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涉及建筑基坑领域,包括第一支撑钢管,所述第一支撑钢管的两端皆设置有安装座,且第一支撑钢管的外侧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的一侧安装有气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钢管、安装座、连接块、第一转轴、气缸、第二转轴、安装板、连接孔,实现了不仅通过安装座使得第一支撑钢管与钢筋墙连接,还还通过多组安装板使得第一支撑钢管与钢筋墙连接,且气缸可以调整与钢筋墙的距离,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以调整安装板与钢筋墙的连接角度,所以即使需要倾斜安装,安装板也会对第一支撑钢管起到加固作用,加强第一支撑钢管与钢筋墙的连接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基坑领域,具体为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基坑内的土体挖除后,基坑内的围护结构不往基坑内倾斜,需要在围护结构上安装钢支撑结构,用于增强围护结构的稳定性,现有的钢支撑结构利用安装座安装在钢筋墙上,单靠安装座连接不稳,且现有的钢支撑结构通常采用钢管进行支撑,但是钢管的重量较大,没有加固支撑的杆件,钢管存在从支撑不足发生断裂掉落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钢支撑结构利用安装座安装在钢筋墙上,单靠安装座连接不稳,且现有的钢支撑结构通常采用钢管进行支撑,但是钢管的重量较大,没有加固支撑的杆件,钢管存在从支撑不足发生断裂掉落的可能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钢管,所述第一支撑钢管的两端皆设置有安装座,且第一支撑钢管的外侧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的一侧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一侧连接有安装板,所述第一支撑钢管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底座,且固定底座的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设置有加固杆件。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钢管与安装座焊接连接,且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螺栓,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螺纹孔,且连接螺栓贯穿螺纹孔并延伸至其外侧。优选地,所述连接块的数量为八组,八组所述连接块关于第一支撑钢管的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且八组所述连接块皆与第一支撑钢管焊接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块与气缸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且气缸与安装板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板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孔,且连接孔的数量为多组,多组所述连接孔等距分布在安装板的内部。优选地,所述通孔和加固杆件的数量皆为多组,多组所述加固杆件皆贯穿通孔并延伸至其外侧,且多组所述加固杆件皆与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固杆件的皆设置有安装座。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钢管的一侧位于加固杆件的顶端设置有第二支撑钢管,且第二支撑钢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钢管,所述第二支撑钢管、第三支撑钢管与第一支撑钢管的结构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钢管、安装座、连接块、第一转轴、气缸、第二转轴、安装板、连接孔,实现了不仅通过安装座使得第一支撑钢管与钢筋墙连接,还还通过多组安装板使得第一支撑钢管与钢筋墙连接,且气缸可以调整与钢筋墙的距离,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以调整安装板与钢筋墙的连接角度,所以即使需要倾斜安装,安装板也会对第一支撑钢管起到加固作用,加强第一支撑钢管与钢筋墙的连接关系;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固定底座、通孔、加固杆件、第二支撑钢管、第三支撑钢管,实现了在三组钢管的底端加设加固杆件,利用加固杆件分担第一支撑钢管、第二支撑钢管和第三支撑钢管的重量,避免第一支撑钢管、第二支撑钢管和第三支撑钢管自身重量过大发生断裂和掉落等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钢管;2、安装座;3、连接块;4、第一转轴;5、气缸;6、第二转轴;7、安装板;8、连接孔;9、固定底座;10、通孔;11、加固杆件;12、第二支撑钢管;13、第三支撑钢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本技术中提到的气缸(型号为SC)可在市场或者私人订购所得。请参阅图1-3,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钢管1,第一支撑钢管1的两端皆设置有安装座2,且第一支撑钢管1的外侧连接有连接块3,连接块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转轴4,且第一转轴4的一侧安装有气缸5,气缸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6,且第二转轴6的一侧连接有安装板7,第一支撑钢管1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底座9,且固定底座9的内部设置有通孔10,通孔10的内部设置有加固杆件1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支撑钢管1、安装座2、连接块3、第一转轴4、气缸5、第二转轴6、安装板7、连接孔8,实现了不仅通过安装座2使得第一支撑钢管1与钢筋墙连接,还还通过多组安装板7使得第一支撑钢管1与钢筋墙连接,且气缸5可以调整与钢筋墙的距离,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6可以调整安装板7与钢筋墙的连接角度,所以即使需要倾斜安装,安装板7也会对第一支撑钢管1起到加固作用,加强第一支撑钢管1与钢筋墙的连接关系。请着重参阅图1,第一支撑钢管1与安装座2焊接连接,且安装座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螺栓,安装座2的内部设置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螺纹孔,且连接螺栓贯穿螺纹孔并延伸至其外侧,螺纹孔和连接螺栓的数量皆为四组。请着重参阅图1,连接块3的数量为八组,八组连接块3关于第一支撑钢管1的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且八组连接块3皆与第一支撑钢管1焊接连接,八组连接块3和安装板7可以从两端加固支撑钢管的安装,使得安装效果更好,安装更加牢固。请着重参阅图1和图3,连接块3与气缸5通过第一转轴4转动连接,且气缸5与安装板7通过第二转轴6转动连接,安装板7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孔8,且连接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钢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钢管(1)的两端皆设置有安装座(2),且第一支撑钢管(1)的外侧连接有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转轴(4),且第一转轴(4)的一侧安装有气缸(5),所述气缸(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6),且第二转轴(6)的一侧连接有安装板(7),所述第一支撑钢管(1)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底座(9),且固定底座(9)的内部设置有通孔(10),所述通孔(10)的内部设置有加固杆件(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钢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钢管(1)的两端皆设置有安装座(2),且第一支撑钢管(1)的外侧连接有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的一侧连接有第一转轴(4),且第一转轴(4)的一侧安装有气缸(5),所述气缸(5)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转轴(6),且第二转轴(6)的一侧连接有安装板(7),所述第一支撑钢管(1)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底座(9),且固定底座(9)的内部设置有通孔(10),所述通孔(10)的内部设置有加固杆件(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钢管(1)与安装座(2)焊接连接,且安装座(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螺栓,所述安装座(2)的内部设置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螺纹孔,且连接螺栓贯穿螺纹孔并延伸至其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内的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3)的数量为八组,八组所述连接块(3)关于第一支撑钢管(1)的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且八组所述连接块(3)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荣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扬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