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6830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砂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该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有立柱和支撑柱。所述立柱固定于制砂机的主动辊筒侧边,且立柱上固定有调节框。所述支撑柱固定在制砂机的回转臂,且支撑柱的末端连接有可转动的压板,所述压板嵌入所述调节框内上下的移动。调节时,只需向上调节压板使支撑柱向上移动,以此即可将回转臂和被动辊筒顶起至扩大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的间隙;而向下调节所述压板则可使支撑柱向下移动,即可使回转臂和被动辊筒下降至缩小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的间隙。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较为方便的调节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之间的间隙,以便于碾压形成多种不同粒径的砂石,同时还可减少辊筒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
本技术涉及制砂机
,特别是指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将块状石料碾压成细小砂石的制砂机,一般采用对辊结构的制砂机对石料实施粉碎。所述对辊结构通常是包含两个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的辊筒(主动辊筒和被动辊筒),石料由两个辊筒之间的间隙经过后被粉碎。目前,对辊结构的制砂机普遍将两个辊筒之间的间隙设置为非常小,甚至是为0,这种结构对于辊筒的磨损非常大,而且噪音也非常大;同时当两个辊筒之间遇到铁块等无法粉碎的硬物时,其对于辊筒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而若将两个辊筒之间的间隙设置过大时,则将导致石料碾压后形成的砂石的粒径过大,可能不符合生产需求。有鉴于此,设计一种可调整辊筒间隙的制砂机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以克服目前的制砂机中两辊筒之间的间隙无法调节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有:立柱,所述立柱竖直的固定于制砂机的主动辊筒侧边,且立柱上固定有调节框;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固定在制砂机的回转臂,且支撑柱的末端连接有可转动的压板,所述压板嵌入所述调节框,且压板相对调节框竖直上下的移动。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有垫片,所述调节框内形成有矩形的放置槽,所述垫片和所述压板均为适配嵌入放置槽的矩形片状结构。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垫片为弹性材质。r>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调节框在其中两个对应的两侧边设有贯穿至所述放置槽内的让位缺口。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让位缺口对应于所述支撑柱相对所述压板摆动的方向,且所述让位缺口的宽度还大于所述支撑柱的宽度。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在需要调节制砂机的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之间的间隙时,只需调节压板位于调节框内的高度即可。具体的,向上调节压板可使支撑柱向上移动,以此将回转臂和被动辊筒顶起至扩大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的间隙;而向下调节压板则可使支撑柱向下移动,以此使回转臂和被动辊筒下降至缩小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的间隙。由此可见,本技术可较为方便的实现调节被动辊筒和主动辊筒之间的间隙,以便于碾压形成多种不同粒径的砂石,从而符合生产需求,同时可减少辊筒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为对设置本技术的制砂机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设置本技术的制砂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立柱上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千斤顶调节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螺杆调节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1和2所示,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有立柱6和支撑柱5。继续参照附图1和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制砂机的结构包括有机架1、回转臂2、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其中,所述主动辊筒4连接于所述机架1上,并且主动辊筒4由电机和减速器构成的动力总成驱动。