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光结构、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743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1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灯,公开了一种聚光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聚光结构能够减小车灯模组的上下开口尺寸和左右方向尺寸,实现小开口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光结构、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灯,具体地,涉及一种聚光结构。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远光模组、车灯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剧增,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频繁,夜间更是事故发生的高峰期,很多驾驶者对车灯远光功能的使用很不规范而成为“马路杀手”。自适应远光系统(ADB)可以根据前方车辆的位置和距离调整相应该区域的照明情况从而能够避免远光功能对前方车辆的眩目。随着汽车车灯的的出光窗口越来越偏扁平化,这就要求远光模组所使用的透镜的上下开口很小。目前能实现ADB功能的聚光结构主要有传统的反射镜、小凸透镜或者聚光器。如图1所示,反射镜1’的椭球反射面11’体积大,如果要实现多个ADB像素,势必会导致远光模组体积大;小凸透镜体积相对较小,但是每个小凸透镜一般仅对应一颗光源,若实现很多像素,需要很多小凸透镜,远光模组尺寸同样很大;如图2所示,聚光器2’相对反射镜1’的椭球反射面11’来说体积减小很多,但是与聚光器2’的多个准直单元21’的入光端一一对应的多个光源间的间隔仍然较大,此外该结构的前表面是凹面,对光产生发散效果,为保证其光效,其对应的设置在前方的透镜尺寸也很大,使得远光模组尺寸也很大。综上,目前能够实现ADB功能的远光模组大多具有开口尺寸大的特点,很难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开发一种应用于小开口远光ADB的聚光结构已经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光结构,该聚光结构能够减小车灯模组的开口尺寸,实现小开口设计。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远光模组,该远光模组的开口尺寸很小,能够实现小开口设计。本技术第三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该车灯能够实现小开口设计。本技术第四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灯能够实现小开口设计,能够满足车辆的多样化造型设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聚光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通光部和出光部,所述入光部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所述通光部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所述条形凹腔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优选地,所述入光部具有上下设置的相对的第一反射面和左右设置的相对的第二反射面,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分别连接在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的左右两侧;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的纵截线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延伸的曲线,其横截线均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扩张延伸的曲面。优选地,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为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为左右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出光部具有初级出光面,所述初级出光面的横截线为向前凸出的曲线,其纵截线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优选地,所述入光部、通光部和出光部为一体成型。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远光模组,包括光源、透镜以及上述所述的聚光结构,所述聚光结构和透镜依次设在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出射方向上,所述聚光结构的入光部的条形凹腔内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光源。优选地,所述透镜具有次级出光面,所述次级出光面为顺滑曲面,其纵截线为向前凸出的曲线,横截线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或曲线。优选地,所述聚光结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优选地,所述聚光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聚光结构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优选地,所述光源为LED光源,所述光源能够独立控制亮灭。本技术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远光模组。本技术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车灯。本技术聚光结构通过设置入光部和通光部,能够对光线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很好的汇聚,使得与本技术聚光结构配合的透镜的出光面的上下高度可以做到很小,并且入光部和通光部的上下高度也可以做到很小,从而使得整个车灯模组的上下高度能够做到很小,实现车灯模组的上下小开口设计;本技术通过在入光部的入光端设置条形凹腔和条形凸起,使得更多的光线通过入光部进入通光部,能够提高光效,条形凹腔内可以对应设置多个光源,能够减小各光源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减小整个车灯模组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反射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传统的聚光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聚光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A-A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远光模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设置一个光源的远光模组在配光屏幕上形成的光形图;图8是本技术设置三个光源的远光模组在配光屏幕上形成的光形图;图9是本技术远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远光模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配光屏幕上形成的光形图。附图标记说明1’反射镜11’椭球反射面2’聚光器21’准直单元1入光部11条形凹腔12条形凸起13第一反射面14第二反射面2通光部3出光部31初级出光面4透镜41次级出光面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其中,“上”、“下”、“前”、“后”、“左”、“右”均是基于附图3中所示的方位。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聚光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本技术聚光结构的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该条形凸起12的纵截线为向后凸出的曲线,使得更多的光线通过入光部1进入通光部2,能够提高光效,条形凹腔11内可以对应设置多个光源,能够减小各光源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减小整个车灯模组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光部1具有上下设置的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和左右设置的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分别连接在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的左右两侧;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的纵截线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入光部(1)、通光部(2)和出光部(3),所述入光部(1)设置为能够使得射入的光线汇聚并出射至所述通光部(2),所述通光部(2)设置为能够引导射入的光线从所述出光部(3)射出,其中,所述入光部(1)的入光端设有开口向后、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条形凹腔(11),所述条形凹腔(11)内设有向后凸出的条形凸起(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部(1)具有上下设置的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和左右设置的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分别连接在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的左右两侧;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的纵截线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延伸的曲线,其横截线均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均为由后向前逐渐向外扩张延伸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对的第一反射面(13)为上下对称设置,所述相对的第二反射面(14)为左右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部(3)具有初级出光面(31),所述初级出光面(31)的横截线为向前凸出的曲线,其纵截线为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应陈向前陈兆禹肖昌昊李萌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