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5831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包括板体、水槽、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所述板体为亚克力塑料板,所述板体顶部开设有用于将板体分隔成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的水槽,设置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用于对来自不同蜂源的种蜂进行繁育,设置水槽用于进行盛水,可阻断肿腿蜂逃出板体,蜇伤操作员,同时可防止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内不同种蜂之间的交叉混杂,从而进一步保证每一管接蜂管中的种蜂来自不同的母蜂,减缓蜂源退化问题,同时管氏肿腿蜂可饮用水槽中的水缓解饥渴,在水中添加5%的蜂蜜,可为肿腿蜂提供营养,促进肿腿蜂发育成长。育成长。育成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寄生性天敌繁育的器具,尤其是一种管氏肿腿蜂繁育的人工接蜂板。

技术介绍

[0002]管氏肿腿蜂是鞘翅目、鳞翅目等多种害虫的体外寄生蜂,多以林木、果树的蛀干害虫的幼虫和蛹为寄主,其寄主有22科50余种。可通过人工扩繁后释放,用于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从生物学角度讲,该蜂属一种有益生物,但当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时, 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因为此蜂会蜇人,被蜇中部位慢慢变成一个直径约3、4 厘米的肿块,且奇痒难耐,身体敏感者数月不消。在室内人工繁育该蜂时,接蜂环节常使用简单的平盘来操作,管氏肿腿蜂爬行迅速,极易从平盘上爬出,爬到操作员身体上,造成蜇伤。同时,在肿腿蜂繁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后代的种质,需在同一的接蜂管中接入多只来自不同蜂源的种蜂,常规的混合接蜂法无法保证接入蜂管的蜂来自不同的蜂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包括板体、水槽、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所述板体顶部开设有用于将板体分隔成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的水槽。
[0006]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板体为亚克力塑料板。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为间隔设置。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板体的长为52cm、宽为24cm、高为2cm。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槽宽1.5cm深1cm,水槽距离板体边缘0.5cm。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的长为20cm、宽为15cm。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可有效避免在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接蜂环节中蜂蜇伤操作员的问题;
[0013]三个独立的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可保证接入同一蜂管中的蜂来自不同的蜂源;
[0014]管氏肿腿蜂在蜂管保存时间较长时会非常饥渴,第一接蜂平台、第二接蜂平台和第三接蜂平台上的肿腿蜂可饮用水槽中的水缓解饥渴,水中也可添加5%的蜂蜜,为肿腿蜂提供营养,有利于肿腿蜂的繁育。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的俯视图。
[0016]图2为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的截面示意图。
[0017]图中所示:板体1、水槽2、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包括板体1、水槽2、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所述板体1为亚克力塑料板,所述板体1顶部开设有用于将板体1分隔成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的水槽2,所述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为间隔设置,设置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用于对来自不同蜂源的种蜂进行繁育,设置水槽2用于进行盛水,可阻断肿腿蜂逃出板体1,蜇伤操作员,同时可防止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内不同种蜂之间的交叉混杂,从而进一步保证每一管接蜂管中的种蜂来自不同的母蜂,减缓蜂源退化问题,同时管氏肿腿蜂可饮用水槽2中的水缓解饥渴,在水中添加5%的蜂蜜,可为肿腿蜂提供营养,促进肿腿蜂发育成长,所述板体1的长为52cm、宽为24cm、高为2cm,所述水槽2宽1.5cm深1cm,水槽 2距离板体1边缘0.5cm,所述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的长为 20cm、宽为15cm;
[0020]将接蜂板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水槽2中加5%的蜂蜜水,水面高度略低于板面,防治水槽2水流出水槽2。
[0021]将做成的肿腿蜂接蜂板,与现有肿腿蜂接蜂盘进行对比试验,其中:现有肿腿蜂接蜂盘为普通的平底托盘,长30cm,宽20cm,高2cm。
[0022]准备生长发育良好的待接种的肿腿蜂各100只,分别放在两种接蜂板上,统计15分钟内肿腿蜂逃出接蜂板的数量,试验重复3次。试验结果见表1.
[0023]表1每15分钟肿腿蜂逃出接蜂板的数量
[0024][0025]由上表可以看出,采用普通托盘放置肿腿蜂,逃逸问题严重,采用本技术接蜂板,肿腿蜂逃逸数量为0,彻底解决了肿腿蜂的逃逸问题,防止了由肿腿蜂逃逸造成的人员蜇伤问题,保障了操作员的人身健康。
[0026]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
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包括板体(1)、水槽(2)、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顶部开设有用于将板体(1)分隔成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三接蜂平台(5)的水槽(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为亚克力塑料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氏肿腿蜂的人工接蜂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蜂平台(3)、第二接蜂平台(4)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利张红艳李海燕尹哲侯峥嵘李金萍孙贝贝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