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3953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藻去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水藻去除剂的除藻效果高,能够实现高达95%及以上的除藻效果,而针对较大流动性的水域则可以实现65%以上的除藻率。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除藻剂的发挥除藻效果时间段,在1~7天内就能实现显著的除藻,一次施药之后长达45天以内都具有很好的除藻效果。与此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除藻剂不会对水体产生无可挽回的伤害,使用后不需要解毒,不需要增氧,操作简便,易于实行,对水体中的鱼类、虾、蟹等生物造成杀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藻去除
,具体涉及到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水华的发生伴随着藻类的大量爆发,有效去除藻类是控制水华规模、减少水华危害的直接途径。经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以物理、化学、生物为手段的三类主要除藻技术。其中化学法主要是化学灭杀法。化学灭杀法一般是通过投加药剂,抑制藻细胞的生理功能,破坏藻细胞的结构,使藻细胞灭活甚至解体,从而达到杀死藻类。主要药剂有强氧化剂(液氯、过氧化氢、臭氧、高锰酸钾等)、硫酸铜等。例如,中国专利CN201510562535公开了一种壳聚糖复合伊利石除藻剂,利用壳聚糖和伊利石粉末复配,使之附着在藻体上,快速沉降,沉入水底,从而实现除藻的目的。中国专利CN201410581964公开了一种基于喜旱莲子草的除藻剂,具体公开了HCl、粉末状的喜旱莲子草、膨胀蛭石和水组成的除藻剂,通过对膨胀蛭石和喜旱莲子草的粒径、含量等的调控,利用喜旱莲子草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酸性物质对廉价的膨胀蛭石进行包覆,达到先杀死藻类、再絮凝,最后沉淀的效果,从而实现加快除藻时间,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上述专利中都使用大量的高分子化合物,这些成分对藻类的灭杀作用速度较慢,而此过程中在环境中的光照、紫外线等刺激下,这些高分子成分会分解失效,除藻效果较差。而且上述高分子化合物中本身含有一些营养物质,被灭杀的藻类会附着在这些成分上,进一步释放其中的营养成分,进一步促进藻类的生长,因此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富营养化的问题。此外,中国专利CN201610943189公开了一种含有天然沸石负载Cu/TiO2的除藻剂,采用一定含量的天然沸石负载Cu/TiO2、改性粘土、稀土镧、聚丙烯酰胺、高锰酸钾等成分制备该除藻剂,利用其中的负载颗粒,释放铜离子,起到控制和杀灭水体中藻类的目的,与此同时利用负载TiO2在光照下对有机磷的分解,从而实现更全面的除藻效果。然而,其制备原料和制备方法很复杂,需要事先制备复杂的负载颗粒,改性黏土等,同时其中还含有高活性的高锰酸钾对环境造成无差别性伤害。综上所述,现有除藻剂还存在除藻效率低下,甚至不能根源性解决水藻去除的问题。还存在除藻时效性差,需要等待较久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对使用除藻剂的水域进行增氧解毒,才能避免除藻剂对水体中鱼类、吓、蟹等生物的杀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锌盐选自硫酸锌、七水合硫酸锌、链烷醇胺锌配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1~5wt%的辅助除藻剂;所述辅助除藻剂为噻唑啉类衍生物。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色素的含量不高于0.2wt%。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抗生素。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生素选自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生素为林可霉素的衍生物。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藻去除剂包含30~60wt%的锌盐、0~0.2wt%的色素、0.5~3wt%的抗生素、1~5wt%噻唑啉类衍生物、余量的水。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水藻提取物。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高效水藻去除剂的应用,应用于鱼虾养殖池、水生植物养殖池、装饰性水池、水族箱中的除藻领域。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水藻去除剂的除藻效果高,利用多种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去干扰藻类光合反应系统,使之无法正常行使光合作用而逐渐达到灭藻的目的,能够实现高达95%及以上的除藻效果,而针对较大流动性的水域则可以实现65%以上的除藻率。而且本专利技术中的除藻剂的发挥除藻效果时间段,在1~7天内就能实现显著的除藻,一次施药之后长达45天以内都具有效果。与此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的除藻剂不会对水体产生无可挽回的伤害,使用后不需要解毒,不需要增氧,操作简便,易于实行,对水体中的鱼类、虾、蟹等生物造成杀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中的词语“优选的”、“优选地”、“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此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外。应当理解,除了在任何操作实例中,或者以其他方式指出的情况下,表示例如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成分的量的所有数字应被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被术语“约”修饰。因此,除非相反指出,否则在以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数值参数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要获得的期望性能而变化的近似值。至少并不是试图将等同原则的适用限制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每个数值参数至少应该根据报告的有效数字的个数并通过应用普通舍入技术来解释。尽管阐述本专利技术的广泛范围的数值范围和参数是近似值,但是具体实例中列出的数值尽可能精确地报告。然而,任何数值固有地包含由其各自测试测量中发现的标准偏差必然产生的某些误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本专利技术中对所述锌盐的具体种类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锌盐,包括但不限于无机锌盐和有机锌盐。作为无机锌盐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硫酸锌、七水合硫酸锌等。作为有机锌盐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链烷醇胺锌配合物,具体可以为三异丙醇胺锌配合物、三乙醇胺锌配合物、四(三乙醇胺)锌、N-丁基二乙醇胺锌、N,N-二丁基乙醇胺锌、N-叔丁氧羰基二乙醇胺锌、N,N-二甲基乙醇胺锌、二异丙醇胺锌、N-乙基二乙醇胺等。优选的,所述锌盐为七水合硫酸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七水合硫酸锌的含量为30~60wt%;进一步优选的,其含量为45~55wt%;进一步优选的,其含量为48~52wt%。本专利技术中对所述色素的具体种类并不作特殊限定,可以选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色素,包括但不限于亮蓝。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色素的含量不高于0.2wt%;进一步优选的,其含量不高于0.15wt%;进一步优选的,其含量为0.1wt%。申请人预料不到的发现,当在本专利技术的除藻剂中加入适量的色素(尤其是加入阿拉丁的亮蓝)之后,能够显著改善除藻剂的除藻效果,有助于加快起效时间,使之在短时间能起到显著的除藻效果。可能是由于此类色素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中的照射在水藻的光线波长,影响光线对水藻的促生作用。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锌盐和色素,所述锌盐的含量为30~60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锌盐选自硫酸锌、七水合硫酸锌、链烷醇胺锌配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1~5wt%的辅助除藻剂;所述辅助除藻剂为噻唑啉类衍生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色素的含量不高于0.2w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藻去除剂中还包含抗生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水藻去除剂,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曌之源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