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705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包括由门槛加强板和门槛加强盒连接构成的门槛加强总成,所述门槛加强总成连接于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布置在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上侧边角处并与所述门槛外板围合形成加强腔体,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A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后端与B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盒布置在门槛与座椅横梁的交接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发生小偏置碰和柱碰时,能够将碰撞能量优先传递给A柱和B柱,进而传递到整车梁系结构,有效防止门槛出现局部剧烈变形,提高整车的抗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白车身
,特别是涉及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中,门槛对汽车发生侧碰时乘员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门槛是乘员舱框架结构的一部分,在侧面碰撞过程中门槛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舱体的变形量,进而影响整车侧方侵入量和侵入速度。为保证整车具有较好的抗碰撞性能,提高安全性,需要门槛具有一定的强度,在侧面碰撞时能抵抗冲击;另一方面,当冲击力较大时,门槛能通过自身的结构对碰撞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并且能把其余碰撞能量转移到具有保护作用的地板部件上,使撞击力能够被分散、吸收,从而保证乘员舱的空间,减小乘员受到的伤害。为了提高汽车门槛的结构强度,增强门槛承受侧碰的能力,如中国专利【CN201620307980.4】公开了一种汽车的门槛结构,包括门槛加强板和前地板边梁,门槛加强板和前地板边梁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内至少设置有一个加强支架和一个加强支撑板,加强支架固定在门槛加强板的内侧并与门槛加强板之间形成有加强腔一,加强支撑板固定在前地板边梁的内侧并与前地板边梁之间形成有加强腔二,加强支架和加强支撑板一一对应且位置相对。该门槛结构虽然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和吸能效率,能够有效地减少汽车发生侧碰时门槛结构的变形量及地板的侵入量,但是还存在以下缺陷:该门槛结构并未和A柱及B柱形成有效连接,在柱碰时不能将碰撞能量有效地传递到A柱和B柱,对于应对严苛的25%偏置碰和柱碰法规要求,存在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在发生小偏置碰和柱碰时,能够将碰撞能量优先传递给A柱和B柱,进而传递到整车梁系结构,有效防止门槛出现局部剧烈变形,提高整车的抗碰撞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包括由门槛加强板和门槛加强盒连接构成的门槛加强总成,所述门槛加强总成连接于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布置在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上侧边角处并与所述门槛外板围合形成加强腔体,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A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后端与B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盒布置在门槛与座椅横梁的交接处。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门槛加强板设有上翻边和下翻边,所述上翻边与所述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的上腔壁焊接,所述下翻边与所述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的腹壁焊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门槛加强盒的前部上侧设有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形状适配的配合连接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配合连接部与所述门槛加强板之间留有缓冲间隙。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缓冲间隙为5mm。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门槛加强盒的前部下侧与所述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的下腔壁焊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门槛加强盒的背部朝所述门槛内板一侧凸起,所述门槛加强盒的凸起端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相隔开。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A柱设有A柱加强件,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A柱加强件的底部焊接;所述B柱设有B柱加强件,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B柱加强件的底部焊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门槛加强盒平行于水平面的截面呈“几”字形,所述门槛加强盒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横向布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加强筋上设有减重孔。实施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优化门槛加强总成的结构,利用门槛加强板与门槛外板形成加强腔体,该加强腔体设于门槛外板与门槛内板所围成的腔体内,组成并列的双腔体结构,提升门槛的抗折弯性能,从而能够提高整车弯曲刚度。(2)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A柱连接,后端与B柱连接,使A柱、B柱和门槛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在柱碰或者其他外力作用在门槛时,该结构能够将碰撞能量优先传递给A柱和B柱,进而传递到整车梁系结构,防止门槛出现局部剧烈变形;在小偏置(如:25%偏置)碰撞过程中,碰撞能量优先传递给A柱和B柱,又经A柱下部和B柱下部分别传递到门槛,从而将碰撞能量传递到门槛后端乃至整个下车体梁系结构,由此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偏置碰撞过程中门槛前段折弯问题,优化碰撞变形模式,减少A柱侵入量,提高整车的抗小偏置碰及柱碰性能。(3)将门槛加强盒布置在门槛与座椅横梁的交接处,当侧向力作用在门槛时,门槛加强板便作用在门槛加强盒,将外力传递到座椅横梁,进而传递到下车体梁系结构,由此能够减少门槛的侵入量,提高整车的抗侧碰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门槛加强板和门槛加强盒焊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门槛加强盒的轴侧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门槛加强板,11为上翻边,12为下翻边;2为门槛加强盒,21为配合连接部,22为加强筋,23为减重孔;3为门槛外板;4为加强腔体;5为A柱;6为B柱;7为门槛内板;8为缓冲间隙;9为座椅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包括由门槛加强板1和门槛加强盒2连接构成的门槛加强总成,所述门槛加强总成连接于门槛外板3的背侧凹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1布置在门槛外板3的背侧凹腔上侧边角处并与所述门槛外板3围合形成加强腔体4,所述门槛加强板1的前端与A柱5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1的后端与B柱6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盒2布置在门槛与座椅横梁9的交接处。具体实施时,所述门槛加强板1为长条状,所述门槛加强盒2焊接在门槛加强板1的中段位置上并构成一整体的门槛加强总成;该门槛加强总成与门槛外板3的背侧凹腔适配,门槛加强总成的上侧、下侧和前侧分别支撑在门槛外板3的背侧凹腔的上腔壁、下腔壁和腹壁上;其中,所述门槛加强板1设有上翻边11和下翻边12,上翻边11与门槛外板3的背侧凹腔的上腔壁焊接,下翻边12与门槛外板3的背侧凹腔的腹壁焊接;所述门槛加强盒2的前部上侧设有与所述门槛加强板1的形状适配的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门槛加强板和门槛加强盒连接构成的门槛加强总成,所述门槛加强总成连接于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布置在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上侧边角处并与所述门槛外板围合形成加强腔体,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A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后端与B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盒布置在门槛与座椅横梁的交接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门槛加强板和门槛加强盒连接构成的门槛加强总成,所述门槛加强总成连接于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内,所述门槛加强板布置在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上侧边角处并与所述门槛外板围合形成加强腔体,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前端与A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后端与B柱的底部连接,所述门槛加强盒布置在门槛与座椅横梁的交接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加强板设有上翻边和下翻边,所述上翻边与所述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的上腔壁焊接,所述下翻边与所述门槛外板的背侧凹腔的腹壁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加强盒的前部上侧设有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形状适配的配合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门槛支撑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连接部与所述门槛加强板之间留有缓冲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门槛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南胡敏闫亮罗培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