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6230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眼科手术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该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驱动电机和电源;在壳体的一端设置LED光源和开关;抛光头,包括杆体和设于杆体一端的抛光部,抛光部为球形或弧面形;连接结构,设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结构的一端与壳体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在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孔或卡槽;抛光头经连接结构的螺纹孔或卡槽与壳体可拆卸的相连。该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不损伤上皮组织以下的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较好地为相关操作提供了思路,抛光头更换方便、连接稳固,适合临床及实验室动物模型手术操作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眼科手术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角膜是位于眼球最前部的透明组织,由角膜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细胞层构成,具有保护眼球作用,且是重要的屈光介质。同时,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角膜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最易受到感染、机械或者化学损伤。此外,角膜也是常受眼部疾病累及的重要部位之一,包括角膜异物、角膜糜烂、丝状角膜炎及翼状胬肉等。部分角膜疾病在药物控制不佳或者反复发作后往往需要手术处理,而目前眼科角膜手术用到的手术器械包括:注射器针尖、新月形刀片、韦斯科特剪刀、虹膜刮刀及海狸刀片等。尽管相关手术器械已广泛地应用于相关手术中,然而其往往具有锋利的锐利面,不可避免的带来损伤角膜上皮细胞层以下结构的可能。考虑到角膜除角膜上皮细胞层之外是难以恢复为原状的,使用锐利的手术器械带来的潜在损伤就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翼状胬肉为例,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在角膜结膜中生长着三角形的病变组织,并逐渐侵入角膜,在全球影响了近2亿人。在临床上,侵入角膜2mm以上的翼状胬肉即符合手术指标,而手术中需要清除角巩膜面的病变组织并恢复角膜透明状态。锐利手术器械的切割导致的角膜形态及结构的改变往往会产生角膜散光,并进而影响视功能。此外,病变组织的清除程度也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复发息息相关。现有采用经磨砂处理的球形抛光头作为角膜病变组织清除的抛光产品设计的报道,但还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1、现有用于角膜抛光的产品仅关注胬肉手术,设备的设计未考虑到其他角膜相关疾病的潜在应用场景,如全角膜上皮剥除,单纯依靠球形抛光头,无法满足手术顺利而高效的进行;2、现有产品虽已将抛光头和手柄的连接设计为可拆卸式,但两者的连接部分一般在产品的手柄外壳内部,抛光头安装、更换时,频繁经过连接部分所对应的外壳端部开口,使外壳端部开口易因抛光头的更换产生空隙,使用或放置过程中一旦此处进水、进液,易干扰、腐蚀产品外壳内的电机、电线等内部器件,影响产品使用寿命;3、浅层的角膜异物剔除术往往在裂隙灯辅助下单手进行操作,设备使用的便利性也对现有产品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可通过擦除而非切割角膜组织,不损伤上皮组织以下的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较好地为相关操作提供了思路;抛光头更换方便,使用范围更广,作为手柄的壳体具备更好的安全性;适合临床及实验室动物模型手术操作使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设置驱动电机和电源;在壳体的一端设置LED光源和开关;抛光头,包括杆体和设于杆体一端的抛光部,所述抛光部为球形或弧面形;连接结构,设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结构的一端与壳体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在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孔或卡槽;所述抛光头经连接结构的螺纹孔或卡槽与壳体可拆卸的相连。进一步的,所述LED光源包括用于预警电源电量的第一LED灯、和/或显示电源工作状态的第二LED灯;所述开关为减速开关,减速开关分别与电源和驱动电机电连接。进一步的,在壳体内还设置继电器,所述减速开关、驱动电机、第一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分别与继电器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结构为一侧呈弧面设置的连接块,在连接块的弧面一侧设置卡槽,所述卡槽为与杆体的另一端间隙配合的柱状卡槽,在杆体的另一端侧壁上设置一凸块,在柱状卡槽内侧壁上设置内凹的凹槽,所述凸块与凹槽相配合,在凹槽伸入柱状卡槽内的下部外侧设置一限位开口,所述限位开口与所述凸块配合卡固。进一步的,所述开口与凹槽在柱状卡槽内侧壁上间隔设置,在所述开口与其所对应的凹槽下部一侧之间的柱状卡槽内侧壁上设置沿柱状卡槽内侧壁周向环设的弹性凸面。