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进行判定;步骤S2、对返回卷的性能进行判定;步骤S3、判断返回卷在宽度跳跃时是否需要进行挖边作业;步骤S4、返回卷挖边作业;步骤S5、返回卷运行过程中根据焊缝前后带钢的厚度和宽度对炉内带钢的张力和运行速度进行匹配设定。该技术方案根据不同厚度的返回卷在其厚度变化时均给出明确的张力与速度匹配值的参考范围,方便现场生产人员的参考和学习,达到有效降低返回卷在退火炉内运行过程中出现起筋或断带风险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属于冷轧连退控制
技术介绍
在冷轧连续退火机组中退火炉作为机组的主要工艺段,连续退火机组以其生产效率高、产品品种多样化和产品质量高而著称,但正是其产品品种的多样化,这就要求生产人员经常进行料规和钢种的切换,在料规和钢种的切换过程中,由于宽度、厚度或温度跳跃值较大,这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返回卷进行中间环节的过渡,进而降低因宽度、厚度或温度跳跃带来的起筋、断带风险。返回卷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料,这种钢卷可重复多次使用,一般可重复使用15次左右,这样的返回卷因多次经过退火炉的退火,其力学性能就会变差,如若运行过程中工艺段张力与速度匹配不均,极易引起带钢起筋或炉内断带的生产事故。现阶段针对返回卷如何在退火炉内稳定运行还没有一种明确的生产方法来指导现场生产,尤其是对于新建的生产线,生产人员如果未进行过专业培训根本无从下手,往往需要经过大量的炉内起筋、断带等生产事故来总结生产经验,付出的代价较为惨重,因此亟需寻找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的控制方法来指导现场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该技术方案根据不同厚度的返回卷在其厚度变化时均给出明确的张力与速度匹配值的参考范围,方便现场生产人员的参考和学习,达到有效降低返回卷在退火炉内运行过程中出现起筋或断带风险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进行判定;步骤S2、对返回卷的性能进行判定;步骤S3、判断返回卷在宽度跳跃时是否需要进行挖边作业;步骤S4、返回卷挖边作业;步骤S5、返回卷运行过程中根据焊缝前后带钢的厚度和宽度对炉内带钢的张力和运行速度进行匹配设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1中,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要求如下:1)对返回卷表面状态和使用次数的要求:返回卷为未平整料,重复使用次数未达到规定的最高使用次数,一般≤15次;2)对返回卷板型的要求:返回卷表面无拉筋、无折皱,端面无边裂、无边浪等影响运行的缺陷。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2中,根据带钢的厚度采用洛氏硬度仪对带钢硬度进行测定,特别的根据带钢厚度D,即0.18mm≤带钢厚度D≤0.21mm硬度仪采用HR15T转换HR30T模式,0.21mm<带钢厚度D≤0.6mm时硬度仪采用HR30T模式,其硬度要求如下:对返回卷的硬度要求:0.18mm≤带钢厚度D≤0.4mm的返回卷,表面洛氏硬度≥50(HR30T);0.4mm<带钢厚度D≤0.6mm的过渡卷,表面洛氏硬度≥48(HR30T)。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3中,返回卷在宽度跳跃时的挖边要求如下:1)前行带钢为宽料后行带钢为窄料,宽度跳跃需≤80mm,且无需挖边;2)前行带钢为窄料后行带钢为宽料,宽度跳跃<10mm,则无需挖边;3)前行带钢为窄料后行带钢为宽料,宽度跳跃≥10mm且<80mm,需对后行带钢进行挖边作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4中的挖边作业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卷尺对前行和后行带钢的宽度进行测量,单边所需挖边的宽度X的范围值为(后行带钢宽度-前行带钢宽度)/2≤X≤(后行带钢宽度-前行带钢宽度)/2+5mm,优选X=(后行带钢宽度-前行带钢宽度)/2;2)对宽带钢外圈板型不良的部分进行剪切,剪切完毕后,采用铁皮剪对后行带钢的两侧进行挖边作业,挖边后,后行带钢头部呈梯形状或月牙状,梯形或月牙部分的长度需≥30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S5中,根据前后带钢的厚度对炉内张力进行设定的原则是:根据不同厚度的返回卷,对炉内各段张力进行相应设定,炉内各段张力以均热段为张力基准,均热段张力系数为1.