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6121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个编织丝的靠近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的部分配合形成一个盘面,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薄膜件,所述薄膜件至少覆盖所述盘面的部分外表面,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和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均固定于所述收束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封堵装置能够在提高第一部分的密封性的同时,避免对所配合使用的鞘管的外径的选择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堵装置
本技术涉及介入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封堵体内开口的封堵装置。
技术介绍
左心耳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瘤封堵器等封堵装置,由于其结构实现封堵的优异性,以及植入患者体内后几乎不存在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医生和患者的信赖。在这些封堵器中,密封盘的密封性是成功实现体内开口被封堵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封堵器的密封盘,仅仅采用通过编织丝编织成的网管在热定型后形成的盘面进行封堵。要想实现密封盘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则需要将密封盘的编织丝编织的更密集些,因而需要的编织丝会多一些,导致密封盘收容在鞘管后的外径较大,因而需要具有较大内径的鞘管配合。而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则需要鞘管的外径越小越好。因而,如何使密封盘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同时能使所需的鞘管外径更小,这是密封盘在设计时的一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设计难题提供一种新的封堵装置。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个编织丝的靠近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的部分配合形成一个盘面,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薄膜件,所述薄膜件至少覆盖所述盘面的部分外表面,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和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均固定于所述收束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设有开孔,且所述薄膜件的围合形成所述开孔的部分收容并固定在所述收束件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束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内套管连接的端盖,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所述端盖与所述外套管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盘面的至少靠近所述收束件的部分与所述收束件的中轴线垂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的内壁上设有螺纹或卡接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管的腔体内设有径向延伸或与所述内套管的中心轴具有夹角的限制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位于其边沿的延伸件,所述薄膜件还覆盖所述延伸件,所述延伸件在展开后径向向外撑开所述薄膜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收容或固定于所述外套管和所述中间套管之间,或者,收容或固定于所述中间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近端端部和所述中间套管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外侧近端入口,所述中间套管的近端端部和所述内套管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内侧近端入口,所述外套管的远端端部和所述中间套管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外侧远端入口,所述中间套管的远端端部和所述内套管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内侧远端入口;所述收束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的近端,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为近端,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在通过所述外侧近端入口、所述外侧远端入口、所述内侧远端入口中的其中一个后,收容或固定于所述收束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的近端端部和所述中间套管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外侧近端入口,所述中间套管的近端端部和所述内套管的近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内侧近端入口,所述外套管的远端端部和所述中间套管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外侧远端入口,所述中间套管的远端端部和所述内套管的远端端部围合形成所述收束件的内侧远端入口;所述收束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端,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为远端,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在通过所述外侧近端入口、所述内侧近端入口、所述外侧远端入口中的其中一个后,收容或固定于所述收束件。上述封堵装置中,采用在第一部分的盘面上设置薄膜件,以提高第一部分的密封性,同时采用包括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的收束件来收束和固定编织构成第一部分的多根编织丝的端部,并通过该收束件来收容和固定薄膜件的收束区域的部分,从而将薄膜件的该部分稳固地固定在第一部分上,使薄膜件在第一部分上不容易发生移动或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封堵装置的其中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1中第一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1中设有开孔的薄膜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3中第一部分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圆形虚线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5中第一部分近端处的展开结构示意图;图15为实施例6中第一部分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圆形虚线部分的另一实现方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5中圆形虚线部分的另一实现方式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6中收束件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介入医疗器械领域,一般将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医疗器械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称为“近端”,将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称为“远端”,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近端”和“远端”。“轴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在被输送时的长度方向,“径向”一般是指医疗器械的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并依据此原理定义医疗器械的任一部件的“轴向”和“径向”。本申请中,相对位于近端的收束件被称为近端收束件,相对位于远端的收束件被称为远端收束件。同理,相对位于近端的盘面被称为近端盘面,相对位于远端的盘面被称为远端盘面。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请参考图1所示的封堵装置100,该封堵装置100包括相对位于近端的第一部分110和相对位于远端的第二部分120,第一部分110的远端与第二部分120的近端直接连接,或者第一部分110的远端与第二部分120的近端通过至少一个连接件130间接连接,该连接件130可以是刚性的或者是柔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或孔,第二部分120可用于将封堵装置100固定在体内组织的腔体内,例如,封堵装置100用作封堵左心耳的开口的情况。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20也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或孔。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均可用于封堵体内组织的开口或孔,例如,封堵装置100用作封堵房间隔或室间隔的开孔的情况,或者用于卵圆孔未闭的情况,此时,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相互配合从而将封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个编织丝的靠近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的部分配合形成一个盘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薄膜件,所述薄膜件至少覆盖所述盘面的部分外表面,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和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均固定于所述收束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和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多根编织丝和收束件,所述多个编织丝的靠近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的部分配合形成一个盘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还包括薄膜件,所述薄膜件至少覆盖所述盘面的部分外表面,所述收束件包括均中空且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的内套管、中间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多根编织丝的一端和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均固定于所述收束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设有开孔,且所述薄膜件的围合形成所述开孔的部分收容并固定在所述收束件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束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内套管连接的端盖,所述薄膜件的收束区域至少部分地收容或固定在所述端盖与所述外套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面的至少靠近所述收束件的部分与所述收束件的中轴线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内壁上设有螺纹或卡接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腔体内设有径向延伸或与所述内套管的中心轴具有夹角的限制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位于其边沿的延伸件,所述薄膜件还覆盖所述延伸件,所述延伸件在展开后径向向外撑开所述薄膜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安宁刘建勇唐玉华
申请(专利权)人: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