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及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05156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6: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及控制方法,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包括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吸附床组件以及出口管路组件,所述吸附床组件的出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组件,所述吸附床组件的进口分别连接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并能够在储热模式和放热模式下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依次连接的两个吸附床设置回收吸湿盐以及吸附转轮和活动隔板组合调节,在增强储热密度的同时,避免了吸湿盐的污染问题,实现了放热输出的稳定性,能够满足安全和舒适建筑采暖应用的需求,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易于实现。易于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和建筑供暖
,具体地,涉及一种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供暖行业应采用大量的低效燃煤锅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积极推行“煤改电”政策,采用直接电加热或热泵替代低效燃煤锅炉进行建筑采暖。电网的负荷存在峰谷特性,一般白天为用电高峰,而晚上为用电低谷。电加热或热泵的采暖方式会进一步加剧电网的负荷峰谷不平衡。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可采用储热系统进行“削峰填谷”。在太阳能丰富地区还可以采用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建筑采暖。但是太阳能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其需要结合储热系统来进行应用。
[0003]储热技术有显热储热、相变储热和吸附储热等技术。吸附储热技术因有储热密度大、可长期保存的优点,因而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储热技术。通过空气的水分与吸附基质的吸附/解吸作用实现开式的储热,适用于建筑采暖。在吸附基质中混入吸湿盐可进一步提升储热密度。基于吸附基质和吸湿盐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存在两个问题:1)吸湿盐混入空气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问题;2)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在放热过程存在释放热量不稳定,造成供暖功率和温度的波动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以满足安全和舒适的建筑采暖应用需求。
[0004]专利文献CN202562126U公开了一种回收吸附热升温升压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是由热水泵、低温加热筒、低气压阀门、吸附剂筒、叶片管、复合吸附剂、高气压阀门Ⅰ、贮热水箱、循环热水管、高压水泵、高压加热筒、加热管、蒸气管、解析筒、高气压阀门Ⅱ、冷凝换热筒、节流阀和氨气管道构成,在高压加热筒内设有加热管,在高压水泵前端设有喷嘴。复合吸附剂是由活性炭纤维布和复合吸附剂烧结在一起或压制在一起制成,布置在叶片管中间,但该设计存在结构复杂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包括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吸附床组件以及出口管路组件;
[0007]所述吸附床组件的出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组件,所述吸附床组件的进口分别连接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并能够在储热模式和放热模式下工作。
[0008]优选地,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通过第一开关阀连接所述吸附床组件;
[0009]所述加湿管路组件包括加湿器,所述加湿器通过第二开关阀连接所述吸附床组件。
[0010]优选地,所述吸附床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吸附设备;
[0011]所述吸附设备包括吸附转轮、第一隔板、转轴、传动带、第二隔板以及底座电机;
[0012]所述吸附转轮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底座电机通过所述传动带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均连接所述吸附转轮并将所述吸附转轮内部区域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空气流进,所述第二空间用于空气流出。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别配置有驱动机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使下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夹角可调进而能够调节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体积。
[0014]优选地,两个所述吸附设备分别为第一吸附床、第二吸附床;
[0015]所述第一吸附床的吸附转轮上设置有吸附基质以及吸湿盐,所述第二吸附床的吸附转轮上设置有吸附基质。
[0016]优选地,所述吸附基质采用硅胶、沸石、活性炭或活性氧化铝;
[0017]所述吸湿盐采用氯化钙、氯化锂、氯化锶、溴化锂或溴化锶。
[0018]优选地,所述出口管路组件包括排风扇以及空气出口管;
[0019]所述排风扇的进口与吸附床组件连接,所述排风扇的出口连接空气出口管。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开式吸附储热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确定吸附床组件的工作模式;