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凸面为固设于柱状卡槽内侧壁上的硅胶弹性凸面或橡胶弹性凸面。进一步的,在连接块的弧面一侧固连一柱杆,所述柱状卡槽设于所述柱杆内。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为半透明塑料连接块。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不锈钢壳体或塑料壳体;所述抛光头的抛光部为圆球状磨砂抛光部,或者,所述抛光头的抛光部为弧度160°-175°的弧面状抛光部。进一步的,所述不锈钢壳体为长度12cm、内径2cm的圆柱壳体;所述塑料壳体为长度12cm、内径1cm的圆柱壳体;所述圆球状磨砂抛光部为直径3.5mm、1.5mm、0.5mm或0.2mm的圆球状磨砂抛光部;所述弧面状抛光部为直径11mm、5mm或2mm的弧面状抛光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通过将抛光头的抛光部设计为可替换的圆球形和弧面形两种形状,不仅在胬肉手术中可以方便的使用,而且对于其他角膜相关疾病的手术如全角膜上皮剥除,也能通过简单替换抛光头而顺利实施,增加了眼科角膜抛光装置使用的功能和范围,提高了眼科手术操作效率。通过将连接结构设于手持式的壳体外端,在抛光头的杆体与连接块进行固定时,可以方便而准确的插入、固定,避免了现有产品抛光头插入至手柄内与连接结构进行固定时的不便,此外,该装置壳体与连接块靠近的一端开口处,因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出,此处方便通过轴承或密封圈进行密封,避免了壳体该端开口受到外部水分或液体浸润而对内部器件造成损伤,更加安全。通过在连接块上设置卡槽结构,抛光头的杆体插入卡槽后,通过转动一定角度,使杆体上的凸块与连接块的开口配合,实现了抛光头的限位固定,便于使用。通过将减速开关设置于壳体端部,便于手术中操作者灵活开启和关闭,同时,由于在减速开关外侧设置了两LED灯,分别用于显示工作状态和预警电池电量,可提醒手术操作者装置可使用周期等情况,控制手术进度,及时对装置进行充电。通过将弧面状的抛光部设计为不同的尺寸大小,还方便研究人员进行实验室内的动物模型实验,避免了特殊试验动物眼球较小、无法顺利实施角膜抛光手术研究的问题。该装置整体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擦除而非切割角膜组织,不损伤上皮组织以下的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较好地为相关操作提供了思路,具备实用性,适合临床及实验室动物模型手术操作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抛光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A截面位置的右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壳体端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电路结构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B截面位置的右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壳体、2驱动电机、3电源、4减速开关、5第一LED灯、6第二LED灯、7连接块、8柱状卡槽、9杆体、10抛光部、11凸块、12凹槽、13限位开口、14弹性凸面、15柱杆。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在壳体内设置驱动电机和电源;在壳体的一端设置LED光源和开关;/n抛光头,包括杆体和设于杆体一端的抛光部,所述抛光部为球形或弧面形;/n连接结构,设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结构的一端与壳体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在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孔或卡槽;/n所述抛光头经连接结构的螺纹孔或卡槽与壳体可拆卸的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在壳体内设置驱动电机和电源;在壳体的一端设置LED光源和开关;
抛光头,包括杆体和设于杆体一端的抛光部,所述抛光部为球形或弧面形;
连接结构,设于壳体的外部,连接结构的一端与壳体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在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设置螺纹孔或卡槽;
所述抛光头经连接结构的螺纹孔或卡槽与壳体可拆卸的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包括用于预警电源电量的第一LED灯、和/或显示电源工作状态的第二LED灯;所述开关为减速开关,减速开关分别与电源和驱动电机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眼科角膜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一侧呈弧面设置的连接块,在连接块的弧面一侧设置卡槽,所述卡槽为与杆体的另一端间隙配合的柱状卡槽;在杆体的另一端侧壁上设置一凸块,在柱状卡槽内侧壁上设置内凹的凹槽,所述凸块与凹槽相配合;在凹槽伸入柱状卡槽内的下部外侧设置一限位开口,所述限位开口与所述凸块配合卡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玮吴岩殷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谋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