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5644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其内底壁自上至下的设置有筛板、筛网以及砂层,筛板通过支撑柱固定支撑在养殖池内底壁上,筛板下部铺设有与增氧机气流连通的微孔纳米增氧管,养殖池侧壁上设置有污水出口;一对砂滤罐,并联设置并且每个砂滤罐具有滤罐进口和滤罐出口;生物滤塔,具有滤塔进口和滤塔出口;养殖池的污水出口与一对砂滤罐的滤罐进口分别相连通,一对砂滤罐的滤罐出口均与生物滤塔的滤塔进口相连通,生物滤塔的滤塔出口通过进水管与养殖池顶部开口相连通,污水出口连通至一对砂滤罐的滤罐进口的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泵,一对砂滤罐的滤罐出口连通至生物滤塔的滤塔进口的管路上设置有蠕动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对虾是近年来深受大家喜爱的水产食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外的对虾品种,如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都进行了大量的工厂化养殖,养殖技术也在日趋完善。工厂化养殖是指水产养殖以工厂化的形式组织安排生产,突显出了水产养殖的工业化生产特征,该技术的核心是水环境的人工调控。以工厂化养殖车间为主要特征的流水养殖模式是目前我国工厂化养殖的主要模式,而国际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RAS)。工厂化对虾的养殖起源于工厂化养鱼,20世纪90年代工厂化对虾养殖设施是根据对虾生活特性由工厂化养鱼设施改造而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得克萨斯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跑道式养虾系统。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虾养殖又有了新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系统有美国的三阶段对虾养殖系统、虾-藻类-贝养殖系统、南得克萨斯牧场的基于人工湿地的养虾系统等。2005年以后,工厂化养殖中更加注重有益菌和藻的利用。如美国墨西哥湾海岸研究实验室的基于生物絮凝的对虾养殖系统、美国德克萨斯农作物生命研究所海水养殖实验室的基于菌藻共生的对虾养殖系统等。我国虾类工厂化养殖起始于1999年,在广西北海地区首先尝试。其做法是利用对虾育苗池和珍珠养殖池养殖南美白对虾,取得了较高的养殖产量。2000年以后,随着鲆鲽类利润的下降,对虾工厂化养殖在东部沿海开始大量发展起来,以塑料大棚和水泥池的流水养殖模式为主,但使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的较少。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是一种大型的甲壳类动物,具有潜沙、底质选择、互相攻击等生活习性。其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地区,我国南部沿海地区也有分布。因为其生长迅速,耐低温、耐干旱、耐干露能力强,对盐度的适应性好,且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因为日本囊对虾具有潜砂的习性,目前的工厂化养殖方式绝大部分是室内水泥池养殖。现有技术的日本囊对虾的养殖模式普遍存在以下缺陷:1.养殖池内底部通常铺设砂底质,由于日本囊对虾潜砂的习性,因此砂底质内容易藏污纳垢,砂底质内的残饵和粪便不易排出,集污不彻底。2.养殖池废水排放较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养殖池内的污水直接排放导致生产成本较高。3.养殖池养殖密度不高、虾成活率低下。4.养殖周期较长,无法实现一年多茬的养殖模式,导致整体的养殖效益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养殖污水循环利用、集污更加彻底的适用于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其内底壁自上至下的设置有筛板、筛网以及砂层,筛板通过支撑柱固定支撑在养殖池内底壁上,筛板下部铺设有与增氧机气流连通的微孔纳米增氧管,以便向养殖池内通入氧气,养殖池侧壁上设置有污水出口;一对砂滤罐,用于滤除养殖池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一对砂滤罐并联设置并且每个砂滤罐具有滤罐进口和滤罐出口;生物滤塔,用于滤除砂滤罐过滤后的清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生物滤塔具有滤塔进口和滤塔出口;养殖池的污水出口与一对砂滤罐的滤罐进口分别相连通,一对砂滤罐的滤罐出口均与生物滤塔的滤塔进口相连通,生物滤塔的滤塔出口通过进水管与养殖池顶部开口相连通,污水出口连通至一对砂滤罐的滤罐进口的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泵,一对砂滤罐的滤罐出口连通至生物滤塔的滤塔进口的管路上设置有蠕动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在室内建造养殖池,在养殖池内底壁铺设砂来满足日本囊对虾的生活习性,操作简单,应用方便。2.通过砂滤罐和生物滤塔来处理养殖污水,使得污水可以循环利用,在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的同时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提高对虾成活率,可进行工厂化、高密度、大规格的养殖。3.通过在筛板下部铺设与增氧机气流连通的微孔纳米增氧管,以便向养殖池内通入氧气,并且可将砂层内的粪便等固体污染物吹出,便于更加彻底的集污。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进水管管段部分紧贴养殖池内侧壁,进水管管口部分与养殖池内侧壁之间成30°的夹角。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支撑柱为水泥柱,其高度为5cm。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方案,养殖池为水泥池,其呈圆柱状,直径为8m,高度为1m,养殖池顶部设置有遮光部。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方案,污水出口与砂层的垂直距离为20cm。