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20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包裹转运车,涉及手动运输工具。针对现有技术中包裹堆放不容易且容易脱落的问题提出本方案,包括载重拖板、连接装置与牵引装置;载重拖板上表面固定设有分设长中轴两侧的四根限位杆;第三限位杆位于第四限位杆和连接装置之间、第一限位杆位于第二限位杆与连接装置之间;第三限位杆与第一限位杆的距离小于第四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的距离;第三限位杆、第四限位杆所在直线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所在直线形成90°夹角。优点在于,能同时解决了上层包裹容易脱落的问题以及码垛不整齐的问题。四根限位杆特别的位置关系能满足码垛的多种形式需求,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包裹转运车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裹转运车
本技术涉及手动运输工具,尤其涉及包裹转运车。
技术介绍
在快递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随着物流业快速的发展,快递包裹要多次从货车、飞机、轮船或仓库之间进行转运。在包裹在转运时,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会被码垛成多层。处于底层的包裹受到上层包裹的重力,一般不易从转运车上脱落。但处于上层的包裹因运动惯性却极易从转运车上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包裹转运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所述的包裹转运车,包括载重拖板,所述的载重拖板上表面固定设有垂直延伸的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杆和第四限位杆;所述的第一限位杆和第三限位杆对称分设在载重拖板的长中轴两侧、所述的第二限位杆和第四限位杆也对称分设在载重拖板的长中轴两侧,第三限位杆位于第四限位杆和车头之间、第一限位杆位于第二限位杆与车头之间;第三限位杆与第一限位杆的距离小于第四限位杆与第二限位杆的距离;第三限位杆、第四限位杆所在直线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所在直线形成90°夹角。本技术所述的包裹转运车,其优点在于,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杆和第四限位杆的设置能同时解决了上层包裹容易脱落的问题以及码垛不整齐的问题。四根限位杆特别的位置关系能满足码垛的多种形式需求,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包裹转运车的适应性。所述的第一限位杆包括主套管和次套管,主套管下端固定连接载重拖板,上端敞开供次套管插入;次套管在主套管上的垂直方向可调。目的在于灵活适应不同的码垛高度。所述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杆和第四限位杆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杆相同。所述载重拖板设有沿长中轴方向延伸的通孔。目的在于尽量降低整车重量,降低移动能耗。载重拖板底部四角均设有万向轮。目的在于提高转运便捷性。还包括牵引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把手和连接杆;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可转动圆盘、螺杆和限位螺母;第一连接耳固定于连接杆的底端,并夹设在两个第二连接耳之间;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通过插销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耳固定在可转动圆盘上;可转动圆盘远离第二连接耳的一侧固定有螺杆,螺杆远离可转动圆盘的一端贯穿载重拖板的前端后螺接有限位螺母;连接杆的顶端连接所述把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体的连接装置实现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包裹转运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包裹转运车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包裹转运车码垛时的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10-载重拖板、111-通孔;120-万向轮;131-第一限位杆、132-限位杆、133-第三限位杆、134-第四限位杆;140-牵引装置、141-把手、142-连接杆;150-连接装置、151-第一连接耳、152-第二连接耳、153-可转动圆盘、154-螺杆、155-限位螺母;161-上层包裹;162-下层包裹。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包裹转运车包裹转运车包括载重拖板110、连接装置150和牵引装置140。其中,牵引装置140通过连接装置150与载重拖板110活动连接,提高了转弯时的灵活度。在载重拖板110的中部开设有通孔111,降低了载重拖板110的自身重量,实现轻量化设计。在载重拖板110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万向轮120,以便于转运车的移动。在载重拖板110的顶部固定有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第三限位杆133和第四限位杆134。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第三限位杆133和第四限位杆134均包括主套管和次套管。其中,主套管固定于载重拖板110的顶部,次套管的底端套接于主套管的顶端的内部。在主套管上设有调节旋钮,可以控制次套管伸出主套管的长度。如此,可根据待转运包裹量来调节次套管的伸出长度,增强了限位杆的适用性。特别地,所述的第一限位杆131和第三限位杆133对称分设在长中轴两侧、所述的第二限位杆132和第四限位杆134对称分设长中轴两侧,第三限位杆133位于第四限位杆134和连接装置150之间、第一限位杆131位于第二限位杆132与连接装置150之间;第三限位杆133与第一限位杆131的距离小于第四限位杆134与第二限位杆132的距离;第三限位杆133、第四限位杆134所在直线与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所在直线形成90°夹角。所述的牵引装置140包括把手141和连接杆142。所述的连接装置150包括第一连接耳151、第二连接耳152、可转动圆盘153、螺杆154和限位螺母155。其中,第一连接耳151固定于连接杆142的底端,并夹设在两个第二连接耳152之间。第一连接耳151和第二连接耳152通过插销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耳固定在可转动圆盘153上。可转动圆盘153远离第二连接耳的一侧固定有螺杆154,螺杆154远离可转动圆盘的一端贯穿载重拖板110的前端后螺接有限位螺母155。限位螺母155有效地防止螺杆154从载重拖板110的前端脱落。连接杆142的顶端连接所述把手141。本技术所述的包裹转运车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距离较大的第二限位杆132和第四限位杆134主要用于对包裹的两侧进行限位,而距离较小的第一限位杆131和第三限位杆133主要用于对包裹的前侧进行限位。如上层包裹161或下层包裹162的限位方式。通过三个方向的限位,基本能解决实际包裹转运中出现的各种不稳情况。而且两直线形成90°夹角的连线设置方式,可以使包裹能旋转90°后置入包裹转运车中,即便包裹的边长大于第二限位杆132和第四限位杆134之间的距离也不被限制,如上层包裹161的放置实例。包裹在被码放到载重拖板110上后,包裹的位置的稳定性明显得以提高,使得处于上层的包裹在受到运动惯性时,不易从转运车上脱落。也使得堆放的规整性较易控制。能满足码垛的多种形式需求,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包裹转运车的适应性。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包裹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载重拖板(110),所述的载重拖板(110)上表面固定设有垂直延伸的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第三限位杆(133)和第四限位杆(134);所述的第一限位杆(131)和第三限位杆(133)对称分设在载重拖板(110)的长中轴两侧、所述的第二限位杆(132)和第四限位杆(134)也对称分设在载重拖板(110)的长中轴两侧,第三限位杆(133)位于第四限位杆(134)和车头之间、第一限位杆(131)位于第二限位杆(132)与车头之间;第三限位杆(133)与第一限位杆(131)的距离小于第四限位杆(134)与第二限位杆(132)的距离;第三限位杆(133)、第四限位杆(134)所在直线与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所在直线形成90°夹角。/n

【技术特征摘要】
1.包裹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载重拖板(110),所述的载重拖板(110)上表面固定设有垂直延伸的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第三限位杆(133)和第四限位杆(134);所述的第一限位杆(131)和第三限位杆(133)对称分设在载重拖板(110)的长中轴两侧、所述的第二限位杆(132)和第四限位杆(134)也对称分设在载重拖板(110)的长中轴两侧,第三限位杆(133)位于第四限位杆(134)和车头之间、第一限位杆(131)位于第二限位杆(132)与车头之间;第三限位杆(133)与第一限位杆(131)的距离小于第四限位杆(134)与第二限位杆(132)的距离;第三限位杆(133)、第四限位杆(134)所在直线与第一限位杆(131)、第二限位杆(132)所在直线形成90°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包裹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限位杆(131)包括主套管和次套管,主套管下端固定连接载重拖板(110),上端敞开供次套管插入;次套管在主套管上的垂直方向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包裹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杆(132)、第三限位杆(13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丹陈思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