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35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停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地上立柱前后柱间距较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该设备的框架组件包括固定在基坑内的两根前立柱和两根后立柱、固定在前立柱上的两个前梁托、固定在两根后立柱上的两个后梁托、固定在两个前梁托上端面的地面层前导轨梁、固定在两个后梁托上端面的地面层后导轨梁、固定在前、后梁托之间的两个侧梁、设置在两个后梁托下部内侧的两个加长侧连接板、固定在两个加长侧连接板间的后横梁;所述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设置在地面层前导轨梁和地面层后导轨梁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停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多,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因而各种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应运而生。在停车设备研发过程中,如何用结构较为简单且成本低廉的设备,最大限度地增加单位地面面积内能够停放车辆的数量,成为了行业内人士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当前一般的解决思路为向上要空间,或者向下要空间,即增加地面高度和加大地下深度,但往往由于地上高度限制要求和地下深度达到一定量时,再向下施工会成倍增加土建成本,单一的解决思路有时不能满足一定数量车辆的停车要求,因而提出一种地上地下组合式的停车设备,适用于原土建基坑尺寸较大的情况下,同时向地上和地下要空间,以尽可能多地增加停车位数。现有的组合式停车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如图1所示,地上、地下(框架)立柱都设在基坑里,地下立柱为内侧立柱02,地上立柱为外侧立柱01,但其缺点是,地下部分设有前、后排两层立柱,成本较高;另一种是如图2所示,地下(框架)立柱03设在基坑里,地上(框架)立柱04设在地面上,但其缺点是,地上(框架)立柱04前后柱间距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采用地上地下立柱均设在基坑里,导致成本较高,或者地下立柱设在基坑里、地上立柱设在地面上,地上立柱前后柱间距较大,导致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包括框架组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上的地下一层升降设备、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地上多层升降横移设备,以及与所述升降设备和升降横移设备配合使用的多个载车板;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固定在基坑内的两根前立柱和两根后立柱、分别水平固定在两根前立柱上且朝向后方的两个前梁托、分别水平固定在两根后立柱上且朝向前方的两个后梁托、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前梁托上端面的地面层前导轨梁、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后梁托上端面的地面层后导轨梁、两端分别固定在前梁托和后梁托之间的两个侧梁、分别设置在两个后梁托下部内侧且与后梁托和后立柱同时连接的两个加长侧连接板、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加长侧连接板之间的后横梁;所述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设置在地面层前导轨梁和地面层后导轨梁上。进一步地,为了满足通常长度为5米左右车辆的停放要求,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的间距为5950±50mm。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连接可靠性,所述侧梁的后端面与后梁托的前端面固连,侧梁前端的侧表面通过连接侧板与前梁托的支撑板部分外侧面固连。进一步地,所述多层有两层。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在基坑内设置两根前立柱和两根后立柱,通过在每根立柱上设置梁托,实现了前导轨梁、后导轨梁的架设、两个侧梁的设置,通过设置加长侧连接板,将地下部分的后横梁连接到了框架组件上,侧梁的后端面与后梁托的前端面固连,侧梁的前端通过连接侧板与前梁托支撑板部分的外侧面固连,结构简单,产品成本低,实用性强,易于在地下一层、地上多层停车,使得出入口在地面的车库,可以同时在地上和地下空间内存放车辆,大大增加空间利用率,经济效益高。2、本技术提供的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相较于现有的地下立柱设在基坑里,地上立柱设在地面上,可以大幅缩短地上立柱前后柱间距,极大程度地降低成本。