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00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43
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轮胎(10)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多个胎体帘布(50a)包含第1胎体帘布(51),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胎圈芯折回的部分的顶端部即第1端部(51a)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WL)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胎面部(11)与胎侧部(12)的交界部(14),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胎圈芯折回的部分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12a)之间的轮胎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5)在第1端部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成为最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1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213940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已知有设有胎体层的轮胎,该胎体层具有层叠的多个胎体帘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层叠两个胎体帘布而成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2049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那样的轮胎中,为了抑制胎侧部断裂的侧切(sidecut)的发生,考虑将绕胎圈芯折回的胎体帘布的端部的轮胎径向位置配置于更外侧,从而提高胎侧部的强度。然而,在胎体帘布的端部处,在对轮胎施加外力时应力容易集中,轮胎容易应变。因此,在仅是将胎体帘布的端部配置于轮胎径向的外侧的情况下,有时在车辆行驶时轮胎的应变会较大。由此,存在轮胎的耐久性下降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发生侧切并且抑制耐久性下降的构造的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跨胎面部、一对胎侧部、一对胎圈部地设有胎体层,所述胎体层具有层叠的多个胎体帘布,所述多个胎体帘布包含第1胎体帘布,该第1胎体帘布从所述胎面部经由所述一对胎侧部延伸到所述一对胎圈部并且绕埋设于所述胎圈部的胎圈芯折回到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所述胎圈芯折回的部分的顶端部即第1端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胎面部与所述胎侧部的交界部,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所述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所述胎圈芯折回的部分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的轮胎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所述第1端部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成为最大。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能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发生侧切并且抑制耐久性下降的构造的轮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局部的剖视图,是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局部的剖视图,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轮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在各图中,左右方向是轮胎宽度方向。在各图中,上下方向是轮胎径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某个对象而言,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轮胎赤道部CL的一侧称为“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远离轮胎赤道部CL的一侧称为“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轮胎赤道部CL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此外,在各图中示出的轮胎10的部分中,各图的上侧是轮胎径向的外侧,各图的下侧是轮胎径向的内侧。此外,将轮胎10的绕未图示的中心轴线的周向称为轮胎周向。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例如是面向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的轮胎。如图1所示,轮胎10包括胎面部11、一对胎侧部12以及一对胎圈部13。胎面部11配置于比一对胎圈部13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位于轮胎10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部。胎面部11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环状。胎面部11具有作为轮胎10的着地面的胎面接地面部11a。胎面接地面部11a是胎面部1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面的一部分。胎面接地面部11a例如是指将轮胎10安装于“JATMAYearBook”所规定的标准轮辋并且向轮胎10填充与“JATMAYearBook”中的应用尺寸·轮胎层级的最大负载能力(内压-负载能力对应表的粗字载荷)相对应的空气压力(最大空气压力)的100%的内压(以下称为规定内压)并且负载与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最大负载的状态下的胎面部11的着地面。另外,在生产或者使用轮胎10的地区是除日本之外的地区的情况下,胎面接地面部11a例如是依据在该地区应用的工业标准(例如美利坚合众国的“TRAYearBook”、欧洲的“ETRTOStandardManual”等)而得到的状态下的胎面部11的着地面。一对胎侧部12从胎面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一对胎侧部12分别连结胎面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和一对胎圈部13。一对胎圈部13分别连接于一对胎侧部12的轮胎径向的内端部。在一对胎圈部13分别埋设有胎圈芯60。在轮胎10设有成为骨架的胎体层50。通过在胎体层50组装轮胎主体20、带束层30、带束加强层40而构成轮胎10。胎体层50设为跨胎面部11、胎侧部12、胎圈部13。胎体层50是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环状。在之后的段落对胎体层50进行详细的说明。轮胎主体20具有胎面橡胶21和一对胎侧橡胶22。胎面橡胶21是构成胎面部11的一部分的部分,是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环状。胎面橡胶21设于胎体层50的轮胎径向的外侧。胎侧橡胶22是构成胎侧部12的一部分和胎圈部13的一部分的部分,是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环状。一对胎侧橡胶22分别设于胎体层50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一对胎侧橡胶22的轮胎径向的外端部分别与胎面橡胶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接而相互连结。带束层30埋设于胎面部11。带束层30层叠于胎体层50的轮胎径向的外侧。带束层30位于胎面部11的着地面即胎面接地面部11a与胎体层50的轮胎径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30具有层叠的两张带束帘布31、32。带束帘布31延伸到比带束帘布32靠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位置。如图2所示,带束帘布3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是带束层30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带束端部31a。带束端部31a位于比胎面橡胶21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带束帘布32层叠于带束帘布3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如图1所示,带束加强层40层叠于带束层30的轮胎径向的外侧。带束加强层40位于胎面接地面部11a与带束层30的轮胎径向之间。通过使例如将芳香族聚酰胺和尼龙捻合而成的复合帘线卷绕于带束层30的外周部从而形成带束加强层40。胎体层50具有层叠的多个胎体帘布50a。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胎体帘布50a包含第1胎体帘布51和第2胎体帘布52这两个胎体帘布。第1胎体帘布51和第2胎体帘布52是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环状。第1胎体帘布51和第2胎体帘布52从胎面部11经由一对胎侧部12而延伸到一对胎圈部13,并绕胎圈芯60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回。在胎体层50中的位于胎面部11的部分中,第1胎体帘布51位于比第2胎体帘布52靠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在胎体层50中的从胎面部11经由胎侧部12而延伸至胎圈部13的部分中,第1胎体帘布51位于比第2胎体帘布52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在胎体层50中的绕胎圈芯60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回的部分中,第1胎体帘布51位于比第2胎体帘布52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其中,/n在该轮胎跨胎面部、一对胎侧部、一对胎圈部地设有胎体层,/n所述胎体层具有层叠的多个胎体帘布,/n所述多个胎体帘布包含第1胎体帘布,该第1胎体帘布从所述胎面部经由所述一对胎侧部延伸到所述一对胎圈部并且绕埋设于所述胎圈部的胎圈芯折回到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n所述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所述胎圈芯折回的部分的顶端部即第1端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胎面部与所述胎侧部的交界部,/n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所述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所述胎圈芯折回的部分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的轮胎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所述第1端部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成为最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14 JP 2018-2139401.一种轮胎,其中,
在该轮胎跨胎面部、一对胎侧部、一对胎圈部地设有胎体层,
所述胎体层具有层叠的多个胎体帘布,
所述多个胎体帘布包含第1胎体帘布,该第1胎体帘布从所述胎面部经由所述一对胎侧部延伸到所述一对胎圈部并且绕埋设于所述胎圈部的胎圈芯折回到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
所述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所述胎圈芯折回的部分的顶端部即第1端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胎面部与所述胎侧部的交界部,
在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最大的位置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的部分中,所述第1胎体帘布中的绕所述胎圈芯折回的部分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的轮胎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所述第1端部和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面之间成为最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1端部位于比所述胎侧部中的、在对所述胎面部的胎面接地面部施加了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的力时应变成为最大的部分靠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面部埋设有位于所述胎面部的胎面接地面部和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之间的带束层,
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带束层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即带束端部相互分离开地配置,
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带束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1端部所处的部分的轮胎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所述交界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凸部,
所述第1端部配置于与所述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纯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