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9134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包括沉井,沉井的外沿环形成排分布有注浆孔,邻近沉井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之间的间距在1米至1.1米,相邻两排的注浆孔的排距为1米至1.5米,且相邻两排的注浆孔之间呈错位结构设置,每排注浆孔之间相邻两注浆孔的间距在0.5米至0.8米,使注浆孔呈梅花形结构布置,注浆孔由上注浆孔和下注浆孔构成,下注浆孔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若干加固筋环,所述加固筋环固设在对应的每一环上的注浆孔上,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之间的间距在0.5米至0.7米,前后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之间设置有连接筋相连,所述加固筋环和连接筋上浇筑有混凝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沉井结构不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
技术介绍
市政工程(municipalengineering),其是指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在我国,市政设施是指在城市区、镇(乡)规划建设范围内设置、基于政府责任和义务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无偿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同时,城市生活配套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比如常见的城市道路,桥梁,地铁,比如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管线:雨水,污水,上水,中水,电力(红线以外部分),电信,热力,燃气等,还有广场,城市绿化等的建设,都属于市政工程范畴。市政工程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配套的基础设施大大增加,污水管道系统的管理、养护、维修及疏通工作也随之加重,尤其是污水管道在穿越障碍物如河床、河滩时,一般采用拖管施工,沉井结构。河滩地质情况一般较差,存在较厚淤泥质土层,为保证沉井结构稳定性,需对沉井底部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包括沉井,所述沉井的外沿环形成排分布有注浆孔,邻近所述沉井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之间的间距在1米至1.1米,相邻两排的注浆孔的排距为1米至1.5米,且相邻两排的注浆孔之间呈错位结构设置,每排注浆孔之间相邻两注浆孔的间距在0.5米至0.8米,使注浆孔呈梅花形结构布置,所述注浆孔由上注浆孔和下注浆孔构成,所述下注浆孔的直径大于上注浆孔的直径,其中,下注浆孔的直径在90毫米至130毫米,所述上注浆孔的直径在70毫米至100毫米,所述下注浆孔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若干加固筋环,所述加固筋环固设在对应的每一环上的注浆孔上,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之间的间距在0.5米至0.7米,前后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之间设置有连接筋相连,所述加固筋环和连接筋上浇筑有混凝土。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所述邻近所述沉井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之间的间距为1米。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相邻两排的所述注浆孔的排距为1.2米。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每排所述注浆孔之间相邻两注浆孔的间距为0.6米。优选地,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之间的间距为0.5米。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能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导致沉井结构不稳定,进而引起管道拉裂、土体塌陷,甚至引起安全事故。本技术施工方便,能提高对沉孔稳固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包括沉井1,所述沉井1的外沿环形成排分布有注浆孔2,邻近所述沉井1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1之间的间距在1米至1.1米,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的排距为1米至1.5米,且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之间呈错位结构设置,每排注浆孔2之间相邻两注浆孔2的间距在0.5米至0.8米,使注浆孔2呈梅花形结构布置,所述注浆孔2由上注浆孔21和下注浆孔22构成,所述下注浆孔22的直径大于上注浆孔21的直径,其中,下注浆孔22的直径在90毫米至130毫米,所述上注浆孔21的直径在70毫米至100毫米,所述下注浆孔21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若干加固筋环3,所述加固筋环3固设在对应的每一环上的注浆孔2上,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之间的间距在0.5米至0.7米,前后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之间设置有连接筋4相连,所述加固筋环3和连接筋4上浇筑有混凝土。实施例一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中所述沉井1的外沿环形成排分布有注浆孔2,邻近所述沉井1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1之间的间距为1米,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的排距为1.2米,且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之间呈错位结构设置,每排注浆孔2之间相邻两注浆孔2的间距在0.6米,使注浆孔2呈梅花形结构布置,所述注浆孔2由上注浆孔21和下注浆孔22构成,所述下注浆孔22的直径大于上注浆孔21的直径,其中,下注浆孔22的直径为110毫米,所述上注浆孔21的直径为70毫米,所述下注浆孔21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若干加固筋环3,所述加固筋环3固设在对应的每一环上的注浆孔2上,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之间的间距为0.5米,前后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之间设置有连接筋4相连,所述加固筋环3和连接筋4上浇筑有混凝土。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具体工作时,为保证加固效果,对土体分步注浆,第一次注浆深度为3m,第二次注浆深度为5m,为充分利用浆液影响半径及浆液均匀渗透,孔距按1.2m布置,在上注浆孔上的加强筋环加工时,按照上述实施例一的间距进行固定,然后在注入混泥土进行加固。以上所述仅是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包括沉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1)的外沿环形成排分布有注浆孔(2),邻近所述沉井(1)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1)之间的间距在1米至1.1米,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的排距为1米至1.5米,且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之间呈错位结构设置,每排注浆孔(2)之间相邻两注浆孔(2)的间距在0.5米至0.8米,使注浆孔(2)呈梅花形结构布置,所述注浆孔(2)由上注浆孔(21)和下注浆孔(22)构成,所述下注浆孔(22)的直径大于上注浆孔(21)的直径,其中,下注浆孔(22)的直径在90毫米至130毫米,所述上注浆孔(21)的直径在70毫米至100毫米,所述下注浆孔(22)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若干加固筋环(3),所述加固筋环(3)固设在对应的每一环上的注浆孔(2)上,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之间的间距在0.5米至0.7米,前后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之间设置有连接筋(4)相连,所述加固筋环(3)和连接筋(4)上浇筑有混凝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沉井周边土体加固的结构,包括沉井(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井(1)的外沿环形成排分布有注浆孔(2),邻近所述沉井(1)的第一排注浆孔与沉井(1)之间的间距在1米至1.1米,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的排距为1米至1.5米,且相邻两排的注浆孔(2)之间呈错位结构设置,每排注浆孔(2)之间相邻两注浆孔(2)的间距在0.5米至0.8米,使注浆孔(2)呈梅花形结构布置,所述注浆孔(2)由上注浆孔(21)和下注浆孔(22)构成,所述下注浆孔(22)的直径大于上注浆孔(21)的直径,其中,下注浆孔(22)的直径在90毫米至130毫米,所述上注浆孔(21)的直径在70毫米至100毫米,所述下注浆孔(22)的上方设置有环形的若干加固筋环(3),所述加固筋环(3)固设在对应的每一环上的注浆孔(2)上,上下相邻的所述加固筋环(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娟高天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同尚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