3、本技术提供的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相较于现有的地上、地下立柱均设在基坑里,省去了原地下部分的立柱,大幅降低设备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地上、地下立柱均设在基坑里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地下立柱设在基坑里,地上立柱设在地面上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仅示出了地下一层、地面层、地上一层部分;图4为本技术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实施例中后立柱处各个部分的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实施例中前立柱处各个部分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中(图1和图2中):01-外侧立柱、02-内侧立柱、03-地下立柱、04-地上立柱;本技术实施例中(图3至图5中):1-前立柱、2-后立柱、3-前梁托、4-后梁托、5-前导轨梁、6-后导轨梁、7-侧梁、8-加长侧连接板、9-后横梁、10-连接侧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框架组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上的地下一层升降设备、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地上多层升降横移设备(层数根据具体需要设定,优选两层,顶层仅含升降设备,不含横移设备,除去顶层以外地上每层均设升降横移设备,属于现有常规技术),以及与所述升降设备和升降横移设备配合使用的多个载车板;所述框架组件包括固定在基坑内的两根前立柱1和两根后立柱2、分别水平固定(焊接)在两根前立柱1上且朝向后方的两个前梁托(也叫前加长牛腿)3、分别水平固定(焊接)在两根后立柱2上且朝向前方的两个后梁托(也叫后加长牛腿)4、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前梁托3上端面的地面层前导轨梁5(实现前导轨梁架设)、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后梁托4上端面的地面层后导轨梁6(实现后导轨梁架设)、两端分别固定在前梁托3和后梁托4之间的两个侧梁7、分别设置在两个后梁托4下部内侧且与后梁托4和后立柱2同时连接的两个加长侧连接板8、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加长侧连接板8之间的后横梁9(即通过焊接加长侧连接板8,实现地下部分后横梁9在前后位置不动的情况下,连接到框架组件上);所述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设置在地面层前导轨梁5和地面层后导轨梁6上。前立柱1和后立柱2的间距为5950±50mm,以停放长度为5米左右的车辆,优选5950mm。上述结构中,前梁托3和后梁托4均是一种梁托,也叫加长牛腿,其上表面作为承托面,用于承托导轨梁,其上表面以下的部分、包括与立柱连接部分作为支撑板,起支撑作用。侧梁7与后立柱2的连接方式采用梁托(牛腿)端面焊板连接,即侧梁7的后端面与后梁托4的前端面固连,而侧梁7的前端通过连接侧板10与前梁托3的外侧面固连,具体为侧连接板焊接于侧梁7槽钢开口侧表面,与前梁托3的支撑板部分通过螺栓连接,使侧梁7和前立柱1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整体。采用以上结构后,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包括框架组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上的地下一层升降设备、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地上多层升降横移设备,以及与所述升降设备和升降横移设备配合使用的多个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固定在基坑内的两根前立柱(1)和两根后立柱(2)、分别水平固定在两根前立柱(1)上且朝向后方的两个前梁托(3)、分别水平固定在两根后立柱(2)上且朝向前方的两个后梁托(4)、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前梁托(3)上端面的地面层前导轨梁(5)、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后梁托(4)上端面的地面层后导轨梁(6)、两端分别固定在前梁托(3)和后梁托(4)之间的两个侧梁(7)、分别设置在两个后梁托(4)下部内侧且与后梁托(4)和后立柱(2)同时连接的两个加长侧连接板(8)、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加长侧连接板(8)之间的后横梁(9);所述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设置在地面层前导轨梁(5)和地面层后导轨梁(6)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单一框架的地上地下组合式立体停车设备,包括框架组件,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所述框架组件上的地下一层升降设备、地面层升降横移设备、地上多层升降横移设备,以及与所述升降设备和升降横移设备配合使用的多个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组件包括固定在基坑内的两根前立柱(1)和两根后立柱(2)、分别水平固定在两根前立柱(1)上且朝向后方的两个前梁托(3)、分别水平固定在两根后立柱(2)上且朝向前方的两个后梁托(4)、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前梁托(3)上端面的地面层前导轨梁(5)、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后梁托(4)上端面的地面层后导轨梁(6)、两端分别固定在前梁托(3)和后梁托(4)之间的两个侧梁(7)、分别设置在两个后梁托(4)下部内侧且与后梁托(4)和后立柱(2)同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保冬王亮亮李娟冯生健杨旭许浪涛许明金任维安刘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隆翔停车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