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3690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包括模块化绕组组件、磁芯组件;模块化绕组组件包括初、次级模块化绕组,初、次级模块化绕组均包括绕组骨架和绕组线圈,绕组骨架设有绕线槽,绕组线圈的绕匝沿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绕线槽内,绕组骨架设有引脚,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引脚上;磁芯组件设有中柱,模块化绕组组件套设于磁芯中柱上;磁芯中柱设有气隙。生产中采用不同模块化绕组相互组合,即可任意改变高频变压器参数性能,适应不同场合;各模块化绕组之间独立分开,解决了绕组间、引脚间绝缘问题,省工省料;特别是模块化绕组尺寸参数一致,满足机器全自动生产条件,利于提升生产效率,缓解用工难,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
技术介绍
高频变压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转换效率高,功率密度大,损耗小等优点迅速取代传统线性变压器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因而市场需求特点是数量巨大并且品种繁多;现有高频变压器生产方式,通常一种骨架对应一种高频变压器,造成骨架种类式样繁多,工艺流程不统一,采购、生产和管理成本均大增;并且传统方法制作绕组时通常将初、次级绕组按一定顺序绕制在同一个骨架上,即后绕绕组压绕在前绕组上,为满足安规要求,绕组间需要增加麦拉胶带和端控胶带隔离,各绕组引出线则以铁氟龙套管隔离,大量胶黏带的使用,不利于环保,而增加胶带和套管的过程,必须以人工参与操作,无法机器作业,导致成本增加,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产品一致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其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能够根据变压器用途搭配组合,不必一种骨架对应一种变压器,解决高频变压器传统生产方式中骨架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复杂且不能统一、无法机器化批量生产,生产过程中费时、费料、效率低下、成本高、管理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包括模块化绕组组件、磁芯组件;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包括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包括初级绕组骨架和初级绕组线圈,所述初级绕组骨架设有初级绕组绕线槽,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绕匝沿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所述初级绕组绕线槽内,所述初级绕组骨架设有初级绕组线圈引脚,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所述初级绕组线圈引脚上;所述次级模块化绕组包括次级绕组骨架和次级绕组线圈,所述次级绕组骨架设有次级绕组绕线槽,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绕匝沿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所述次级绕组绕线槽内,所述次级绕组骨架设有次级绕组线圈引脚,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线圈引脚上;所述磁芯组件设有磁芯中柱,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套设于所述磁芯中柱上;所述磁芯中柱设有气隙。进一步地,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次级模块化绕组沿所述初级绕组线圈、次级绕组线圈轴向叠合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并且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所述次级模块化绕组,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数量之和不少于3。进一步地,所述初级绕组线圈、次级绕组线圈均由外径0.05mm--0.8mm范围的绝缘线绕制。进一步地,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均设有定位卡扣和定位卡扣槽互相扣合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之间或所述次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之间均施有胶黏剂。进一步地,所述磁芯组件接缝处及所述气隙处均施有胶黏剂。进一步地,所述磁芯组件外包覆有胶带。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叠合组成的模块化绕组组件,生产中仅仅通过更换组件中不同的模块化绕组,即可让高频变压器达到不同性能参数要求,而不必一种产品对应一种骨架;各绕组线圈之间独立分开,天然隔离,省去了用麦拉胶带、端控胶带分隔,用铁氟龙套管绝缘的工序,省时省力省材料;特别是模块化绕组一致性好,满足机器化全自动生产条件,缓解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提升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初级模块化绕组以及次级模块化绕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磁芯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模块化绕组组件;110、初级模块化绕组;111、初级绕组骨架;112、初级绕组绕线槽;113、初级绕组线圈引脚;114、初级模块化绕组定位卡扣;115、初级模块化绕组定位卡扣槽;116、初级绕组线圈;117、初级绕组线圈引出线;120、次级模块化绕组;121、次级绕组骨架;122、次级绕组绕线槽;123、次级绕组线圈引脚;124、次级模块化绕组卡扣;125、次级模块化绕组定位卡扣槽;126、次级绕组线圈;127、次级绕组线圈引出线;200、磁芯组件;201、磁芯中柱;202、气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2为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包括模块化绕组组件100、磁芯组件200;模块化绕组组件100包括初级模块化绕组110和次级模块化绕组120,套设于磁芯中柱201上。