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6248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0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该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公共腔,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组成,进一步形成三个第一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与第一滤波支路相邻设置,并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组成,进一步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其中,第一、二滤波支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通过此种方式,公共腔的设置能够减少抽头、焊接点的数量,第一、二滤波支路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使得滤波器的结构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通过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以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以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以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所需的信号经过调制形成调制信号,并搭载在高频的载波信号上,通过发射天线发射至空中,通过接收天线接收空中的信号,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不光包括所需的信号,而且还包括其它频率的谐波、噪声信号。对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需要用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谐波、噪声信号。因此,设计的滤波器必须精确地控制信号的带宽。且如果有多条信道存在,则还应考虑各信道的通带间保持高隔离度。
[0003]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在长期的研发工作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滤波器通常包含两组或者两组以上不同频率的滤波支路,但不同滤波支路之间并不相邻排布以及没有公共腔的设置,从而造成了目前的滤波器体积过大的问题,尤其在涉及到较多个滤波支路时,这种问题尤为严重;并且,当同时存在多条滤波支路时,滤波器的带外抑制等性能较差,很难做到不同滤波支路的信道信号之间的高度隔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公共腔,设置在壳体上;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壳体上,并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组成,第一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一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与第一滤波支路相邻设置,并与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组成,第二滤波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其中,第一滤波支路、第二滤波支路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通过公共腔的设置、滤波支路之间的相邻设置,减少了抽头以及焊接点设置,并使得滤波支路的排布相对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滤波器的体积;通过第一、二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能够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
[0006]进一步,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个滤波腔至第九个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两列;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九滤波腔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且与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一公共腔相交设置,且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与第一公共腔的连线与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的夹角为锐角;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相邻设置。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第九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规则排列的两列,能够使得滤波腔之间的间隙减小,使得滤波器的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
积。通过滤波腔之间的相邻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滤波腔之间的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并且,通过滤波腔之间的相交设置,能够避免传统滤波器在相互耦合的滤波腔之间设置隔离墙,并在隔离墙上开设窗口的做法,便于制造,并且节省了物料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减小滤波腔所占的总的体积,由此也能减小滤波器的体积。
[0007]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一感性交叉耦合零点。通过形成有三个感性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进而提高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其中,由于第一滤波支路中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均为感性耦合零点,所以其物料一致性好,便于制造。
[0008]进一步,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至第六滤波腔划分为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相对于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偏离壳体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且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的中心与第七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锐角;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分别与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分别与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且与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间隔设置,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分别与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一公共腔相交设置,且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与第一公共腔的连线和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一公共腔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滤波支路的一滤波腔至第六滤波腔划分为沿第一方向规则排列的三列,能够使得滤波腔之间的间隙减小,使得滤波器的结构更为紧凑,进而减小滤波器的体积。通过滤波腔之间的相邻设置,能够进一步减小滤波腔之间的间隙,进而进一步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并且,通过滤波腔之间的相交设置,能够避免传统滤波器在相互耦合的滤波腔之间设置隔离墙,并在隔离墙上开设窗口的做法,便于制造,并且节省了物料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0009]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通过零点实现零点抑制。
[0010]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备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通过公共腔的设置、滤波支路之间的相邻设置,减少了抽头以及焊接点设置,并使得滤波支路的排布相对紧凑,进而能够减小滤波器的体积;另一方面,通过第一、二滤波支路所形成的交叉耦合零点实现零点抑制,能够提升不同滤波支路之间的隔离。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0017]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四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五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0020]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六滤波支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0021]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七滤波支路的拓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壳体,具有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公共腔,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第一滤波支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九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九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一感性交叉耦合零点;第二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相邻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七个滤波腔组成,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七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其中,所述第一滤波支路、所述第二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第九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两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九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所述第一公共腔相交设置,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的连线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第二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一感性交叉耦合零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至第六滤波腔划分为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三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四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相对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偏离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的中心与第七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相交设置,且所述第一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的连线和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容性交叉耦合,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第六滤波腔分别感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二交叉耦合零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三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公共腔耦合,由依次耦合的十二个滤波腔组成,所述十二个滤波腔形成四个第三交叉耦合零点;第四滤波支路,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由依次耦合的八个滤波腔组成,所述八个滤波腔形成三个第四交叉耦合零点;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第十二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五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六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一滤波腔、第十二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相交设置,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的中心的连线和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公共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公共腔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二滤波支路的第三滤波腔、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九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八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十滤波腔、第十一滤波腔、第十二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与第七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九滤波腔与第十一滤波腔之间、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与第十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四个第三容性交叉耦合零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至第八滤波腔划分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四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四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为一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为一列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一滤波腔与第二滤波腔的中心之间的连线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中分线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
一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的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第三滤波腔、第五滤波腔、第六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四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第九滤波腔分别相邻、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分别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五滤波腔、第四滤波腔、第七滤波腔、第八滤波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所述第三滤波支路的第十滤波腔相邻设置;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四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二滤波腔与第五滤波腔之间、所述第四滤波支路的第六滤波腔与第八滤波腔之间分别容性交叉耦合,以形成三个第四容性交叉耦合零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二公共腔,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第五滤波支路,与所述第四滤波支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世议李华周峰刘学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