[0022]S2:根据所述工作模式选择与所述吸附床组件进口相连通的进口设备以匹配所述的工作模式;
[0023]S3:确定与所述吸附床组件出口相连接的出口管路组件的出口设定温度,根据所述工作模式以及所述出口管路组件出口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关系进而输出调节命令;
[0024]S4:根据所述调节命令输出执行指令并指导所述吸附床组件以及进口设备的调节以使所述出口管路组件出口温度朝向设定温度变化。
[0025]优选地,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储热模式和放热模式,所述进口设备包括加热管路组件以及加湿管路组件,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并联布置并分别与所述吸附床组件连接。
[0026]优选地,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包括加热器,所述加湿管路组件包括加湿器;
[0027]所述吸附床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吸附设备,所述吸附设备包括吸附转轮、第一隔板、转轴、传动带、第二隔板以及底座电机,所述吸附转轮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底座电机通过所述传动带与所述转轴驱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均连接所述吸附转轮并将所述吸附转轮内部区域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用于空气流进,所述第二空间用于空气流出;
[0028]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别配置有驱动机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使下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夹角可调进而能够调节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体积;
[0029]所述吸附床组件以及进口设备的调节包括加热器功率的调节、加湿器功率的调节、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夹角的调节以及吸附转轮转动速度的调节。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31]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依次连接的两个吸附床设置回收吸湿盐以及吸附转轮和活动隔板组合调节,在增强储热密度的同时,避免了吸湿盐的污染问题,实现了放热输出的稳定性,能够满足安全和舒适建筑采暖应用的需求,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0032]2、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吸附床的吸附转轮填充了包括吸附基质和吸湿盐,强化储热能力,第二吸附床的吸附转轮填充吸附基质进而能够将第一吸附床泄漏出的吸湿盐吸收,
[0033]3、本专利技术通过调节加热器或加湿器的功率、两个隔板的夹角和吸附转轮的转动速率,实现储热/放热的稳定性,使得空气出口温度稳定。
附图说明
[003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2为实施例2中第一吸附床、第二吸附床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中示出:
[0038]1‑‑
第一空气进口管
ꢀꢀꢀꢀꢀꢀꢀꢀꢀꢀꢀꢀꢀꢀꢀꢀ
11
‑‑
吸附转轮
[0039]2‑‑
加热器
ꢀꢀꢀꢀꢀꢀꢀꢀꢀꢀꢀꢀꢀꢀꢀꢀꢀꢀꢀꢀꢀꢀꢀꢀ
12
‑‑
第一隔板
[0040]3‑‑
第一开关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吸附床组件以及出口管路组件;所述吸附床组件的出口连接所述出口管路组件,所述吸附床组件的进口分别连接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加湿管路组件并能够在储热模式和放热模式下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路组件包括加热器(2),所述加热器(2)通过第一开关阀(3)连接所述吸附床组件;所述加湿管路组件包括加湿器(5),所述加湿器(5)通过第二开关阀(6)连接所述吸附床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床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吸附设备;所述吸附设备包括吸附转轮(11)、第一隔板(12)、转轴(13)、传动带(14)、第二隔板(15)以及底座电机(17);所述吸附转轮(11)安装在所述转轴(13)上,所述底座电机(17)通过所述传动带(14)与所述转轴(13)驱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5)均连接所述吸附转轮(11)并将所述吸附转轮(11)内部区域分割成第一空间(18)和第二空间(19),所述第一空间(18)用于空气流进,所述第二空间(19)用于空气流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5)分别配置有驱动机构,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使下所述第一隔板(12)和第二隔板(15)的夹角可调进而能够调节第一空间(18)和第二空间(19)的体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吸附设备分别为第一吸附床(7)、第二吸附床(8);所述第一吸附床(7)的吸附转轮(11)上设置有吸附基质以及吸湿盐,所述第二吸附床(8)的吸附转轮(11)上设置有吸附基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基质采用硅胶、沸石、活性炭或活性氧化铝;所述吸湿盐采用氯化钙、氯化锂、氯化锶、溴化锂或溴化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式吸附储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路组件包括排风扇(9)以及空气出口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权稳王如竹刘华余凯倪毅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