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气接管及一种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468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所述内圆角部的弧面与所述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内圆角部的弧面与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从而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将内圆角部设置在了进气接管上,而非设置在进气管上,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内圆角部不会受到进气接管的壁厚的约束,因此能够将内圆角部作的足够大,从而减小涡流,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气接管及一种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进气接管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进气接管用于向进气管输送气体。进气管上设置有进口,进气接管的出口部连接在进口处。为了减少涡流,确保气流流动顺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进气管的进口处设置了圆角。但是,受到进气管壁厚的影响,进口处的圆角的尺寸只能做的特别小,如此,便不利于气流的流动。因此,如何突破进气管的壁厚的局限,将圆角的尺寸设置的足够大,从而减少涡流,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突破进气管的壁厚的局限,将圆角的尺寸设置的足够大,从而减少涡流,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所述内圆角部的弧面与所述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优选地,所述内圆角部的圆角直径为R,所述进气接管的内径为a,R≥a/2。优选地,所述进气接管通过螺栓与所述进气管连接。优选地,所述进气管的外壁,且位于所述进气管的进口处设置有螺栓搭子,所述进气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径向凸出的搭板,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搭板并旋入所述螺栓搭子中。优选地,所述进气接管的出口与所述进气管的进口配合形成通口,所述进气管中最边侧的气道的中心与所述通口在该侧的边界的连线,与所述进气管的轴线的夹角为α,α≥30°,所述连线为通口-气道连线。>优选地,所述进气接管通过弯角过渡部与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弯角过渡部包括外侧部和内侧部,所述外侧部的延长线与位于该侧的所述通口-气道连线的夹角为β,β≤15°。优选地,所述内侧部与位于该侧的所述通口-气道连线相切。优选地,所述内侧部与所述进气接管相切。优选地,所述弯角过渡部内设置有导流结构。一种发动机,包括进气接管,所述进气接管为上述任意一种进气接管。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在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内圆角部的弧面与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从而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在本技术中,由于将内圆角部设置在了进气接管上,而非设置在进气管上,因此,本技术中的内圆角部不会受到进气接管的壁厚的约束,因此能够将内圆角部作的足够大,从而减小涡流,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接管与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接管与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进气接管与进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通口、2为螺栓搭子、3为内圆角部、4为导流结构、5为内侧部、6为外侧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接管,本技术在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突破了进气管的壁厚的局限,能够设置的足够大,从而能够确保气流的顺畅性。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接管,该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3,该内圆角部3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内圆角部3的弧面与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如此,能够确保气流顺畅地进入到进气管中。请参考附图1-附图3。在本技术中,由于将内圆角部3设置在了进气接管上,而非设置在进气管上,因此,本技术中的内圆角部3不会受到进气接管的壁厚的约束,因此能够将内圆角部3作的足够大,从而减小涡流,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内圆角部3的圆角直径为R,进气接管的内径为a,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限定R≥a/2。即内圆角部3的圆角直径大于等于进气接管的内径的一半。进气接管具体是通过螺栓与进气管来连接的。进气管的外壁上,且靠近进气管的进口处设置有螺栓搭子2。进气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搭板。搭板沿着进气接管的径向凸出。螺栓贯穿搭板并旋入螺栓搭子2中。在本技术中,将螺栓搭子2设置在了进气管的外壁,如此便扩大了进气管的进口处的体积,那么就利于气流的流通,进一步减弱了涡流。进气接管的出口与进气管的进口相配合形成了通口1,气流通过该通口1从进气接管进入到进气管中。进气管中沿着进气管的轴线方向排布有多个气道。进气管中最边侧的气道的中心与通口1在该侧的边界的连线为通口1-气道连线。进气管内有两条通口1-气道连线。该通口1-气道连线与进气管的轴线的夹角为α,请参考附图2。本实施例限定α≥30°。如此设置,是为了扩大通口1的尺寸z。大通口1的结构能够确保气流在通口1处形成扇形结构。气流沿着扇形结构中不同的径向流入到不同的气道中。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气流在通口1处发生直角弯或者T型弯,本技术中的气流仅沿着扇形结构的径向流动即可,因此,本技术中通口1的设置降低了对气流能量的损耗,同时利于气流的分配。进气接管的轴线与进气管的轴线相平衡。进气接管通过弯角过渡部与进气管连接,如此,确保气流流动的顺畅性。弯角过渡部包括外侧部6和内侧部5,请参考附图2和附图3。外侧部6的直径较大,内侧部5的直径较小。外侧部6的延长线与位于该侧的通口1-气道连线的夹角为β,请参考附图3。β越大,说明外侧部6越缓,那么对应的该侧的内圆角部3就会越大,那么就会占去通口1较多的空间,如此不利于气流的流动。β越小,说明外侧部6越陡,那么对应的该侧的内圆角部3就会越小,那么就会占去通口1较少的空间,如此利于气流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限定β≤15°。为了使位于内侧部5的气流顺利地流入到该侧的最边侧的气道中,在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中,内侧部5与该侧的通口1-气道连线相切。内侧部5将该侧的气流直接导入到该侧的最边侧的气道中。进一步地,内侧部5与进气接管相切,如此利于气流顺利地从进气接管流入到弯角过渡部中。另外,为了增加流过加热格栅的气流量,提升发动机的冷启动能力,可以在弯角过渡部内设置导流结构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包括进气接管,该进气接管为上述任意一种进气接管。上述进气接管具有上述优点,具有上述进气接管的发动机同样具有上述优点,故本文不再赘述。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所述内圆角部的弧面与所述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接管的出口处设置了内圆角部,该内圆角部配合在进气管的进口处,所述内圆角部的弧面与所述进气管的内壁面圆滑过渡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圆角部的圆角直径为R,所述进气接管的内径为a,R≥a/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接管通过螺栓与所述进气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外壁,且位于所述进气管的进口处设置有螺栓搭子,所述进气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沿径向凸出的搭板,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搭板并旋入所述螺栓搭子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接管的出口与所述进气管的进口配合形成通口,所述进气管中最边侧的气道的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利雨孔凡强吕顺曾凡付云贵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