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9876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10
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属于聚合物集成光学技术领域。从上至下依次由调制电极、上包层、芯层、下包层和基底层组成,所述上包层和下包层均为聚合物材料EPOclad,折射率为1.56;芯层为聚合物材料EPOcore,折射率为1.572。调制电极为金属铝,基底层为硅片。沿光传输方向,该模式转换器的芯层由非对称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聚合物集成光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

技术介绍

[0002]光纤通信因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高速和低延迟等)在通信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融合现象和光学非线性,基于单模光纤的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光通信系统中日益增长的信息传输容量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种复用技术被相继提出,例如波分复用技术、偏分复用技术和模式分复用技术。波分复用技术已经在光通信系统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光纤放大器带宽的限制以及光纤固有的非线性效应,其传输容量已达到其物理极限,难以进一步拓展。同时,偏分复用技术涉及到的信道数也是有限的(TE偏振和TM偏振)。近年来,模分复用技术成为提升光纤数据传输容量的关键性技术,其利用空间维度来传输更多的信息。
[0003]模分复用系统以少模光纤为传输媒介,相互独立的本征模承载不同的信息数据,从一个新的维度来提高光通信系统传输能力。其中,模式转换器是模分复用系统的一种关键器件,其功能是实现不同模式间的转换,在模分复用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常见的模式转换器的结构有马赫

曾德尔调制器、多模干涉器、Y分支、非对称定向耦合器、光栅耦合器等。
[0004]模式转换器的性能,如插入损耗、模间串扰、工作带宽、功耗等,影响着模式系统的整体性能。对于可重构模式转换器,功耗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标准。聚合物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热光系数,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器件的驱动功率。此外,聚合物材料还有较低的介电系数、简单的制作工艺、吸收损耗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在光波导集成光路的研究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用于实现E
00
、E
10
、E
20
三种模式间的任意转换。聚合物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热光系数,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器件的驱动功率。此外,聚合物材料还有较低的介电系数、简单的制作工艺、吸收损耗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从上至下依次由调制电极、上包层、芯层、下包层和基底层组成,如图1所示。所述上包层和下包层均为聚合物材料EPOclad,折射率为1.56;芯层为聚合物材料EPOcore,折射率为1.572。所述调制电极为金属铝,基底层为硅片。
[0007]沿光传输方向,该模式转换器的芯层由非对称1
×
3Y分支解复用器、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与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器3部分依次级联而成,解复用器、光开关及复用器间通过长度为L4、宽度线性变化的弯曲波导(该波导仅用于连接相邻结构,不影响器件功能)
连接,如图2d所示。其中,所有部分的芯层均具有相同的高度h,但其各部分宽度不同。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解复用器由干波导和三根分支臂波导组成,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解复用器的干波导(即图2a中的SW)支持E
00
、E
10
、E
20
三种模式,其宽度为w0;三根分支臂波导(即图2a中Arm 1、Arm 2、Arm 3)仅支持E
00
模式,其宽度分别为w1、w2、w3;Arm 1和Arm 2端口处距离为w
a
,Arm 2和Arm3端口处距离为w
b
。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由3根核心波导组成(即图2c中W1、W 2、W 3波导),3根核心波导相互平行且宽度相同(均为w);在相邻的核心波导间设置有两根缝隙波导(即图2c中GW1和GW3,GW2和GW4),缝隙波导GW1和GW3(GW2和GW4)间距离为L2。缝隙波导与核心波导的距离为w
g
,缝隙波导与核心波导具有相同的高度h和宽度w,且在每根缝隙波导上设置有调制电极(即图2c中ME1、ME2、ME3、ME4),核心波导W1、W 2、W 3上无电极。调制电极的宽度为w,长度与缝隙波导一致,均为L1。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的整体长度为L3。
[0008]该模式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0009]由于所述聚合物材料的芯层和包层折射率差很小(仅为0.012),因此可以忽略模式偏振的影响。根据所述聚合物材料的折射率,在给定波导高度的条件下,利用矩形波导的亥姆霍兹方程(马春生,光波导器件设计与模拟,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波导中E
00
、E
10
、E
20
模式的有效折射率随波导宽度变化的曲线关系(如图3),确定1
×
3Y分支复用/解复用器干波导宽度(w0),分支波导(w1、w2、w3)宽度范围,以及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的核心波导宽度(w)。再根据有效折射率匹配法和光束传播法(Applied Optics,2012,51(15))确定w1、w2、w3的取值和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中的波导间距w
g
,使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解复用器的插入损耗和模间串扰尽可能小,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的插入损耗尽可能小,消光比尽可能大。
[0010]3×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可以等效为四个2
×
2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即图2d中的







