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电连接保护线夹,涉及电连接保护装置技术领域,应用于电连接引线;包括两个子线夹;各个子线夹分别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缠绕段、支撑段和第二缠绕段;第一和第二缠绕段分别朝向支撑段同一侧弯折;第一缠绕段的长度延伸线与第二缠绕段的长度延伸线相交形成延伸线交点和延伸线夹角;一个子线夹中,延伸线交点位于支撑段前侧,另一个子线夹中,延伸线交点位于支撑段后侧;两个子线夹的延伸线夹角相等且为锐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相邻两根分支引线不平行的情况下,无合适的电连接保护装置对电连接引线进行电气保护,导致相邻两分支引线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碰撞、纠缠、磨损,严重影响供电安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保护线夹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保护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连接保护线夹。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有些电气化场景中,经常布置有分支导线,也叫作分支引线,相邻两根分支引线之间若无任何保护措施,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碰撞、纠缠、磨损,严重影响供电安全。而现有技术中,通常要使用到电连接保护装置对电连接引线进行电气保护,例如,在对水平分支引线进行保护时,目前常见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采用铸造夹头式间隔棒、或者采用螺旋预绞式间隔棒对分支引线进行保护,但是,铸造夹头式间隔棒的间距长度固定、螺旋预绞式间隔棒的两腿部相互平行,这两种间隔棒均仅适用于对相互平行的引线进行保护,不允许平行引线具有肉眼可见的明显夹角,如果强制安装于不平行的两根分支引线,则会对引线造成损伤,破坏引线。目前,尚无可以应用在不平行的两根分支引线之间的电连接保护装置,对不平行的分支引线进行电气保护。综上,现有技术至少存在有:相邻两根分支引线不平行的情况下,无合适的电连接保护装置对电连接引线进行电气保护,导致相邻两分支引线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碰撞、纠缠、磨损,严重影响供电安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保护线夹,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相邻两根分支引线不平行的情况下,无合适的电连接保护装置对电连接引线进行电气保护,导致相邻两分支引线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碰撞、纠缠、磨损,严重影响供电安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保护线夹,应用于电连接引线;<br>该电连接保护线夹包括两个由金属丝弯折而成的子线夹;各个所述子线夹分别包括各自的依次连接的第一缠绕段、支撑段和第二缠绕段;任一所述子线夹中:所述第一缠绕段和所述第二缠绕段分别自各自的与所述支撑段连接的部位朝向所述支撑段的相同一侧弯折;所述第一缠绕段和所述第二缠绕段均包括各自的螺旋状的缠绕部,该缠绕部配置成能够缠绕于所述电连接引线上;所述第一缠绕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与所述第二缠绕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延伸线交点和延伸线夹角;以所述第一缠绕段和所述第二缠绕段相对所述支撑段弯折的一侧为对应所述支撑段的前侧:其中一个所述子线夹中,所述延伸线交点位于所述支撑段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子线夹中,所述延伸线交点位于所述支撑段的后侧,且两个所述子线夹的所述延伸线夹角相等且为锐角。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线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0°-7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缠绕段和所述第二缠绕段各自的缠绕于所述电连接引线与所述电连接引线接触的一面作为所述第一缠绕段和所述第二缠绕段各自的内侧面,则:在所述第一缠绕段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缠绕段的内侧面均设置有防滑颗粒。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颗粒由硅铝合金或银包铜材料制成。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子线夹由至少两根金属丝缠绕编织而成。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缠绕段和所述第二缠绕段的各自的所述螺旋状的缠绕部的内径,均小于所述电连接引线的外径。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任一所述子线夹中,所述第一缠绕段的远离所述支撑段的一端的端面、以及所述第二缠绕段的远离所述支撑段的一端的端面,均呈圆弧面。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任一所述子线夹中,所述第一缠绕段的靠近所述支撑段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缠绕段的靠近所述支撑段的一端,均与所述支撑段的对应端圆弧过渡连接。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保护线夹,应用于电连接引线;包括两个由金属丝弯折而成的子线夹;各个子线夹分别包括各自的依次连接的第一缠绕段、支撑段和第二缠绕段;任一子线夹中,第一缠绕段和第二缠绕段分别自各自的与支撑段连接的部位朝向支撑段的相同一侧弯折;第一缠绕段和第二缠绕段均包括各自的螺旋状的缠绕部,该缠绕部配置成能够缠绕于电连接引线上;任一子线夹中,第一缠绕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与第二缠绕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延伸线交点和延伸线夹角;以任一子线夹中,第一缠绕段和第二缠绕段相对支撑段弯折的一侧为对应支撑段的前侧;其中一个子线夹中,延伸线交点位于支撑段的前侧,另一个子线夹中,延伸线交点位于支撑段的后侧,且两个子线夹的延伸线夹角相等且为锐角。