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98532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其上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其上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子排数相等;其中,公端上的位于中间排公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设置有公端窗口,且公端窗口由公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其中,母端上的位于中间排母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母端窗口,且母端窗口由母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母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可在占比空间小的条件下,实现大数量插件端子连接的实际需求;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形成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
,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B-B连接器(即板对板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电子产品中。其主要功能是部件连接、PCB(即印刷电路板)与PCB连接、硬板与软板的转接等,扩充主PCB的功能和增加布局面积,同时实现复杂的空间环境,譬如高低不同、方位不同等。随着电子产品功能和性能的不断增加与提升,在产品外形尺寸变小以及内部布局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器件的密集度也越来越高,需要B-B连接器连接的PIN脚数也越来越多。B-B连接器外形尺寸做小和PIN脚数增多成为最大的矛盾,迫切需要一种面积利用率高的解决方案。现有B-B连接器通常会采用如图1、图2所示的上下两排的结构,其中,图1为母端,图2为公端。如要增加连接PIN脚数,只能通过增加连接器左右的长度尺寸。这导致出现PCB上布局的横向空间占用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PCB的利用率。另外,连接器长度不能无限增加,因为一旦PIN脚数增加太多,本身结构工艺上局限,导致细长的连接器平面度控制困难,直接影响B-B连接器PIN脚焊接质量,会引起PIN脚接触不良。另外,现有技术中为解决多PIN脚需求,还采用将如图3所示的多个B-B连接器进行连接的方案。但B-B连接器之间本身的焊接、装配要求,会导致空间占用多。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加大了布局和走线的难度,使PCB的空间利用率降低,有悖于产品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板对板连接器,适用于需要连接器的电子产品中,可在占比空间小的条件下,实现大数量插件端子连接的实际需求;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形成方法。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形成的方法,其包括:形成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形成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子排数相等;其中,公端上的位于中间排公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公端窗口,且公端窗口由公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其中,母端上的位于中间排母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母端窗口,且母端窗口由母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母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其中,所述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包括:形成于公端相背两侧面的第一排公插件端子和第二排公插件端子;形成于公端上且位于第一排公插件端子和第二排公插件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排公插件端子;其中,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为至少一排公插件端子。其中,所述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包括:形成于母端相背两侧面的第一排母插件端子和第二排母插件端子;形成于母端上且位于第一排母插件端子和第二排母插件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排母插件端子;其中,所述中间排母插件端子为至少一排母插件端子。其中,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位于公端窗口两侧的两端分别注塑到公端的本体中。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其上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其上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子排数相等;其中,公端上的位于中间排公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设置有公端窗口,且公端窗口由公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其中,母端上的位于中间排母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母端窗口,且母端窗口由母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母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其中,所述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包括:设置于公端相背两侧面的第一排公插件端子和第二排公插件端子;设置于公端上且位于第一排公插件端子和第二排公插件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排公插件端子;其中,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为至少一排公插件端子。其中,所述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包括:设置于母端相背两侧面的第一排母插件端子和第二排母插件端子;设置于母端上且位于第一排母插件端子和第二排母插件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排母插件端子;其中,所述中间排母插件端子为至少一排母插件端子。其中,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位于公端窗口两侧的两端分别与公端的本体注塑为一体。其中,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具有位于公端窗口处的接触臂,且接触臂的位于公端窗口两侧的两端分别与公端的本体注塑为一体。其中,所述中间排母插件端子具有外露于母端窗口的接触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及其形成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其插件端子至少为三排,因此通过适当的扩展板对板连接器的宽度,使得插件端子数成培增加,加强了公端、母端之间的咬合力,提高公、母端间的接触可靠性。由于插件端子是在同一个板对板连接器上实现,排与排间的距离可做到最小,与现有技术的使用两个相同规格的两排板对板连接器去增加插件端子数相比,空间利用率得到大大提高。2、本专利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在中间排的插件端子处增加了通透的窗口,保证中间排插件端子的焊接强度的同时也能进行焊接可靠性的检测与维修。3、本专利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在中间排的插件端子处通过模具中用于夹持中间排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通透的窗口,在方便中间排插件端子焊接检查的同时,还提高了生产加工工艺,方便中间排插件端子的模具加工。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具有两排母插件端子的板对板连接器母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具有两排公插件端子的板对板连接器公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增加插件端子数时采用的板对板连接器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的公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的母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公端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公端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母端的一个视角的透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母端的另一个视角的透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公端、母端装配后的透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公端、母端待装配时的透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公端、母端待装配时的截面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板对板连接器公端、母端待装配时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所说明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包括:其上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其上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子排数相等;其中,公端上的位于中间排公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设置有公端窗口,且公端窗口由公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其中,母端上的位于中间排母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母端窗口,且母端窗口由母端注塑模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形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形成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n形成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子排数相等;/n其中,公端上的位于中间排公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公端窗口,且公端窗口由公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n其中,母端上的位于中间排母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母端窗口,且母端窗口由母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母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形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
形成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子排数相等;
其中,公端上的位于中间排公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公端窗口,且公端窗口由公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
其中,母端上的位于中间排母插件端子附近的区域形成有母端窗口,且母端窗口由母端注塑模具中的用于夹持中间排母插件端子的夹持部件在注塑过程中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包括:
形成于公端相背两侧面的第一排公插件端子和第二排公插件端子;
形成于公端上且位于第一排公插件端子和第二排公插件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排公插件端子;
其中,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为至少一排公插件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包括:
形成于母端相背两侧面的第一排母插件端子和第二排母插件端子;
形成于母端上且位于第一排母插件端子和第二排母插件端子之间的至少一排母插件端子;
其中,所述中间排母插件端子为至少一排母插件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排公插件端子的位于公端窗口两侧的两端分别注塑到公端的本体中。


5.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其上具有至少三排公插件端子的公端;
其上具有至少三排母插件端子的母端,母插件端子的排数与公插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槐庆陈安骏张贞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