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770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2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如计算机,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便携机等领域。具体方案为:在该电源接口耦接外接电源时,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系统单元供电,该第一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便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该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该第二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或者,在该电源接口耦接该外接电源时,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系统单元供电,该第一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截止,该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该第二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快速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
技术介绍
在电子设备中,供电(charger)单元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示例性的,以电子设备是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为例,charger单元可以对外接电源传入的电流进行处理(如进行升压或降压),以为电子设备的运行提供电流,例如,向PC系统供电以及对PC的电池(Battery,BAT)供电。可以看到的是,charger单元既需要为PC系统的运行提供电流,还需要对电池供电,这会对charger单元造成较大的负担,由此也导致了charger单元的发热严重,进而影响到charger单元的供电效率。同时,随着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电子设备对供电电流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例如,随着PC系统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需要charger单元提供更大的供电电流向PC系统供电。又如,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大以及对快速充电的需求,需要charger单元提供更大的供电电流向电池供电。要求charger单元提供更大的电流,会导致charger单元的发热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严重影响charger单元的供电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装置及供电方法,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如计算机,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便携机等领域。有效地减小供电单元工作过程中的发热,进而提高供电单元的供电效率,并降低损坏供电单元的风险。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装置,该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池和系统单元。该供电装置包括:电源接口,第一供电单元以及第二供电单元。其中,该第一供电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该第二供电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该电源接口与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还与该系统单元耦接,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该电池耦接,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三端与该第一控制单元耦接。该电源接口还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该电池耦接,该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三端与该第二控制单元耦接。在该电源接口耦接外接电源时,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系统单元供电,该第一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便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该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该第二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或者,在该电源接口耦接该外接电源时,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系统单元供电,该第一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一开关单元截止,该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该第二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基于上述方案,第二供电单元能够分担第一供电单元为电池供电的压力,使得两个供电单元都不会长时间工作在较大的供电压力下,有效地减小供电单元工作过程中的发热,进而提高供电单元的供电效率,并降低损坏供电单元的风险。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供电单元还包括:第一适配单元,该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该电源接口耦接,该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适配单元的控制端与该第一控制单元耦接。在该电源接口耦接该外接电源时,该第一适配单元在该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将该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基于上述方案,通过在第一供电单元中设置第一适配单元,对接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处理,使得当接入第一供电单元的电流无法满足系统单元以及电池的供电需求时,第一供电单元能够用适配处理后的电流同时对系统单元和电池或仅对电池进行供电输出。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适配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第三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为该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该电源接口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还与该第一电感的一端耦接,该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还与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为该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该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端,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三端,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三端以及该第四晶体管的第三端均为该第一适配单元的控制端。在该第一供电单元仅对该系统单元供电时,该第一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一晶体管和该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控制该第二晶体管和该第三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以便该第一适配单元对该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在该第一供电单元对该系统单元和该电池供电时,该第一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一晶体管,该第二晶体管,该第三晶体管以及该第四晶体管处于开关状态,以便该第一适配单元对该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示例性的,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可以为N沟道场效应管(NMOS管)。其中,晶体管的第一端为NMOS管的漏极,第二端为NOMS管的源极,第三端为NMOS管的栅极。基于上述方案,通过多个晶体管和电感组成的适配单元,能够对接入第一供电单元的电流进行升压或降压的适配处理,使得处理后的电流能够满足对系统单元和电池或仅对电池供电的要求。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供电单元还包括:第二适配单元,该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该电源接口耦接,该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二适配单元的控制端与该第二控制单元耦接。在该电源接口耦接该外接电源时,该第二适配单元在该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将该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基于上述方案,通过在第二供电单元中设置第二适配单元,对接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处理,使得当接入第二供电单元的电流无法满足电池的供电需求时,第二供电单元可以用适配处理后的电流对电池进行供电输出。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二适配单元包括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七晶体管以及第八晶体管。该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为该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该电源接口耦接,该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与该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该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还与该第二电感的一端耦接,该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还与该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该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为该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该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该第五晶体管的第三端,该第六晶体管的第三端,该第七晶体管的第三端以及该第八晶体管的第三端均为该第二适配单元的控制端。在该第二供电单元对该电池供电时,该第二控制单元控制该第五晶体管,该第六晶体管,该第七晶体管以及该第八晶体管处于开关状态,以便该第二适配单元对该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示例性的,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七晶体管以及第八晶体管可以为N沟道场效应管(NMOS管)。其中,晶体管的第一端为NMOS管的漏极,第二端为NOMS管的源极,第三端为NMOS管的栅极。基于上述方案,通过多个晶体管和电感组成的适配单元,能够对接入第二供电单元的电流进行升压或降压的适配处理,使得处理后的电流能够满足仅对电池供电的要求。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该第一开关单元为第九晶体管。示例性的,该第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池和系统单元,所述供电装置包括:电源接口,第一供电单元以及第二供电单元;/n其中,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n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系统单元耦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耦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耦接;/n所述电源接口还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耦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耦接;/n在所述电源接口耦接外接电源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系统单元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便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或者,在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外接电源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系统单元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截止,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池和系统单元,所述供电装置包括:电源接口,第一供电单元以及第二供电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第一开关单元和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包括第二开关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
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系统单元耦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耦接,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耦接;
所述电源接口还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耦接,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耦接;
在所述电源接口耦接外接电源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系统单元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导通,以便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或者,在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外接电源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系统单元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单元截止,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开关单元导通,以便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还包括:第一适配单元,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耦接;
在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外接电源时,所述第一适配单元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将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适配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第三晶体管以及第四晶体管;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三端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三端均为所述第一适配单元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仅对所述系统单元供电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晶体管和所述第三晶体管处于截止状态,以便所述第一适配单元对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
在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对所述系统单元和所述电池供电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以及所述第四晶体管处于开关状态,以便所述第一适配单元对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还包括:第二适配单元,所述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二适配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耦接;
在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外接电源时,所述第二适配单元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将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适配单元包括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七晶体管以及第八晶体管;
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接口耦接,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耦接,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二端耦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适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耦接;
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三端,所述第六晶体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三端以及所述第八晶体管的第三端均为所述第二适配单元的控制端;
在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对所述电池供电时,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五晶体管,所述第六晶体管,所述第七晶体管以及所述第八晶体管处于开关状态,以便所述第二适配单元对所述外接电源输入的电流进行适配后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为第九晶体管;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九晶体管的第三端为所述第一开关单元的第三端;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为第十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十晶体管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十晶体管的第三端为所述第二开关单元的第三端。


7.一种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电池和系统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电源接口与外接电源耦接,所述系统单元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和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开始工作;
所述系统单元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工作在第一模式,以便所述第一供电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勤凯唐玉儒陈昱充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