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抗震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3182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及建筑。该剪力墙用于抗震建筑中,剪力墙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0mm,剪力墙的高厚比为4‑8,相邻剪力墙在抗震建筑中的间距为D,抗震建筑的柱跨为d,D/d≤3,D≤20m;其中,任一剪力墙的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小于或等于抗震建筑的底部承担的水平总剪力的15%;该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设置在抗震建筑外周的用于形成外框架结构的外框柱、外框梁和第一剪力墙;设置在抗震建筑内部的用于形成内框架结构的内框柱、内框梁和第二剪力墙;采用本方案的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可以具有更好的抗侧移及抗扭刚度、施工简单和成本经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抗震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抗震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地震等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要求明显提升,但是传统的建筑结构难以满足在高烈度地区的地震力要求,因此更安全、更有效的抗震建筑结构势必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地震八度区或八度以上地区的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结构中,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第一种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常是根据竖向承载力确定柱截面的大小,对于柱跨相同的柱构件,其柱截面基本相同;当层间位移角不够时,可通过统一增加柱截面大小及梁截面大小来满足要求。然而,采用统一增加梁柱截面来增加其抗侧移刚度,会导致原结构的自振周期变短,刚度变大,地震力也相应加大,从而导致新的结构侧移刚度不足;即,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难以满足高烈度区的计算要求。第二种是隔震和减震结构,此类结构能有效降低地震效应,解决地震力过大的问题,但是隔震和减震结构的造价较高,建造专业性要求高,比普通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复杂。第三种是带支撑的钢框架结构,该类型的结构自重轻,刚度相对较小,钢结构的延性好,能有效降低地震效应,但造价偏高,且建造专业性要求很高。由此可见,目前的几种结构形式均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同时满足高烈度区的结构计算要求、较便捷的施工以及合理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抗震建筑,适用于地震八度区或八度以上地区,且具有良好的抗侧移及抗扭刚度、施工便捷和成本经济的优点。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剪力墙,所述剪力墙用于抗震建筑中,所述剪力墙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0mm,所述剪力墙的高厚比为4-8,相邻所述剪力墙在所述抗震建筑中的间距为D,所述抗震建筑的柱跨为d,D/d≤3,D≤20m;其中,任一所述剪力墙的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小于或等于所述抗震建筑的底部承担的水平总剪力的15%。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的厚度为300-800mm。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为L型剪力墙、T型剪力墙或槽型剪力墙。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抗震建筑的周边、楼梯间、电梯间或平面结构具有形状变化的部位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可选地,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楼梯间时,所述剪力墙与所述楼梯间的抗侧力结构配合设置;和/或,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电梯间处时,所述剪力墙与所述电梯间的抗侧力结构配合设置;可选地,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平面结构具有形状变化的部位时,所述平面结构包括平面结构主体以及从所述平面结构主体向外凸出形成的凸出结构,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凸出结构的端部。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贯通所述抗震建筑的全高;和/或,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抗震建筑的主轴的不同侧,以使所述抗震建筑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相同或相近。和/或,所述剪力墙设有若干洞口,若干所述洞口在沿所述抗震建筑的高度方向上对齐设置。第二个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剪力墙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抗震建筑外周的用于形成外框架结构的外框柱、外框梁和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抗震建筑内部的用于形成内框架结构的内框柱、内框梁和所述剪力墙;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为第一个方面所述的剪力墙。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柱的柱截面大于或等于所述内框柱的柱截面;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梁的梁截面大于所述内框梁的梁截面,且所述外框梁的梁截面的抗弯刚度与所述内框梁的梁截面的抗弯刚度比值为3:1至5:1。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梁跨高比小于5时,所述外框梁形成为连梁。进一步地,所述剪力墙为钢剪力墙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所述外框柱和所述内框柱为钢骨混凝土柱或钢筋混凝土柱;所述外框梁和所述内框梁为钢骨混凝土梁或钢筋混凝土梁。第三个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建筑,所述抗震建筑中设置有如第一个方面所述的剪力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更有效的保证高烈度地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本申请实施例,专利技术人发现,采用剪力墙的高厚比为4-8,剪力墙厚度大于300mm,相比现有技术的高厚比更小,墙短而厚,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剪力墙具有吸收内力小、抗剪性能佳和延性较强的特点;且在抗震建筑中使用该剪力墙时,剪力墙的间距小于或等于3个柱跨,且小于或等于20m,任一剪力墙的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小于或等于该抗震建筑的底部承担的水平总剪力的15%,这样的设计会使得剪力墙在抗震建筑中的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较多,可更有效的分散地震剪力、以及平均分担较小的地震力,从而本申请实施例的剪力墙能够在抗震建筑中体现良好的抗侧移及抗扭刚度,保证了建筑在抗击地震冲击时的安全性。(2)施工简单,易于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剪力墙以及使用该剪力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普通的框架结构(如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相比,只是在墙截面大小比例及配筋大小上有所区别,在施工方式上与普通框架结构相同或相近,所以施工简单,易于实施。(3)成本经济。本申请实施例的剪力墙以及使用该剪力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与普通的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一致,相比专门的隔震结构、减震结构和带支撑的钢框架结构,不需要专业公司介入和专业的技术工人施工,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在成本上更加经济实用,也更适于推广应用。总而言之,本技术实施例具有抗震性能优异、施工简单和成本经济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抗震建筑中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L型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T型剪力墙的墙肢截面图;图4是图1中A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00-框架-剪力墙结构、10-外框架、11-剪力墙、12-外框梁、13-外框柱、20-内框架、21-内框梁、22-内框柱、31-次梁、A-凸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用于抗震建筑中,所述剪力墙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0mm,所述剪力墙的高厚比为4-8,相邻所述剪力墙在所述抗震建筑中的间距为D,所述抗震建筑的柱跨为d,D/d≤3,D≤20m;/n其中,任一所述剪力墙的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小于或等于所述抗震建筑的底部承担的水平总剪力的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用于抗震建筑中,所述剪力墙的厚度大于或等于300mm,所述剪力墙的高厚比为4-8,相邻所述剪力墙在所述抗震建筑中的间距为D,所述抗震建筑的柱跨为d,D/d≤3,D≤20m;
其中,任一所述剪力墙的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小于或等于所述抗震建筑的底部承担的水平总剪力的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的厚度为300-8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为L型剪力墙、T型剪力墙或槽型剪力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抗震建筑的周边、楼梯间、电梯间或平面结构具有形状变化的部位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楼梯间时,所述剪力墙与所述楼梯间的抗侧力结构配合设置;和/或,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电梯间处时,所述剪力墙与所述电梯间的抗侧力结构配合设置;
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平面结构具有形状变化的部位时,所述平面结构包括平面结构主体以及从所述平面结构主体向外凸出形成的凸出结构,所述剪力墙设置在所述凸出结构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剪力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力墙贯通所述抗震建筑的全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匡政张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