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包括容纳器、环形管、分支管、中心管、透气孔、喷涌头和进气接头,所述容纳器内壁的底部与环形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内侧壁的四周分别与四个分支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中心管位于环形管内部的中间位置,四个分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中心管外表面的四周固定连通,所述中心管的外表面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喷涌头固定安装在环形管的顶部,所述进气接头固定安装在容纳器左侧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可以使各项药剂进行均匀混合,便于患者肌体吸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剂搅拌混合的效果,使相互配合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从而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从而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在的肿瘤治疗只能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中药等几种方法进行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在癌细胞没有转移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好,放疗和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好的细胞,经过放疗和化疗的病人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的下降,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慢,其它内脏器官也受到一定的伤害。
[0003]因此在肿瘤内科的临床中,治疗腔内肿瘤时,都是将药管的一头探入体内患病部位进行给药,但同时多种药液同时注入药管时,缺乏对于各项药剂的混合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剂量或其他一些需要快速溶解于其他药液中的药物来说不利于药液的混合,导致药液成分无法充分融合,从而降低了药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达到了可以使各项药剂进行均匀混合,便于患者肌体吸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剂搅拌混合的效果,使相互配合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包括容纳器、环形管、分支管、中心管、透气孔、喷涌头和进气接头,所述容纳器内壁的底部与环形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内侧壁的四周分别与四个分支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中心管位于环形管内部的中间位置,四个分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中心管外表面的四周固定连通,所述中心管的外表面开设有透气孔,所述喷涌头固定安装在环形管的顶部,所述进气接头固定安装在容纳器左侧的底部,所述进气接头与环形管的一侧固定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喷涌头的数量为八个,八个喷涌头相对于环形管的顶部等距离均匀分布。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容纳器外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药管,所述进药管的数量为六个,六个进药管等距离安装在容纳器的外表面上,所述进药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药接头,所述进药接头上设置有截止单向阀。
[0010]进一步地,所述容纳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泄气阀,所述容纳器的底部固定连通有缓流管,所述缓流管上固定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缓流管的底部固定连通有注药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缓流管的外表面套设有卡箍,所述卡箍与缓流管可拆卸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卡箍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螺钉孔。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使用进气接头与外界气瓶进行连接,无危害且不产生影响的惰性氮气通入环形管的内部,环形管内部通入的氮气由分支管通入中心管内,并通过透气孔在容纳器内部的中心位置向外扩散吹出,同时环形管顶部的八个喷涌头同时喷出气体,容纳器内部的各项药剂受到惰性气体的作用而发生涌动,因此达到了可以使各项药剂进行均匀混合,便于患者肌体吸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剂搅拌混合的效果,使相互配合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
[0016]2、本技术由于电磁阀的设置,通过在缓流管上设置电磁阀,能够在各项药剂混合后,控制电磁阀的启闭状态控制注入量,而且能够对药液进行加注时间和加注流量的自动调节控制,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药物注入流量和注入时间,并实时监控药物的注入情况,达到注入时间或注入量时,可以自动停止注药,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0017]3、本技术由于卡箍和固定板的设置,通过将卡箍套设在缓流管上,并且装配固定板进行使用,能够使整个装置固定在支架上,以此保证整个注药过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去掉容纳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环形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容纳器;2、环形管;3、分支管;4、中心管;5、透气孔;6、喷涌头;7、进气接头;8、进药管;9、进药接头;10、泄气阀;11、缓流管;12、电磁阀;13、卡箍;14、固定板;15、注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包括容纳器1、环形管2、分支管3、中心管4、透气孔5、喷涌头6和进气接头7,容纳器1内壁的底部与环形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环形管2内侧壁的四周分别与四个分支管3的一端固定连通,中心管4位于环形管2内部的中间位置,四个分支管3的另一端分别与中心管4外表面的四周固定连通,中心管4的外表面开设有透气孔5,喷涌头6固定安装在环形管2的顶部,进气接头7固定安装在容纳器1左侧的底部,进气接头7与环形管2的一侧固定连通,通过使用进气接头7与外界气瓶进行连接,无危害且不产生影响的惰性氮气通入环形管2的内部,环形管2内部通入的氮气由分支管3通入中心管4内,并通过透气孔在容纳器1内部的中心位置向外扩散吹出,同时环形管2顶部的八个喷涌头6同时喷出气体,容纳器1内部的各项药剂受到惰性气体的作用而发生涌动,因此达到了可以使各项药剂进行均匀混合,便于患者肌体吸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剂搅拌混合的效果,使相互配合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
[0024]喷涌头6的数量为八个,八个喷涌头6相对于环形管2的顶部等距离均匀分布,容纳器1外表面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药管8,进药管8的数量为六个,六个进药管8等距离安装在容纳器1的外表面上,进药管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药接头9,进药接头9上设置有截止单向阀,容纳器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泄气阀10,容纳器1的底部固定连通有缓流管11,缓流管11上固定安装有电磁阀12,由于电磁阀12的设置,通过在缓流管11上设置电磁阀12,能够在各项药剂混合后,控制电磁阀12的启闭状态控制注入量,而且能够对药液进行加注时间和加注流量的自动调节控制,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药物注入流量和注入时间,并实时监控药物的注入情况,达到注入时间或注入量时,可以自动停止注药,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缓流管11的底部固定连通有注药管15,缓流管11的外表面套设有卡箍13,卡箍13与缓流管11可拆卸固定连接,卡箍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4,固定板14上开设有螺钉孔,由于卡箍13和固定板14的设置,通过将卡箍13套设在缓流管11上,并且装配固定板14进行使用,能够使整个装置固定在支架上,以此保证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包括容纳器(1)、环形管(2)、分支管(3)、中心管(4)、透气孔(5)、喷涌头(6)和进气接头(7),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器(1)内壁的底部与环形管(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环形管(2)内侧壁的四周分别与四个分支管(3)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中心管(4)位于环形管(2)内部的中间位置,四个分支管(3)的另一端分别与中心管(4)外表面的四周固定连通,所述中心管(4)的外表面开设有透气孔(5),所述喷涌头(6)固定安装在环形管(2)的顶部,所述进气接头(7)固定安装在容纳器(1)左侧的底部,所述进气接头(7)与环形管(2)的一侧固定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涌头(6)的数量为八个,八个喷涌头(6)相对于环形管(2)的顶部等距离均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肿瘤内科腔内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佩,李薇,束永前,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