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保护线夹具有两个分体的由金属丝弯折而成的子线夹,且任一子线夹中,第一缠绕段和第二缠绕段均包括各自螺旋状的缠绕部,从而,可通过使电连接引线直接穿过对应缠绕段上螺旋状的缠绕部形成的内孔的方式,快速完成将两个子线夹的第一缠绕段和第二缠绕段对应缠绕于相邻的两根电连接引线的电路安装工作;安装时,可通过根据两根电连接引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控制两个子线夹各自的支撑段的弯曲度,以适用于不同间距的两电连接引线,在不改变电连接引线的原始走向的情况下,对电连接引线进行电气保护,从而达到避免相邻两分支引线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碰撞、纠缠、磨损,提高供电安全性的目的。更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保护线夹可应用于相邻两根电连接引线不平行的场景中,安装该电连接保护线夹时,使两个子线夹相对设置,两个子线夹的第一缠绕段均缠绕于电连接引线的同一段部位,两个子线夹的第二缠绕段均缠绕于电连接引线的同一段部位,此时,两个子线夹与两根电连接引线安装组合形成稳固的梯形结构,从而,通过两个子线夹中的支撑段对两根电连接引线进行支撑,以使两根电连接引线之间保持安全间距。综上,本技术实施例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相邻两根分支引线不平行的情况下,无合适的电连接保护装置对电连接引线进行电气保护,导致相邻两分支引线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碰撞、纠缠、磨损,严重影响供电安全的技术问题。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保护线夹还具有:通过第一缠绕段和第二缠绕段对应缠绕于相邻两根电连接引线的方式安装于电连接引线,其与电连接引线之间接触面积大、电连接引线受力均匀,基本不存在应力集中效应,对电连接引线的损伤小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保护线夹中,一个子线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保护线夹中,另一个子线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保护线夹安装于两根电连接引线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缠绕段或第二缠绕段远离支撑段一端的端部结构示意图。图标:110-第一缠绕段;120-支撑段;130-第二缠绕段;200-电连接引线;a-延伸线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保护线夹,应用于电连接引线(200);其特征在于,/n所述电连接保护线夹包括两个由金属丝弯折而成的子线夹;各个所述子线夹分别包括各自的依次连接的第一缠绕段(110)、支撑段(120)和第二缠绕段(130);/n任一所述子线夹中: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30)分别自各自的与所述支撑段(120)连接的部位朝向所述支撑段(120)的相同一侧弯折;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30)均包括各自的螺旋状的缠绕部,所述缠绕部配置成能够缠绕于电连接引线(200)上;所述第一缠绕段(110)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与所述第二缠绕段(130)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延伸线交点和延伸线夹角(a);/n以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30)相对所述支撑段(120)弯折的一侧为对应所述支撑段(120)的前侧:其中一个所述子线夹中,所述延伸线交点位于所述支撑段(120)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子线夹中,所述延伸线交点位于所述支撑段(120)的后侧,且两个所述子线夹的所述延伸线夹角(a)相等且为锐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保护线夹,应用于电连接引线(2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保护线夹包括两个由金属丝弯折而成的子线夹;各个所述子线夹分别包括各自的依次连接的第一缠绕段(110)、支撑段(120)和第二缠绕段(130);
任一所述子线夹中: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30)分别自各自的与所述支撑段(120)连接的部位朝向所述支撑段(120)的相同一侧弯折;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30)均包括各自的螺旋状的缠绕部,所述缠绕部配置成能够缠绕于电连接引线(200)上;所述第一缠绕段(110)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与所述第二缠绕段(130)的长度方向上的延伸线相交形成延伸线交点和延伸线夹角(a);
以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30)相对所述支撑段(120)弯折的一侧为对应所述支撑段(120)的前侧:其中一个所述子线夹中,所述延伸线交点位于所述支撑段(120)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子线夹中,所述延伸线交点位于所述支撑段(120)的后侧,且两个所述子线夹的所述延伸线夹角(a)相等且为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保护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线夹角(a)的取值范围为50°-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保护线夹,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第一缠绕段(110)和所述第二缠绕段(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蔚潇,林轶,于波,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盈电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