)级联而成。对于一个独立的2
×
2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如附图4a中所示),根据有效折射率匹配原则,通过光束传播法优化定向耦合结构的波导间隙宽度w
g
和缝隙波导的长度L1,可以实现E
00
模式从2
×
2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核心波导的其中一个输入端口输入时,当缝隙波导上方的调制电极不工作时,E
00
模式可以通过缝隙波导耦合到相邻核心波导中;当缝隙波导电极工作时,由于热光效应,缝隙波导折射率发生改变,E
00
模式将不发生耦合,停留在原核心波导中,如附图4b所示。模拟计算得到2
×
2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其中一个端口(附图4a中IP A端口)输入E
00
模式,两个输出端口(附图4a中OP A和OP B端口)的能量随驱动功率的变化情况如附图4c,使信道串扰小于

20dB所需的驱动功率约为97.5mW。相似地,对于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如附图2c,通过控制ME1、ME2、ME3、ME4的工作情况可以控制从核心波导某个输入端口输入的E
00
模式,从核心波导任意输出端口输出,从而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由调制电极、上包层、芯层、下包层和基底层组成,包层和下包层均为聚合物材料EPOclad,折射率为1.56;芯层为聚合物材料EPOcore,折射率为1.572;所述调制电极为金属铝,基底层为硅片;沿光传输方向,该模式转换器的芯层由非对称1
×
3Y分支解复用器、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与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器3部分依次级联而成,解复用器、光开关及复用器间通过宽度线性变化的弯曲波导连接;所有部分的芯层均具有相同的高度h;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解复用器由干波导和三根分支臂波导组成,非对称1
×
3Y分支复用/解复用器的干波导支持E
00
、E
10
、E
20
三种模式,其宽度为w0;三根分支臂波导Arm 1、Arm 2、Arm 3仅支持E
00
模式,其宽度分别为w1、w2、w3;Arm 1和Arm 2端口处距离为w
a
,Arm 2和Arm3端口处距离为w
b
;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由3根核心波导W 1、W 2、W 3组成,3根核心波导相互平行且宽度相同为w;在相邻的核心波导间设置有两根缝隙波导GW1‑
GW3和GW2‑
GW4,缝隙波导GW1和GW3间的距离为L2;缝隙波导与核心波导的距离为w
g
,缝隙波导与核心波导具有相同的高度h和宽度w,且在每根缝隙波导上设置有调制电极ME1、ME2、ME3和ME4,调制电极的宽度为w,长度与缝隙波导一致,均为L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干波导和三个分支臂波导的宽度分别为w0=12μm、w3=3.24μm、w2=3.94μm、w1=4.82μm;相邻分支臂波导间距离w
a
=7.4μm、w
b
=10.2μm,单个Y分支总长度L
Y
为4.3mm;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中的波导宽度w均为4μm,核心波导与缝隙波导间的缝隙宽度w
g
=5.5μm;缝隙波导的长度L1=4.46mm,缝隙波导GW1和GW3间的距离L2=540μm;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的总长度L3=1.15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相邻结构的宽度线性变化的弯曲波导长度L4=800μm,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的整体长度L=2.17c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上包层完全将芯层包覆,下包层的厚度为5μm,芯层的高度h为4μm,芯层以外上包层的厚度为5μm,芯层与调制电极间的上包层厚度为1μ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分复用系统的可重构聚合物模式转换器,其特征在于:3
×
3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等效为四个2
×
2定向耦合结构光开关







级联而成,将非对称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强高阳许言王希斌陈长鸣张大明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