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方案,砂层的厚度为10cm。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养殖池内投放饵料的自动投饵机。作为本技术的又一个优选方案,还包括水质监测装置和与水质监测装置相配合的补水装置,养殖池底部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连接有排水阀,水质监测装置包括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分别信号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溶解氧检测模块、氨氮检测模块和pH检测模块,控制单元与排水阀和补水装置分别控制连接,控制单元内预置有各个检测模块的给定阈值,控制单元配置成:当水质监测装置的至少一个检测模块的检测值超出给定阈值时,控制排水阀和补水装置分别工作。作为本技术的再一个优选方案,补水装置包括清水池、清水管、补水泵、补水阀以及液位检测模块,清水池通过清水管与养殖池相连通,补水泵和补水阀分别连接在清水管上,液位检测模块设置在养殖池内且用于检测养殖池内的液位信息,控制单元与液位检测模块信号连接、与补水阀控制连接,控制单元内预置有养殖池的缺水液位阈值和满水液位阈值,缺水液位阈值低于满水液位阈值,控制单元配置成:当液位检测模块的检测值达到缺水液位阈值时,控制排水阀关闭、补水阀打开;当液位检测模块的检测值达到满水液位阈值时,控制补水阀关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说明为:100-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1-养殖池;11-筛板;12-筛网;13-砂层;14-支撑柱;15-微孔纳米增氧管;16-污水出口;17-进水管;18-污水泵;19-蠕动泵;2-砂滤罐;21-滤罐进口;22-滤罐出口;3-生物滤塔;31-滤塔进口;32-滤塔出口;4-自动投饵机;5-水质监测装置;61-排水管;62-排水阀;7-补水装置;71-清水池;72-清水管;73-补水泵;74-补水阀;75-液位检测模块。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上、下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养殖池(1),其内底壁自上至下的设置有筛板(11)、筛网(12)以及砂层(13),所述筛板(11)通过支撑柱(14)固定支撑在所述养殖池(1)内底壁上,所述筛板(11)下部铺设有与增氧机气流连通的微孔纳米增氧管(15),以便向所述养殖池(1)内通入氧气,所述养殖池(1)侧壁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6);/n一对砂滤罐(2),用于滤除养殖池(1)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一对所述砂滤罐(2)并联设置并且每个砂滤罐(2)具有滤罐进口(21)和滤罐出口(22);/n生物滤塔(3),用于滤除砂滤罐(2)过滤后的清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所述生物滤塔(3)具有滤塔进口(31)和滤塔出口(32);/n所述养殖池(1)的污水出口(16)与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进口(21)分别相连通,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出口(22)均与所述生物滤塔(3)的滤塔进口(31)相连通,所述生物滤塔(3)的滤塔出口(32)通过进水管(17)与所述养殖池(1)顶部开口相连通,所述污水出口(16)连通至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进口(21)的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泵(18),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出口(22)连通至所述生物滤塔(3)的滤塔进口(31)的管路上设置有蠕动泵(1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养殖池(1),其内底壁自上至下的设置有筛板(11)、筛网(12)以及砂层(13),所述筛板(11)通过支撑柱(14)固定支撑在所述养殖池(1)内底壁上,所述筛板(11)下部铺设有与增氧机气流连通的微孔纳米增氧管(15),以便向所述养殖池(1)内通入氧气,所述养殖池(1)侧壁上设置有污水出口(16);
一对砂滤罐(2),用于滤除养殖池(1)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一对所述砂滤罐(2)并联设置并且每个砂滤罐(2)具有滤罐进口(21)和滤罐出口(22);
生物滤塔(3),用于滤除砂滤罐(2)过滤后的清水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所述生物滤塔(3)具有滤塔进口(31)和滤塔出口(32);
所述养殖池(1)的污水出口(16)与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进口(21)分别相连通,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出口(22)均与所述生物滤塔(3)的滤塔进口(31)相连通,所述生物滤塔(3)的滤塔出口(32)通过进水管(17)与所述养殖池(1)顶部开口相连通,所述污水出口(16)连通至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进口(21)的管路上设置有污水泵(18),一对所述砂滤罐(2)的滤罐出口(22)连通至所述生物滤塔(3)的滤塔进口(31)的管路上设置有蠕动泵(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7)管段部分紧贴所述养殖池(1)内侧壁,所述进水管(17)管口部分与所述养殖池(1)内侧壁之间成30°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14)为水泥柱,其高度为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为水泥池,其呈圆柱状,直径为8m,高度为1m,所述养殖池(1)顶部设置有遮光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智能化绿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焕赵思哲王林华阎斌伦王攀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