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头引流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15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接头引流袋,包括:多通道引流管和与多通道引流管相连通的多腔袋引流袋,所述多通道引流管通过固定贴固定在患者衣物、床边或移动输架上,其内部各通道不互通,且各通道的一端分别与不互通的各腔袋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患者术后携带的多根引流管相连通,实现仅使用一根引流管和一个引流袋分别对患者术后携带的每个引流管进行引流及引流液储存。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同时连接患者术后携带的多个引流管,并将这些引流管固定在皮肤上,移位率低、日常携带及护理更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接头引流袋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多接头引流袋。
技术介绍
引流管是将体内的液体引离原处并排出体外的装置。外科手术后常见引流管包括皮下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胃造瘘管、胆道T管、肠造瘘管等。通过对引出液体性状的观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切口脂肪液化、创面感染或出血,对引流量的观察,可以判断术后脂肪液化、创面感染或出血愈合情况,此外引流管可降低空腔脏器的压力,降低术后胆漏、肠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量含有管腔的脏器手术后,在留置减压管的同时,还需在创面留置创面引流管,如胃手术后常同时留置胃造瘘管及腹腔引流管,胆道探查术后同时留置T管及腹腔引流管,肠手术后留置肠造瘘管及腹腔引流管等。如果胸腔、腹腔或盆腔粘连严重,为了对创面渗出液体的充分引流,需同时留置多根引流管;肝脏、胰腺、胃肠等多脏器联合手术后,如存在多个吻合口,需在每个吻合口处留置引流管,来观察术后各个吻合口是否发生吻合口出血及漏等;肠梗阻、腹腔脓肿、坏死性胰腺炎等感染性脏器切除术后,也需要留置多根腹腔引流管,对创面渗液及脓液进行充分引流。目前临床使用的引流袋为单通道管,只能连接一根引流管。为了避免引流袋对引流管的牵拉所致引流管移位及疼痛的发生,引流管常常通过固定贴固定在皮肤上或通过别针固定在衣物上;为了避免引流袋的挤压、刺穿等,每个引流袋均需悬挂或固定在床边。如患者术后携带多根引流管,需要连接多个引流袋。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对多个引流管及引流袋进行护理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不足:1.为了保证固定贴的固定效果,贴合部位需避免活动部位,选择固定在一侧躯干皮肤上,避开切口纱布覆盖区域后,有效躯干区域有限,第二枚及第三枚固定贴往往贴合的位置不佳,容易发生固定贴撕脱;2.每日更换引流袋,对每个引流袋进行固定,增加了护理工作量;3.不同引流袋及引流管之间相互缠绕,难以分清不同引流袋所对应的引流管,进而影响引流液部位及来源的判断;4.日常活动过程中,每增加一个引流管及引流袋,将增加日常护理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引流管被门把手等异物挂着后,移位甚至脱落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提出的为了保证固定贴的固定效果,贴合部位需避免活动部位,选择固定在一侧躯干皮肤上,避开切口纱布覆盖区域后,有效躯干区域有限,第二枚及第三枚固定贴往往贴合的位置不佳,容易发生固定贴撕脱;每日更换引流袋,对每个引流袋进行固定,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不同引流袋及引流管之间相互缠绕,难以分清不同引流袋所对应的引流管,进而影响引流液部位及来源的判断;日常活动过程中,每增加一个引流管及引流袋,将增加日常护理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引流管被门把手等异物挂着后,移位甚至脱落的风险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多接头引流袋。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设置一根延长管和一个引流袋,在延长管内设多个腔道,引流袋设有多个腔袋,可分别对每个引流管进行引流及引流液储存,从而降低日常护理工作量及引流管移位风险。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多接头引流袋,包括:多通道引流管和与多通道引流管相连通的多腔袋引流袋,所述多通道引流管通过固定贴固定在患者衣物、床边或移动输架上,其内部各通道不互通,且各通道的一端分别与不互通的各腔袋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患者术后携带的多根引流管相连通,实现仅使用一根引流管和一个引流袋分别对患者术后携带的每个引流管进行引流及引流液储存。