如图3所示,初级模块化绕组110包括初级绕组骨架111和初级绕组线圈116,初级绕组骨架111上设有初级绕组绕线槽112,初级绕组线圈116的绕匝沿初级绕组线圈116的径向连续绕制于初级绕组绕线槽112内,初级绕组骨架111上设有初级绕组线圈引脚113,初级绕组线圈116的引出线117固定并连接于初级绕组线圈引脚113上;次级模块化绕组120包括次级绕组骨架121和次级绕组线圈126,次级绕组骨架121上设有次级绕组绕线槽122,次级绕组线圈126的绕匝沿次级绕组线圈126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次级绕组绕线槽122内,次级绕组骨架121上设有次级绕组线圈引脚123,次级绕组线圈126的引出线127固定并连接于次级绕组线圈引脚123上。绕组线圈的制作方法以及绕组线圈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绕组线圈引脚的方法,均属于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如图4所示,磁芯组件200由两个E形磁芯组合,中柱201顶端磨短,磁芯组合之后留出空隙形成气隙202,防止磁芯饱和。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初级模块化绕组110、次级模块化绕组120沿初级绕组线圈116、次级绕组线圈126的轴向相互叠合设置,即初级模块化绕组110、次级模块化绕组120以相互叠合的形式组成一个模块化绕组组件100,可以缩小模块化绕组组件100的体积,小巧紧凑,可以降低漏感,提高效率。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模块化绕组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初级模块化绕组110并且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次级模块化绕组120,初级模块化绕组110和次级模块化绕组120数量之和不少于3。一个或多个初级模块化绕组110、次级模块化绕组120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组合,可以任意输出多路电能,满足不同需求,还可以调节漏感和增加在升压场合次级模块化绕组120串联的情况下的耐压;以1组初级模块化绕组110加上2组次级模块化绕组120(一组输出一组反馈)共3组绕组共同工作时,输出更能稳定。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初级绕组线圈116、次级绕组线圈126均由外径0.05mm—0.8mm范围的绝缘线绕制,避免了导线过细绕制线圈的困难和导线过粗过硬绕制线圈的困难。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初级模块化绕组110和次级模块化绕组120均设有定位卡扣124和定位卡扣槽125互相扣合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包括模块化绕组组件、磁芯组件;/n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包括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n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包括初级绕组骨架和初级绕组线圈,所述初级绕组骨架设有初级绕组绕线槽,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绕匝沿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所述初级绕组绕线槽内,所述初级绕组骨架设有初级绕组线圈引脚,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所述初级绕组线圈引脚上;/n所述次级模块化绕组包括次级绕组骨架和次级绕组线圈,所述次级绕组骨架设有次级绕组绕线槽,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绕匝沿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所述次级绕组绕线槽内,所述次级绕组骨架设有次级绕组线圈引脚,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线圈引脚上;/n所述磁芯组件设有磁芯中柱,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套设于所述磁芯中柱上;所述磁芯中柱设有气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包括模块化绕组组件、磁芯组件;
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包括初级模块化绕组和次级模块化绕组;
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包括初级绕组骨架和初级绕组线圈,所述初级绕组骨架设有初级绕组绕线槽,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绕匝沿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所述初级绕组绕线槽内,所述初级绕组骨架设有初级绕组线圈引脚,所述初级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所述初级绕组线圈引脚上;
所述次级模块化绕组包括次级绕组骨架和次级绕组线圈,所述次级绕组骨架设有次级绕组绕线槽,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绕匝沿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径向连续绕制于所述次级绕组绕线槽内,所述次级绕组骨架设有次级绕组线圈引脚,所述次级绕组线圈的引出线固定并连接于所述次级绕组线圈引脚上;
所述磁芯组件设有磁芯中柱,所述模块化绕组组件套设于所述磁芯中柱上;所述磁芯中柱设有气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绕组高频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模块化绕组、次级模块化绕组沿所述初级绕组线圈、次级绕组线圈轴向叠合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学毅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瀚为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