于原料和抽余液之间,与抽余液间隔两个床层,其物料组成与原料相同,进入吸附床层。对于第二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而言,可以增加一路解吸剂冲洗,或者一路抽出液冲洗,或者一路原料液冲洗,或者两路抽出液冲洗以及一路解吸剂冲洗。
[001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设置第一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的吸附分离参数对混合C8芳烃中的对二甲苯实现液相吸附分离,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设置第二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的吸附分离参数对所述第一抽余液中的乙苯实现吸附分离。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的吸附温度为150-200℃,吸附压力为0.8-1.5MPaG,脱附温度为150-200℃,脱附压力为0.8-1.5MPaG。采用此吸附
分离参数对C8芳烃中对二甲苯的吸附分离效率更高。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液相吸附分离的吸附温度140-200℃,吸附压力为0.8-1.7MPaG,脱附温度为140-200℃,脱附压力为0.8-1.7MPaG。采用此吸附分离参数第一抽余液中乙苯的吸附分离效率更高。
[001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液相吸附分离所使用的吸附剂对对二甲苯、乙苯与其他C8A吸附作用的强弱差异来实现从混合C8A中分离对二甲苯及乙苯。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所使用的第一吸附剂包括X型沸石和/或Y型沸石;所述第二液相吸附分离所使用的第二吸附剂包括钛硅分子筛、X型沸石和Y型沸石中的至少一种。
[002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所使用的第一解吸剂包括对二乙苯、甲苯、萘、对二氟苯或烷基茚滿;优选为对二乙苯或甲苯;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所使用的第一解吸剂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额外添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混合C8芳烃生产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混合C8芳烃进行第一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富含对二甲苯的第一抽出液和富含乙苯的第一抽余液;对所述第一抽出液进行第一精馏,得到对二甲苯产品和第一抽出液剩余液;对所述第一抽余液进行第二精馏,得到含有乙苯、邻二甲苯以及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和第一抽余液剩余液;对所述含有乙苯、邻二甲苯以及间二甲苯的混合物进行第二液相吸附分离,得到富含乙苯的第二抽出液以及贫乙苯的第二抽余液;对所述第二抽出液进行第三精馏,得到乙苯产品和第二抽出液剩余液;对所述第二抽余液进行第四精馏,得到富含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和第二抽余液剩余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和所述第二液相吸附分离均在模拟移动床分离装置中进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富含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混合物与氢气混合,形成异构化进料;将所述异构化进料通入异构化反应器中,在异构化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异构化反应,得到异构化反应产物;并任选地,将该异构化反应产物作为原料与混合C8芳烃混合后进行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构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360-380℃,反应压力为0.5-1.2MPaG;所述异构化催化剂包括:MOR型分子筛、ZSM-5型分子筛、EU-1型分子筛、MgAPSO-31型分子筛和NU-87型分子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异构化进料的液时空速为4-10h-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相吸附分离的吸附温度为150-200℃,吸附压力为0.8-1.5MPaG;脱附温度为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婷姜晓花廖斯达刘永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