进一步地,所述多通道引流管包括多个连接头、固定贴、固定在固定贴上的转化器和延长管,所述连接头为单通道管,多个连接头的一端分别与患者术后携带的多根引流管相连通,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转化器的一端,所述转化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延长管的一端相连,所述延长管的另一端与多腔袋引流袋相连;患者术后携带的各根引流管分别通过各连接头、转化器和延长管与多腔袋引流袋的各腔袋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转化器内设有互不连通的多个第一通道,所述延长管为多通道引流管,其内部设有互不连通的多个第二通道;多个第一通道的一端分别与多个连接头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二通道的一端相连通,多个第二通道的另一端分别与多腔袋引流袋内的多个腔袋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头的前端呈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连接头的体部和尾部均呈柱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贴呈椭圆形,包括黏胶层、无纺布层和固定层,转化器固定在固定层上。进一步地,所述多腔袋引流袋的上端一侧设有固定板、固定钩和固定绳,每个腔袋上端均设有防反流膜,下端均连通有引流液释放接头。进一步地,所述多接头引流袋根据需要设置2-4个连接头,延长管内对应设置2~4个管腔,多腔袋引流袋内对应设置2~4个腔袋。进一步地,所述多腔袋引流袋的容量根据需要设计成500ml、1L、1.5L及2L;各腔袋的大小相同,或将各腔袋设置成大小不等的多个规格,或将各腔袋设计成至少一个腔袋的大小均大于剩余腔袋的大小。进一步地,所述延长管的长度为1m,管径为0.5cm。较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接头引流袋,设有多个接头,可连接多个引流管。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接头引流袋,只有一根延长管和一个引流袋,其延长管内设多个腔道,引流袋设有多个腔袋,可分别对每个引流管进行引流及引流液储存,降低了日常护理工作量及引流管移位风险。综上,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为了保证固定贴的固定效果,贴合部位需避免活动部位,选择固定在一侧躯干皮肤上,避开切口纱布覆盖区域后,有效躯干区域有限,第二枚及第三枚固定贴往往贴合的位置不佳,容易发生固定贴撕脱;每日更换引流袋,对每个引流袋进行固定,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不同引流袋及引流管之间相互缠绕,难以分清不同引流袋所对应的引流管,进而影响引流液部位及来源的判断;日常活动过程中,每增加一个引流管及引流袋,将增加日常护理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引流管被门把手等异物挂着后,移位甚至脱落的风险的问题。基于上述理由本专利技术可在医疗器械等领域广泛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多接头引流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连接头Ⅰ;2、连接头Ⅱ;3、固定贴;4、转化器;5、延长管;6、引流袋;61、挂钩;62、固定板;63、引流液释放接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接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道引流管和与多通道引流管相连通的多腔袋引流袋,所述多通道引流管通过固定贴固定在患者衣物、床边或移动输架上,其内部各通道不互通,且各通道的一端分别与不互通的各腔袋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患者术后携带的多根引流管相连通,实现仅使用一根引流管和一个引流袋分别对患者术后携带的每个引流管进行引流及引流液储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接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通道引流管和与多通道引流管相连通的多腔袋引流袋,所述多通道引流管通过固定贴固定在患者衣物、床边或移动输架上,其内部各通道不互通,且各通道的一端分别与不互通的各腔袋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患者术后携带的多根引流管相连通,实现仅使用一根引流管和一个引流袋分别对患者术后携带的每个引流管进行引流及引流液储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接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道引流管包括多个连接头、固定贴、固定在固定贴上的转化器和延长管,所述连接头为单通道管,多个连接头的一端分别与患者术后携带的多根引流管相连通,另一端均连接在所述转化器的一端,所述转化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延长管的一端相连,所述延长管的另一端与多腔袋引流袋相连;患者术后携带的各根引流管分别通过各连接头、转化器和延长管与多腔袋引流袋的各腔袋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接头引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器内设有互不连通的多个第一通道,所述延长管为多通道引流管,其内部设有互不连通的多个第二通道;多个第一通道的一端分别与多个连接头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多个第二通道的一端相连通,多个第二通道的另一端分别与多腔袋引流袋内的多个腔袋相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秀珍张诚杨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