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该技术参照返回卷使用次数、返回卷硬度及外观检查,可以提前对返回卷能否使用作出预判定,进一步降低了返回卷在退火炉内发生起筋、跑偏和断带的风险;2)该技术结合退火炉炉辊凸度对返回卷宽度跳跃进行了规范,有效防止了返回卷在同等张力(即焊缝前后带钢总张力相等)下因宽度跳跃值过大,而造成返回卷出现拉筋现象的发生;3)该技术规范了返回卷挖边作业,防止返回卷在后行带钢超宽时,焊缝在通过刷辊、夹送辊及平整辊时出现焊缝撕裂现象,进一步地防止了因返回卷挖边长度过短而引起后行带钢张力骤变造成返回卷起筋断裂现象的发生,通过挖边作业实现了焊缝前后带钢张力的平稳过渡;4)该技术在利用现有设备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厚度和不同运行速度制定了返回卷炉内张力和速度匹配范围值,达到了降低返回卷在退火炉内运行过程中出现跑偏、起筋或断带风险的目的(张力实际值小于范围值就会大大增加返回卷在炉内跑偏擦边风险,张力实际值大于范围值就会大大增加返回卷起筋断带风险)。附图说明图1冷轧立式连续退火机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本技术所描述的前行带钢和后行带钢挖边后的示意图图3本技术所描述的返回卷平稳过渡操作流程图图中:1开卷机,2带钢,21后行带钢,22前行带钢,23焊缝,3焊机,4入口活套,5退火炉,6出口活套,7平整机,8卷取机,51预热段,52加热段,53均热段,54缓冷段,55快冷段,56时效段一,57时效段二,58时效段三,59终冷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进行判定;步骤S2、对返回卷的性能进行判定;步骤S3、判断返回卷在宽度跳跃时是否需要进行挖边作业;步骤S4、返回卷挖边作业;步骤S5、返回卷运行过程中根据焊缝前后带钢的厚度和宽度对炉内带钢的张力和运行速度进行匹配设定。所述步骤S1中,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要求如下:1)对返回卷表面状态和使用次数的要求:返回卷为未平整料,重复使用次数未达到规定的最高使用次数,一般≤15次;2)对返回卷板型的要求:返回卷表面无拉筋、无折皱,端面无边裂、无边浪等影响运行的缺陷。所述步骤S2中,根据带钢的厚度采用洛氏硬度仪对带钢硬度进行测定,特别的根据带钢厚度D,即0.18mm≤带钢厚度D≤0.21mm硬度仪采用HR15T转换HR30T模式,0.21mm<带钢厚度D≤0.6mm时硬度仪采用HR30T模式,其硬度要求如下:对返回卷的硬度要求:0.18mm≤带钢厚度D≤0.4mm的返回卷,表面洛氏硬度≥50(HR30T);0.4mm<带钢厚度D≤0.6mm的过渡卷,表面洛氏硬度≥48(HR30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S1、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进行判定;/n步骤S2、对返回卷的性能进行判定;/n步骤S3、判断返回卷在宽度跳跃时是否需要进行挖边作业;/n步骤S4、返回卷挖边作业;/n步骤S5、返回卷运行过程中根据焊缝前后带钢的厚度和宽度对炉内带钢的张力和运行速度进行匹配设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进行判定;
步骤S2、对返回卷的性能进行判定;
步骤S3、判断返回卷在宽度跳跃时是否需要进行挖边作业;
步骤S4、返回卷挖边作业;
步骤S5、返回卷运行过程中根据焊缝前后带钢的厚度和宽度对炉内带钢的张力和运行速度进行匹配设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对返回卷的表面状态、使用次数和板型要求如下:
1)对返回卷表面状态和使用次数的要求:返回卷为未平整料,重复使用次数未达到规定的最高使用次数,≤15次;
2)对返回卷板型的要求:返回卷表面无拉筋、无折皱,端面无边裂、无边浪影响运行的缺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连续退火炉返回卷平稳过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根据带钢的厚度采用洛氏硬度仪对带钢硬度进行测定,特别的根据带钢厚度D,即0.18mm≤带钢厚度D≤0.21mm硬度仪采用HR15T转换HR30T模式,0.21mm<带钢厚度D≤0.6mm时硬度仪采用HR30T模式,其硬度要求如下:
对返回卷的硬度要求:0.18mm≤带钢厚度D≤0.4mm的返回卷,表面洛氏硬度≥50(HR30T);0.4mm<带钢厚度D≤0.6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朋,何玉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