所述回转臂2位于所述主动辊筒4上方,并且连接于所述机架1上摆动,所述被动辊筒3转动的连接于回转臂2上,并对应于所述主动辊筒4。另外,制砂机在回转臂2上方和机架1之间间隙还设置有施压气囊10,所述施压气囊10充气膨胀后向所述回转臂2提供向下的压力,使回转臂2和被动辊筒3下压至靠近所述主动辊筒4。所述支撑柱5固定在制砂机的所述回转臂2,且支撑柱5的末端连接有可转动的压板51。其连接方式可以是,所述压板51表面的两端固定有轴套,所述支撑柱5末端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嵌入至两所述轴套内,以此即可实现压板51相对支撑柱5的可转动。所述立柱6竖直的固定于制砂机的机架1,且立柱6上固定有调节框61,所述调节框61内形成有矩形的放置槽611,所述压板51嵌入所述放置槽611,且压板51位于放置槽611内相对调节框61竖直上下的移动。在需要调节制砂机的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之间的间隙时,只需调节所述压板51位于所述调节框61内的高度即可,具体的,向上调节所述压板51可使所述支撑柱5向上移动,以此将回转臂2和所述被动辊筒3顶起至扩大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的间隙;而向下调节所述压板51则可使所述支撑柱5向下移动,以此使回转臂2和所述被动辊筒3下降至缩小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的间隙。可见,通过将所述支撑柱5的压板51放置于所述立柱6的调节框61内可使被动辊筒3靠近主动辊筒4后形成一个较小的间隙,通过该间隙可将经过的石料碾压粉碎形成所需的砂石。同时由于该间隙的存在,可减少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直接接触导致的磨损,并且该间隙的存在还可使被动辊筒3不会构成主动辊筒4运转的阻力,因此在碎石机启动的初始阶段可减少电机启动时的电流,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参照附图3和4所示,所述压板51的高度调节方式为,在所述调节框61的放置槽611内放置若干垫片7,所述垫片7和所述压板51一致均为适配嵌入放置槽611的矩形片状结构,且所述压板51放置于各所述垫片7的上方。在调节过程中,当需要增加所述压板51的高度时,只需在所述放置槽611内增加所述垫片7的数量,即可垫高所述压板51的高度,从而扩大所述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的间隙;而当需要下降所述压板51的高度时,只需取出放置槽611内的所述垫片7的数量,即可降低压板51的高度,从而缩小所述被动辊筒3和主动辊筒4的间隙。可见,通过增加或减少所述垫片7的数量可实现调节主动辊筒4和被动辊筒3之间的间隙,经此调节可便于碾压形成多种不同粒径的砂石,例如,主动辊筒4和被动辊筒3之间的间隙调节至5mm时,可使石料碾压粉碎后形成的砂石不会过细,相当于控制成品的尺寸,从而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所述垫片7还可以是具有减震缓冲作用的弹性材质,例如橡胶。当所述被动辊筒3和回转臂2被硬物顶起后,下降时,所述压板51压在垫片7上,此时的垫片7可起到减震的作用,避免压板51直接向下的撞击而引起过大震动和噪声。同时,被动辊筒3和回转臂2被硬物顶起后,被动辊筒3向下冲击,通过所述垫片7阻挡支撑柱5可避免被动辊筒3继续向下冲击至与主动辊筒4碰撞,因此可避免造成辊筒的磨损或损坏。进一步的,在增加或取出所述垫片7前,可利用行吊等起重装置将所述回转臂2吊起至所述压板51脱离于所述放置槽611内,之后再往放置槽611内增加或取出垫片7,较为方便,且调节框61在其中两个对应的两侧边设有贯穿至放置槽611内的让位缺口612,通过该让位缺口612可更便于直接的用手或其他工具将垫片7向上取出或放入于放置槽611。更进一步的,所述让位缺口612对应于所述支撑柱5相对所述压板51摆动的方向,且所述让位缺口612的宽度还大于所述支撑柱5的宽度,当所述压板51调节至位于调节框61内的下方后,所述让位缺口612可对所述支撑柱5做出让位,使支撑柱5位于所述放置槽611内向外倾斜。此外,所述压板5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有:/n立柱,所述立柱竖直的固定于制砂机的主动辊筒侧边,且立柱上固定有调节框;/n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固定在制砂机的回转臂,且支撑柱的末端连接有可转动的压板,所述压板嵌入所述调节框,且压板相对调节框竖直上下的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间隙调节机构包括有:
立柱,所述立柱竖直的固定于制砂机的主动辊筒侧边,且立柱上固定有调节框;
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固定在制砂机的回转臂,且支撑柱的末端连接有可转动的压板,所述压板嵌入所述调节框,且压板相对调节框竖直上下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顶式制砂机的辊筒间隙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垫片,所述调节框内形成有矩形的放置槽,所述垫片和所述压板均为适配嵌入放置槽的矩形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阳郭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美斯拓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