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22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包括底面模板、第一主支撑板和第二主支撑板,所述第一主支撑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均固定在所述底面模板上,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底面模板的两侧,还包括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倾斜设置,且分别穿过所述第一主支撑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所述安装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主支撑板上,所述安装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主支撑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该种预埋模具,无需在悬臂梁上开设对穿安装通孔,只需在悬臂梁浇筑时,将该模具预埋,遇到强对流天气时,雨水也不会沿着模具从室外流入室内,同时也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
技术介绍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大楼的建造,并不是一体成型,由于大楼的高度较高,故通常采用的逐层堆砌浇筑施工的方式,即先堆砌浇筑好第一层,然后第一层的高度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施工,进行堆砌浇筑施工,形成第二层,依次如此,最后建造形成大楼雏形。建造的过程中,需要在悬臂梁上安装脚手架,便于施工方便,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直接通过钻机在悬臂梁上开设对穿安装通孔,用于脚手架的安装,存在的问题在于悬臂梁作为房屋中主要的支撑件,直接通过钻机打孔的方式,钻机打孔是一种不文明施工的方式,打孔时,钻机和悬臂梁之间会产生剧烈的震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坏悬臂梁的内部结构,对于大楼的使用,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钻机的钻头是水平的,在悬臂梁上开孔时,只能相对于悬臂梁垂直开设,在遇到强对流天气时,雨水可沿着对穿安装通孔从室外流入室内,从而容易落到用电器上,对用电器和施工人员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无需在悬臂梁上开设对穿安装通孔,只需在悬臂梁浇筑时,将该模具预埋,遇到强对流天气时,雨水也不会沿着模具从室外流入室内,同时也降低了施工的成本。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包括底面模板、第一主支撑板和第二主支撑板,所述第一主支撑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均固定在所述底面模板上,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底面模板的两侧,还包括安装管,所述安装管倾斜设置,且分别穿过所述第一主支撑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所述安装管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主支撑板上,所述安装管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主支撑板上。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第一主支撑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之间设有辅助支撑板,且所述安装管均穿过所述辅助支撑板。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安装管为两根,两根所述安装管相平行设置。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安装管在所述第一主支撑板上形成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安装管在所述第二主支撑板上形成的第二安装通孔,两个所述第一安装通孔之间的中心距和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之间的中心距均为6-8mm。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中心距离所述底面模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距离所述底面模板的长度。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之间高度差为1-3mm。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第一主支撑板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通过熔融焊接固定在所述底面模板上,所述安装管也通过熔融焊接固定在所述第一主支撑板、所述第二主支撑板和所述辅助支撑板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第一主支撑板和第二主支撑板固定在底面模板上,安装管倾斜设置,且分别穿过第一主支撑板和第二主支撑板,在悬臂梁混凝土浇筑时,将该模具预埋,第一主支撑板和第二主支撑板紧贴悬臂梁浇筑槽槽面设置,然后用螺钉等工具进行定位,混凝土浇筑时,便可将安装管固定在悬臂梁中,从而便于后期的脚手架连接安装,无需在悬臂梁上打孔。2.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安装管倾斜设置,第一主支撑板上的第一安装通孔的中心与第二主支撑板上的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之间高度差为1-3mm,第一主支撑板设于内墙,第二主支撑板设于外墙,当遇到强对流天气时,因高度差造成安装管的坡度,雨水不会沿着安装管由室外流入室内,从而提高了室内用电器和施工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运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工作情况示意图图中,1-第一主支撑板,2-第二主支撑板,4-底面模板,5-安装管,6-辅助支撑板,7-悬臂梁浇筑槽,8-螺钉,9-混凝土,101-第一安装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包括底面模板4、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持板2固定在底面模板4上,且对称设置在底面模板4的两侧,还包括安装管5,安装管5倾斜设置,且分别穿过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安装管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主支撑板1上,安装管5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主支撑板2上。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之间设有辅助支撑板6,且安装管5均穿过辅助支撑板6。安装管5为两根,两根安装管5相平行设置。两根安装管5在第一主支撑板1上形成的第一安装通孔101、安装管5在第二主支撑板2上形成的第二安装通孔,两个第一安装通孔101之间的中心距和两个第二安装通孔之间的中心距均为6-8mm。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安装通孔101之间的中心距和两个第二安装通孔之间的中心距均为7mm。第一安装通孔101的中心距离底面模板4的长度大于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距离底面模板4的长度。第一安装通孔101的中心与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之间高度差为1-3mm,在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通孔101的中心与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之间高度差为2mm。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通过熔融焊接固定在底面模板4上,安装管5也通过熔融焊接固定在第一主支撑板1、第二主支撑板2和辅助支撑板6上。第一主支撑板1、第二主支撑板2、安装管5和辅助支撑板6均采用PP制作,PP是一种常见的可再生塑料,常用于建筑中。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的工作原理如下:将该模具放置在待混凝土浇筑的悬臂梁浇筑槽7中,通过螺钉8进行固定,保证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紧贴在悬臂梁浇筑槽7的槽端壁上,底面模板4与悬臂梁浇筑槽7的槽底面相平行,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待混凝土凝固后,取下用模板绑成的悬臂梁浇筑槽7,此时该模具便被固定在悬臂梁中,然后进行脚手架安装,因第一安装通孔101的中心与第二安装通孔的中心之间的高度差为2mm,在可控范围内,高度差较小,便于插嵌安装和抽取拆卸,同时也不会对脚手架的稳定造成影响。第一主支撑板1设于内墙,第二主支撑板2设于外墙,当遇到强对流天气时,因高度差造成的安装管的坡度,雨水不会沿着安装管由室外流入室内,从而提高了室内用电器和施工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面模板(4)、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均固定在所述底面模板(4)上,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底面模板(4)的两侧,还包括安装管(5),所述安装管(5)倾斜设置,且分别穿过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所述安装管(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上,所述安装管(5)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面模板(4)、第一主支撑板(1)和第二主支撑板(2),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均固定在所述底面模板(4)上,且对称设置在所述底面模板(4)的两侧,还包括安装管(5),所述安装管(5)倾斜设置,且分别穿过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所述安装管(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上,所述安装管(5)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支撑板(1)和所述第二主支撑板(2)之间设有辅助支撑板(6),且所述安装管(5)均穿过所述辅助支撑板(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管(5)为两根,两根所述安装管(5)相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脚手架连接的预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从卫民岳晨曦蒋春霞李少高袁其国王爱民马跃红胡淳清陈从举
申请(专利权)人:垣宝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