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包括安装基体,安装基体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及通气管件,通气管件分别与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连通,第一管件以及述第二管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贯通,通气管件至少一端设有开口。由于将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以及通气管件均置于安装基体内的容纳腔中,且通气管件分别与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连通,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上下两端各自均贯通,通气管件至少一端设有开口,从而能保证污水和废水分流排出的同时使得通气管件不会额外占用容纳腔以外的空间,从而有效减少了管道的占用面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
本技术涉及房屋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居民生活排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两类,生活污水一般指排便器排放的水,生活废水一般指洗涤用水,例如沐浴用水、洗衣用水等。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通常对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因此,需将生活污水与生活废水采用分流制,即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分别由污水管道和废水管道排出居民楼最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不同处理设备内。目前,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尤其是一线城市,普通百姓为买房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装修时也想尽可能合理利用布局呈现更多的使用空间。其中,卫生间无效空间占整体空间比重较大,是由于需要对污水和废水进行分流处理,因此排水管道根据用途不一需分类安装,同时,每一排水管道还设有排气管或其他支管,从而使得各类管道安装布局复杂且占用的空间较大,管道之间的空间无法得到合理利用,进而减少了卫生间的使用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管道占用空间大,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该结构在保证废水污水分流的前提下,能节约现有管道占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包括安装基体,所述安装基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及通气管件,所述通气管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连通,所述第一管件以及所述第二管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贯通,所述通气管件至少一端设有开口。上述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在使用时,将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以及通气管件置于安装基体内的容纳腔中,由于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上下两端各自均贯通,从而能保证污水和废水分流排出,同时,通气管件分别与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连通,且通气管件至少一端设有开口,因而通气管件可将由第一管件以及第二管件内的气体从开口处排出,维持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内气压平衡,避免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内产生负压。将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以及通气管件设于安装基体内的容纳腔中,使得通气管件不会额外占用容纳腔以外的空间,且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共用通气管件,从而有效减少了管道的占用面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件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件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管件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通气管件的接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件的接口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通气管件的接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管件的接口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件的下端封闭,所述通气管件的上端设有所述开口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二次排水支管,所述二次排水支管的上端封闭,且所述二次排水支管的侧壁设有短管,所述短管与沉水箱连通,所述二次排水支管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管件或所述第二管件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排水支管斜向下插入所述第一管件或所述第二管件,使得二次排水支管的上端位置高于与所述二次排水支管的下端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截面均呈圆形,且截面面积相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基体截面形状呈椭圆形或跑道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件和/或所述第二管件的侧壁还设有支管,所述支管的进水口位置高于所述支管的出水口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件、所述第二管件以及所述通气管件与所述安装基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间隔设置,且所述通气管件置于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之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截面A-A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安装基体;110、容纳腔;112、第一管件;114、第二管件;116、通气管件;1162、开口;1164、第一连接管;1166、第二连接管;118、二次排水支管;1182、短管;120、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请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包括安装基体100,安装基体100内设有容纳腔110,所述容纳腔110内设有第一管件112、第二管件114及通气管件116,通气管件116分别与第一管件112与第二管件114连通,所述第一管件112以及所述第二管件114的上下两端分别贯通,通气管件116至少一端设有开口1162。上述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在使用时,将第一管件112、第二管件114以及通气管件116置于安装基体100内的容纳腔110中,由于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的上下两端各自均贯通,从而能保证污水和废水分流排出。同时,通气管件116分别与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连通,且通气管件116至少一端设有开口1162,因而通气管件116可将第一管件112以及第二管件114内的气体从开口1162处排出,维持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内气压平衡,避免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内产生负压。将第一管件112、第二管件114以及通气管件116设于安装基体100内的容纳腔110中,使得通气管件116不会额外占用容纳腔110以外的空间,且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共用通气管件116,从而有效减少了管道的占用面积,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请参阅图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为了使通气管件116分别与第一管件112以及第二管件114连通,通气管件116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管1164和第二连接管1166,第一连接管1164与所述第一管件112连通,第二连接管1166与所述第二管件114连通。如此,通过第一连接管1164以及第二连接管1166分别将第一管件112内以及第二管件114内的气体排放至通气管件116内,再由通气管件116上端的开口1162排出,维持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内气压平衡,避免第一管件112和第二管件114内产生负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1164与通气管件116的接口位置高于第一连接管1164与第一管件112的接口位置,第二连接管1166与通气管件116的接口位置高于第二连接管1166与第二管件114的接口位置。具体地,第一连接管1164以及第二连接管1166均为直管,由于第一连接管1164与通气管件116的接口位置高于第一连接管1164与第一管件112的接口位置,第二连接管1166与通气管件116的接口位置高于第二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基体,所述安装基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及通气管件,所述通气管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连通,所述第一管件以及所述第二管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贯通,所述通气管件至少一端设有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基体,所述安装基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及通气管件,所述通气管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件和所述第二管件连通,所述第一管件以及所述第二管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贯通,所述通气管件至少一端设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件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件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管件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通气管件的接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管件的接口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通气管件的接口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管件的接口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件的下端封闭,所述通气管件的上端设有所述开口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污水废水分流的排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还设有二次排水支管,所述二次排水支管的上端封闭,且所述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牟智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