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电路板、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615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02
一种转接电路板,其包括输入端以及输出端,所述输入端包括用以与第一连接器接头相连接的输入部;所述输出端包括输出部以及用以与第二连接器相插接的插接部。所述输出部用以直接或者间接与线缆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速信号。如此设置,改善了高速信号在传输时的信号完整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具有上述转接电路板的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接电路板、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接电路板、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属于连接器

技术介绍
根据布置以及通讯的需要,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连接器组件来实现电子卡与主电路板的电性连接。一般而言,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用以收容电子卡,第二连接器用以安装于主电路板上。随着电子设备对数据通讯要求的不断提高,这也对连接器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第一连接器还可能包括转接电路板,转接电路板的输入端与电子卡实现电性连接,转接电路板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但在追求数据高速(高频)传输的情况下,考虑到高速信号在转接电路板中传输的损耗,高速信号对若使用转接电路板与第二连接器进行通讯难以保证信号完整性,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信号完整性保持得较好的转接电路板、第一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电路板,其包括:输入端,所述输入端包括用以与第一连接器接头相连接的输入部;以及输出端,所述输出端包括用以与第二连接器相插接的插接部;所述输出端还包括输出部,所述输出部用以直接或者间接与线缆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速信号。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部具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头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电片,所述插接部具有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二导电片。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导电片设于这两个第一侧面上;所述插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导电片设于这两个第二侧面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电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出部具有若干第三导电片,所述第三导电片与所述线缆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出部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面,所述第三导电片设于这两个第三侧面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出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凹陷部以及第二凹陷部,一部分所述第三导电片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中,另一部分所述第三导电片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中。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导电片沿着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平行或者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出部用以与转接连接器相插接,所述输出部具有若干第三导电片;所述转接连接器包括第三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三绝缘本体的若干第三导电端子以及所述线缆,所述第三导电片用以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的一端相插接,所述线缆用以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第一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器接头以及前述的转接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头设有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面的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输入部电性连接的第一尾部以及延伸入所述第一对接槽中的第一对接部。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头包括第一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面的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与所述输入部电性连接的第一尾部以及延伸入所述第一对接槽中的第一对接部;以及转接电路板,所述转接电路板为前述的转接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包括第二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第二对接面的第二对接槽;以及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延伸入所述第二对接槽中;所述转接电路板的插接部用以插入所述第二对接槽中,使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达成电性导通。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转接电路板的输出端上设置输出部,所述输出部用以直接或者间接与线缆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速信号,改善了高速信号在传输时的信号完整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的右视图。图5是图3的左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转接电路板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与线缆相连时的示意图。图7是图6的分解图。图8是图7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转接电路板在再一实施方式中与线缆相连时的示意图。图10是图9立体分解图。图11是图10的右视图。图12是图10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专利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专利技术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00以及第二连接器200。在本专利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用以收容电子卡(未图示),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连接器接头1、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头1电性连接的转接电路板2、以及与所述转接电路板2直接或者间接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速信号的线缆3。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头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设有第一对接面111以及沿第一方向A1贯穿所述第一对接面111的第一对接槽1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电路板(2),其包括:/n输入端(21),所述输入端(21)包括用以与第一连接器接头(1)相连接的输入部(211);以及/n输出端(22),所述输出端(22)包括用以与第二连接器(200)相插接的插接部(222);/n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22)还包括输出部(221),所述输出部(221)用以直接或者间接与线缆(3)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速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接电路板(2),其包括:
输入端(21),所述输入端(21)包括用以与第一连接器接头(1)相连接的输入部(211);以及
输出端(22),所述输出端(22)包括用以与第二连接器(200)相插接的插接部(222);
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22)还包括输出部(221),所述输出部(221)用以直接或者间接与线缆(3)电性连接以传输高速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211)具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接头(1)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一导电片(2111),所述插接部(222)具有用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电性连接的若干第二导电片(22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部(2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面(2110),所述第一导电片(2111)设于这两个第一侧面(2110)上;所述插接部(22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侧面(2220),所述第二导电片(2221)设于这两个第二侧面(2220)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2111)沿着第一方向(A1)延伸,所述第二导电片(2221)沿着第二方向(A2)延伸,所述第一方向(A1)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A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221)具有若干第三导电片(2211),所述第三导电片(2211)与所述线缆(3)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221)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侧面(2210),所述第三导电片(2211)设于这两个第三侧面(2210)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部(2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凹陷部(2212)以及第二凹陷部(2213),一部分所述第三导电片(2211)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2212)中,另一部分所述第三导电片(2211)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2213)中。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电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片(2211)沿着第三方向(A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彦伯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