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对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864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5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转动安装于对重框架顶部的对重轮,以及叠置在对重框架内的对重块,对重框架包括并排立置的两根直梁,固定在两根直梁顶部的上梁以及固定在两根直梁底部的下梁;上梁为并排布置的两根,各上梁分别开设有条形的第一调节孔,对重轮的轮轴两端分别带有吊架,各吊架通过对应的第一调节孔位置可调的安装于其中一根上梁,各吊架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的相对位置时,对重轮改变自身轴线与上梁长度方向的夹角,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各吊架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的相对位置,对重轮的竖直中线的空间位置会发生改变,同时带动对重框架的竖直中心线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可以充分利用井道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对重装置
本申请涉及电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对重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梯中,对重装置设置于轿厢后侧与井道壁之间,轿厢上的曳引轮通过钢丝绳与对重轮联动以带动对重装置整体升降。现有的,为了充分利用井道的空间,对重装置与轿厢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时,由于对重轮的进线位置需要与曳引轮位置相对,此时需要在井道内增设滑轮组的方式,然后才能改变对重装置与轿厢之间的位置。但是,钢丝绳与滑轮组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轿厢需要克服该摩擦力,造成电梯的能耗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梯对重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钢丝绳与滑轮组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造成增加电梯能耗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转动安装于对重框架顶部的对重轮,以及叠置在对重框架内的对重块,所述对重框架包括并排立置的两根直梁,固定在两根直梁顶部的上梁以及固定在两根直梁底部的下梁;所述上梁为并排布置的两根,各上梁分别开设有条形的第一调节孔,所述对重轮的轮轴两端分别带有吊架,各吊架通过对应的第一调节孔位置可调的安装于其中一根上梁,各吊架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的相对位置时,所述对重轮改变自身轴线与上梁长度方向的夹角。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可选的,所述对重轮的自身轴线与上梁长度方向的夹角的可变范围为60~90度,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夹角的可变范围相适应。可选的,所述对重轮的上半部处在两根上梁之间且所述对重轮的顶部不高于两根上梁的顶面。可选的,所述上梁的底部带有水平延伸安装部,所述第一调节孔开设于所述安装部。可选的,所述吊架为U形,U形开口的底部承托所述对重轮的轮轴,U形开口两侧为并排的两根吊杆,各吊杆顶端向上贯穿相应的第一调节孔,且在穿出部位螺纹安装有防脱螺母。可选的,所述对重轮的轮轴与所述上梁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垫块,所述垫块上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两根吊杆分别穿过对应的通孔。可选的,开设在同一上梁的第一调节孔为间隔布置的两个,各吊杆分别贯穿对应的一个第一调节孔。可选的,两根上梁中所有第一调节孔大致围绕一空间上的竖直轴线分布,所述竖直轴线处在两根上梁之间且居中布置。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路径为弧形线段,且所述弧形线段对应的圆心处于所述竖直轴线;或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路径为直线段,且所述直线段的中垂线大致指向所述竖直轴线。可选的,各上梁还开设有条形的第二调节孔,在所述第二调节孔内设有可滑动定位的连接座,两根上梁中处在对重轮轴线同侧的连接座之间安装有挡绳杆,所述挡绳杆邻近所述对重轮的外周缘。本申请的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对重装置需要与轿厢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各吊架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的相对位置,对重轮的竖直中线的空间位置会发生改变,同时带动对重框架的竖直中心线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可以充分利用井道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电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对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对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下梁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省略对重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5中局部示意图;图9为图5中局部示意图;图10为对重系统省略第二叠置区以及第三叠置区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局部示意图;图12为图10的俯视图;图13为图10的俯视图;图14为图12中上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对重系统;101、对重导轨;102、钢丝绳;103、对重装置;104、井道;105、轿厢;106、导靴;10、对重框架;11、直梁;12、上梁;121、安装部;122、加强部;123、第一调节孔;124、第二调节孔;13、下梁;131、加强筋;14、第一连接梁;15、第二连接梁;16、第一限位梁;17、第二限位梁;18、补强盖板;20、第一顶杆;21、第二顶杆;22、锁紧螺母;23、缓冲垫;24、弹性件;30、挡绳杆;31、连接座;32、紧固螺栓;33、第二锁紧螺母;34、下压杆;35、第三锁紧螺母;40、对重轮;41、轮轴;42、吊架;421、吊杆;43、垫块;44、防脱螺母;50、第一叠置区;51、第二叠置区;52、第三叠置区;53、对重块;531、第一对重块;532、第二对重块;533、第三对重块;60、感应装置;61、感应元件;611、第一感应元件;612、第二感应元件;62、触发元件;63、感应支架;64、触发支架;70、缓冲器;71、撞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一种对重装置100,包括对重框架10,转动安装于对重框架10顶部的对重轮40,以及叠置在对重框架10内的对重块53。对重框架10包括并排立置的两根直梁11,固定在两根直梁11顶部的上梁12以及固定在两根直梁11底部的下梁13,上梁12为并排布置的两根。对重系统100还包括绕过对重轮40并牵引对重装置103的钢丝绳102,钢丝绳102绕过对重轮40,通过牵引对重轮40以带动对重框架10垂直上下运动。为了便于装配对重框架10,上梁12与下梁13分别通过焊接或螺栓等方式固定在两根直梁11。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4所示,各上梁12分别开设有条形的第一调节孔123,对重轮40的轮轴41两端分别带有吊架42,各吊架42通过对应的第一调节孔123位置可调的安装于其中一根上梁12。各吊架42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123的相对位置时,对重轮40改变自身轴线(如图12中的Z)与上梁12长度方向的夹角。对重装置103需要与轿厢105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各吊架42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123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转动安装于对重框架顶部的对重轮,以及叠置在对重框架内的对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框架包括并排立置的两根直梁,固定在两根直梁顶部的上梁以及固定在两根直梁底部的下梁;/n所述上梁为并排布置的两根,各上梁分别开设有条形的第一调节孔,所述对重轮的轮轴两端分别带有吊架,各吊架通过对应的第一调节孔位置可调的安装于其中一根上梁,各吊架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的相对位置时,所述对重轮改变自身轴线与上梁长度方向的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框架,转动安装于对重框架顶部的对重轮,以及叠置在对重框架内的对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框架包括并排立置的两根直梁,固定在两根直梁顶部的上梁以及固定在两根直梁底部的下梁;
所述上梁为并排布置的两根,各上梁分别开设有条形的第一调节孔,所述对重轮的轮轴两端分别带有吊架,各吊架通过对应的第一调节孔位置可调的安装于其中一根上梁,各吊架改变与所在第一调节孔的相对位置时,所述对重轮改变自身轴线与上梁长度方向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轮的自身轴线与上梁长度方向的夹角的可变范围为60~90度,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夹角的可变范围相适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重轮的上半部处在两根上梁之间且所述对重轮的顶部不高于两根上梁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的底部带有水平延伸安装部,所述第一调节孔开设于所述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为U形,U形开口的底部承托所述对重轮的轮轴,U形开口两侧为并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为民张文欣梁鑫旺邱建龙徐兆军
申请(专利权)人:新西奥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