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江专利>正文

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8713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脱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对铜雕进行脱模,且可以对脱模的铜雕进行清洗的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包括有:支撑板,支撑板用于支撑整个装置;无轨气缸,无轨气缸分别设置在支撑板上部的两侧;脱模机构,脱模机构设置在支撑板上;手动倒料机构,手动倒料机构设置在脱模机构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了可以快速对铜雕进行脱模,且可以对脱模的铜雕进行清洗的效果;通过推球与异形推板进行配合,使得第二滑套带动水管和喷头进行左右移动,从而喷头对脱模后的铜雕进行冲洗。的铜雕进行冲洗。的铜雕进行冲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脱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工序比较复杂。
[0003]人们会通过模具法来制作铜雕,制作完成后,需要将模具敲碎,并将里面的铜雕取出。人们一般通过人工手动的方式,将模具放置在工作台上,随后使用工具对模具敲碎,随后将模具中的铜雕取出,并进行清洗。如此使得铜雕脱模的速度较慢。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快速对铜雕进行脱模,且可以对脱模的铜雕进行清洗的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人工手动对铜雕进行脱模,速度较慢的缺点,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可以快速对铜雕进行脱模,且可以对脱模的铜雕进行清洗的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
[0006]技术方案是: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包括有:支撑板,支撑板用于支撑整个装置;无轨气缸,无轨气缸分别设置在支撑板上部的两侧;脱模机构,脱模机构设置在支撑板上;手动倒料机构,手动倒料机构设置在脱模机构上。
[0007]进一步,脱模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柱,第一固定柱分别设置在支撑板上部的两侧;脱模箱,脱模箱设置在第一固定柱之间;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转动式设置在脱模箱内,第一转轴的数量为两个;第一直齿轮,第一直齿轮设置在一侧的第一转轴上;第一齿条,第一齿条均设置在无轨气缸上,第一齿条与第一直齿轮啮合;皮带,皮带设置在两侧的第一转轴之间;转杆,转杆均设置在第一转轴上。
[0008]进一步,手动倒料机构包括有:第一滑杆,第一滑杆对称式设置在支撑板底部,第一滑杆与脱模箱连接;第一滑套,第一滑套均设置在第一滑杆上;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滑杆与第一滑套之间;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转动式设置在第一滑套之间;托板,托板设置在第二转轴上。
[0009]进一步,还包括有自动倒料机构,自动倒料机构包括有:第二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对称式设置在脱模箱上;第三转轴,第三转轴转动式设置在第二固定柱上;绕线轮,绕线轮设置在第三转轴上;导向轮,导向轮对称式设置在支撑板下部;拉绳,拉绳设置在第一滑套与绕线轮之间,拉绳绕过导向轮;第二齿条,第二齿条设置在无轨气缸之间;单向齿轮,单向齿轮设置在第三转轴上均,单向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
[0010]进一步,还包括有抖动机构,抖动机构包括有:凸轮,凸轮均设置在第三转轴上;滑轨,滑轨设置在支撑板下部;收集框,收集框滑动式设置在滑轨内;推杆,推杆分别设置在收集框的两侧,推杆与凸轮接触配合;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设置在收集框与滑轨之间。
[0011]进一步,还包括有冲料机构,冲料机构包括有:第三固定柱,第三固定柱对称式设
置在支撑板上的一侧;水箱,水箱设置在两侧的第三固定柱之间;异形推板,异形推板均设置在第二齿条上;水管,水管设置在水箱下部;喷头,喷头设置在水管上靠近收集框的一侧;第二滑杆,第二滑杆设置在支撑板上靠近水管的一侧;第二滑套,第二滑套滑动式设置在第二滑杆上,第二滑套与水管连接;推球,推球设置在第二滑套上,推球与异形推板接触配合;第三弹簧,第三弹簧设置在第二滑套的两侧均与第二滑杆之间。
[0012]进一步,还包括有翻转机构,翻转机构包括有:连杆,连杆分别设置在脱模箱的两侧;第三齿条,第三齿条均设置在连杆上;第二直齿轮,第二直齿轮均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第二直齿轮与第三齿条啮合。
[0013]进一步,水管为软管。
