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以及一种逆变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4249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以及一种逆变设备,散热装置包括:框体,功率模块设置在框体表面;主散热器,设置在框体内部,并位于功率模块的对应位置;副散热器,设置在框体内部,并邻近设置于主散热器;其中,主散热器设置有主散热风道,副散热器设置有副散热风道,主散热风道与副散热风道相互连通通过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相互配合,能够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带来极佳的散热效果,实现有效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以及一种逆变设备
本技术属于功率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以及一种逆变设备。
技术介绍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的装置,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电路组成。由于整个电路结构集成在电路板上,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会存在元器件过热的问题,而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元器件的烧坏,因此有必要采用散热器来进行散热。考虑到户外应用场景的需求,逆变器功率模块需要越做越大,功率模块的散热问题开始成为瓶颈。目前,机器内部舱温主要还是依靠扰流风机来均衡内部的舱温,但扰流风机的散热效果不佳,随着功率模块密度的增加,舱温越来越高,这样对于逆变器的设计及工作寿命都有很大的约束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散热方式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包括:框体,所述功率模块设置在所述框体表面;主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并位于所述功率模块的对应位置;副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并邻近设置于所述主散热器;其中,所述主散热器设置有主散热风道,所述副散热器设置有副散热风道,所述主散热风道与所述副散热风道相互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散热器由多个并排设置的主散热翅片组成,各个所述主散热翅片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主散热风道,所述副散热器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副散热翅片组成,各个所述副散热翅片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副散热风道。更进一步地,所述框体包括上框体以及下框体,所述主散热翅片安装在所述上框体内部,所述副散热翅片从所述上框体穿插到所述下框体。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散热翅片的数量多于所述副散热翅片的数量。更进一步地,所述主散热翅片与所述副散热翅片相互水平设置,且各个所述主散热翅片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各个所述副散热翅片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逆变设备,包括:主体;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安装在所述主体内部;第一吹风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侧面,并位于所述主散热器的对应位置,可将所述主散热器的热量排出所述主体。更进一步地,所述逆变设备还包括第二吹风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侧面,并朝向最边缘的所述副散热器的表面。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吹风装置和所述第二吹风装置均为风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包括主散热器、副散热器,功率模块产生的热量会散发到主散热器的主散热风道中,而副散热器的副散热风道的热量会散发到主散热风道中,外部吹风装置会将主散热器的主散热风道和副散热器的副散热风道集聚的热量排出,通过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相互配合,能够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带来极佳的散热效果,实现有效降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副散热翅片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设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2的散热装置,包括主散热器、副散热器,功率模块2产生的热量会散发到主散热器的主散热风道中,而副散热器的副散热风道的热量会散发到主散热风道中,外部吹风装置会将主散热器的主散热风道和副散热器的副散热风道集聚的热量排出,通过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相互配合,能够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带来极佳的散热效果,实现有效降温。实施例一参考图1,本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2的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框体1,功率模块2设置在框体1表面;主散热器,设置在框体1内部,并位于功率模块2的对应位置;副散热器,设置在框体1内部,并邻近设置于主散热器;其中,主散热器设置有主散热风道,副散热器设置有副散热风道,主散热风道与副散热风道相互连通。具体而言,主散热器由多个并排设置的主散热翅片3组成,各个主散热翅片3之间的空间形成主散热风道,副散热器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副散热翅片4组成,各个副散热翅片4之间的空间形成副散热风道。翅片能够通过增加导热性较强的金属片,增大换热装置的换热表面积。主散热翅片3并排设置,相邻主散热翅片3之间的空间形成主散热风道,在功率模块2的工作过程中,功率模块2产生的热量会散发到主散热翅片3的主散热风道中,实现对功率模块2的散热。副散热翅片4并排设置,相邻副散热翅片4之间的空间形成副散热风道,框体1内部的热量会集聚到副散热翅片4。由于主散热翅片3的主散热风道与副散热翅片4的副散热风道是相通的,故通过外部吹风装置,可将副散热翅片4的副散热风道集聚的热量吹向主散热翅片3的主散热风道,再通过外部吹风装置,将两者集聚的热量一并排出框体1。即使功率模块2设有多个,或者功率模块2体积较大,产生较高热量的情况下,通过主散热翅片3与副散热翅片4组成的双散热翅片的结构,依然能够保证极佳的散热效果,有效排出框体1内部的热量,避免功率模块2的温度过高,从而实现对功率模块2的保护作用。参考图1,具体地,框体1包括上框体11以及下框体12,主散热翅片3安装在上框体11内部,副散热翅片4从上框体11穿插到下框体12,即副散热翅片4部分位于上框体11中,该部分的副散热翅片4与主散热翅片3相互对应设置,其余部分位于下框体12中。在具体安装过程中,是通过副散热翅片4由下框体11穿插进入上框体12中。位于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的副散热翅片4均形成副散热风道,可集聚热量。通过外部吹风装置的作用,能够将位于下框体12的副散热翅片4的副散热风道集聚的热量传递到位于上框体11的副散热翅片4的副散热风道,进而与主散热翅片3的主散热风道集聚的热量一并排出。副散热翅片4设计为双面散热结构,在上框体11和下框体12中同时形成副散热风道,能够把机器舱内的热量通过副散热翅片4的一面传递到另一面,再通过外部吹风装置把热量带走,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框体1内部的散热效果,实现对框体1的有效降温。其中,主散热翅片3的数量多于副散热翅片4的数量;主散热翅片3与副散热翅片4相互水平设置;各个主散热翅片3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各个副散热翅片4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主散热翅片3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副散热翅片4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每个副散热翅片4位于两个相邻主散热翅片3之间的空间缝隙的对应位置;位于上框体11的副散热翅片4的部分的高度低于主散热翅片3的高度。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主散热翅片3与副散热翅片4两者配合的散热效果,且有利于外部吹风装置将主散热翅片3和副散热翅片4的散热风道集聚的热量一并排出,避免散热风道的相互阻隔。实施例二参考图3,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逆变设备,逆变设备包括:主体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体,所述功率模块设置在所述框体表面;/n主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并位于所述功率模块的对应位置;/n副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并邻近设置于所述主散热器;/n其中,所述主散热器设置有主散热风道,所述副散热器设置有副散热风道,所述主散热风道与所述副散热风道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所述功率模块设置在所述框体表面;
主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并位于所述功率模块的对应位置;
副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并邻近设置于所述主散热器;
其中,所述主散热器设置有主散热风道,所述副散热器设置有副散热风道,所述主散热风道与所述副散热风道相互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散热器由多个并排设置的主散热翅片组成,各个所述主散热翅片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主散热风道,所述副散热器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副散热翅片组成,各个所述副散热翅片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副散热风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上框体以及下框体,所述主散热翅片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文进赵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