[0014]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达到了可以快速对铜雕进行脱模,且可以对脱模的铜雕进行清洗的效果;2、通过将需要进行脱模的铜雕放置在脱模箱中,通过两侧的转杆进行不断的转动,从而可以自动将模具进行敲碎,从而可以实现快速对模具进行脱模的效果;3、通过推球与异形推板进行配合,使得第二滑套带动水管和喷头进行左右移动,从而喷头对脱模后的铜雕进行冲洗。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脱模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手动倒料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倒料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抖动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冲料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翻转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_支撑板,2_无轨气缸,3_脱模机构,31_第一固定柱,32_脱模箱,33_第一转轴,34_第一直齿轮,35_第一齿条,36_皮带,37_转杆,4_手动倒料机构,41_第一滑杆,42_第一滑套,43_第一弹簧,44_第二转轴,45_托板,5_自动倒料机构,51_第二固定柱,52_第三转轴,53_绕线轮,54_拉绳,55_导向轮,56_第二齿条,57_单向齿轮,6_抖动机构,61_凸轮,62_收集框,63_推杆,64_滑轨,65_第二弹簧,7_冲料机构,71_第三固定柱,72_水箱,73_异形推板,74_水管,75_喷头,76_第二滑套,77_推球,78_第二滑杆,79_第三弹簧,8_翻转机构,81_连杆,82_第三齿条,83_第二直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4]实施例1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支撑板1、无轨气缸2、脱模机构3和手动倒料机构4,支撑板1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无轨气缸2,支撑板1上设有脱模机构3,脱模机构3上设有手动倒料机构4。
[0025]当使用者需要对铜雕进行脱模时,可以使用本设备,首先打开无轨气缸2,通过无
轨气缸2带动脱模机构3的部件进行运动,使得脱模机构3对铜雕进行脱模,脱模完成后,通过手动倒料机构4将铜雕取出,当使用者不需要对铜雕进行脱模时,可以关闭无轨气缸2。
[0026]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

3所示,脱模机构3包括有第一固定柱31、脱模箱32、第一转轴33、第一直齿轮34、第一齿条35、皮带36和转杆37,支撑板1上部左右两侧均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柱31,第一固定柱31之间连接有脱模箱32,脱模箱32内转动式设有两个第一转轴33,后侧的第一转轴33上设有两个第一直齿轮34,无轨气缸2上均设有第一齿条35,第一齿条35与第一直齿轮34啮合,两侧的第一转轴33之间连接有皮带36,第一转轴33上均设有转杆37。
[0027]使用者可以将需要进行脱模的铜雕放置在脱模箱32中,无轨气缸2带动第一齿条35进行移动,通过第一齿条35与第一直齿轮34进行啮合,使得第一直齿轮34带动后侧的第一转轴33进行转动,通过皮带36带动前侧的第一转轴33进行转动,从而两侧的转杆37可以通向转动,从而可以将铜雕上的模具进行敲碎。
[0028]手动倒料机构4包括有第一滑杆41、第一滑套42、第一弹簧43、第二转轴44和托板45,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支撑板(1),支撑板(1)用于支撑整个装置;无轨气缸(2),无轨气缸(2)分别设置在支撑板(1)上部的两侧;脱模机构(3),脱模机构(3)设置在支撑板(1)上;手动倒料机构(4),手动倒料机构(4)设置在脱模机构(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脱模机构(3)包括有:第一固定柱(31),第一固定柱(31)分别设置在支撑板(1)上部的两侧;脱模箱(32),脱模箱(32)设置在第一固定柱(31)之间;第一转轴(33),第一转轴(33)转动式设置在脱模箱(32)内,第一转轴(33)的数量为两个;第一直齿轮(34),第一直齿轮(34)设置在一侧的第一转轴(33)上;第一齿条(35),第一齿条(35)均设置在无轨气缸(2)上,第一齿条(35)与第一直齿轮(34)啮合;皮带(36),皮带(36)设置在两侧的第一转轴(33)之间;转杆(37),转杆(37)均设置在第一转轴(3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手动倒料机构(4)包括有:第一滑杆(41),第一滑杆(41)对称式设置在支撑板(1)底部,第一滑杆(41)与脱模箱(32)连接;第一滑套(42),第一滑套(42)均设置在第一滑杆(41)上;第一弹簧(43),第一弹簧(43)设置在第一滑杆(41)与第一滑套(42)之间;第二转轴(44),第二转轴(44)转动式设置在第一滑套(42)之间;托板(45),托板(45)设置在第二转轴(44)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精密铸造用铜雕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自动倒料机构(5),自动倒料机构(5)包括有:第二固定柱(51),第二固定柱(51)对称式设置在脱模箱(32)上;第三转轴(52),第三转轴(52)转动式设置在第二固定柱(51)上;绕线轮(53),绕线轮(53)设置在第三转轴(52)上;导向轮(55),导向轮(55)对称式设置在支撑板(1)下部;拉绳(54),拉绳(54)设置在第一滑套(42)与绕线轮(53)之间,拉绳(54)绕过导向轮(55);第二齿条(5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
申请(专利权)人:李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