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710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属于烧结机生产技术领域,包括:下模本体,具有浇注面;直浇道口,设于浇注面,且在浇注时对齐直浇道;第一横浇道,与直浇道口连接;过渡浇道,一端与直浇道口、第一横浇道均连接;第二横浇道,与过渡浇道的另一端连接;以及多个内浇道,分别对应地连接于第一横浇道和第二横浇道。技术效果:第一横浇道及若干个内浇道用于在浇注时浇注型腔的一侧,利用与直浇道口连接的过渡浇道,能够将铁水引导至第二横浇道及若干个内浇道,进而对型腔的另一侧浇注,实现型腔不同侧的同步浇注,避免铁水浇注不均匀引起的缩松、缩孔等浇注缺陷,提高应力均匀性,提高铸件的结构强度,减少开裂等不良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烧结机台车体下模
本技术属于烧结机生产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烧结机台车体下模。
技术介绍
烧结机台车在炼铁行业的原料烧结系统中使用,实现烧结原料的装载及烧结。烧结机台车的工作环境恶劣,长期在高温条件下不断地经历加热、冷却的循环过程,同时,还需要承受烧结原料的冲击和高温气体的侵蚀,因此,烧结机台车通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耐热冲击、不易产生裂纹等综合耐热性能。在烧结机台车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砂型铸造的方式,先根据图纸制作模型再造型浇注,传统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采用单侧设置浇道的方式,在造型完成后进行浇注时,铁水在相对曲折的路径中从型腔的一侧流向另一侧,导致一侧温度高而另一侧温度低,最终所得到的铸件应力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结机台车体下模,旨在解决传统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采用单侧设置浇道的方式容易使最终所得到的铸件应力不均匀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包括:下模本体,具有浇注面;直浇道口,设于所述浇注面,且在浇注时对齐直浇道;第一横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与所述直浇道口连接;过渡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一端与所述直浇道口、所述第一横浇道均连接;第二横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与所述过渡浇道的另一端连接;以及多个内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浇道和所述第二横浇道。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浇道与所述第一横浇道、所述第二横浇道均垂直设置,且所述直浇道口设于所述第一横浇道的居中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浇道自所述直浇道口向两端方向的覆盖宽度呈减小趋势,所述第二横浇道与所述第一横浇道的覆盖宽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浇道和所述第二横浇道的两端分别设有集渣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浇道和所述过渡浇道在邻近所述直浇道口的位置均设有用于安装过滤网的限位部。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浇道与所述第一横浇道、所述第二横浇道的连接折弯处均具有弧形倒角。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浇道的覆盖宽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横浇道、所述第二横浇道的覆盖宽度。进一步地,所述内浇道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截面呈变宽趋势,所述截面邻近所述浇注面的边宽于所述截面远离所述浇注面的边。进一步地,所述截面呈凸字形。进一步地,所述烧结机台车体下模还包括设于所述浇注面的缓冲窝,所述缓冲窝与所述直浇道口、所述第一横浇道均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中,在下模本体的浇注面上设置直浇道口,用于在浇注时对接直浇道,第一横浇道及若干个内浇道用于在浇注时浇注型腔的一侧,利用过渡浇道,能够将铁水引导至第二横浇道及若干个内浇道,进而对型腔的另一侧浇注,实现型腔不同侧的同步浇注,使得铁水在填充型腔时的温度更加均匀一致,避免铁水浇注不均匀引起的缩松、缩孔等浇注缺陷,提高应力均匀性,提高铸件的结构强度,减少开裂等不良缺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烧结机台车体下模110、下模本体112、浇注面120、直浇道口130、第一横浇道140、过渡浇道150、第二横浇道160、内浇道170、集渣包180、限位部190、缓冲窝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100进行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烧结机台车体下模100,包括:下模本体110,具有浇注面112;直浇道口120,设于浇注面112,且在浇注时对齐直浇道;第一横浇道130,设于浇注面112,且与直浇道口120连接;过渡浇道140,设于浇注面112,且一端与直浇道口120、第一横浇道130均连接;第二横浇道150,设于浇注面112,与过渡浇道140的另一端连接;以及多个内浇道160,设于浇注面112,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第一横浇道130和第二横浇道15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100用于砂箱造型,对应构成烧结机台车体中至少部分的外形及浇注系统。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直浇道口120、第一横浇道130、过渡浇道140、第二横浇道150和内浇道160均为实体结构,在造型之后对应形成浇注时的虚体结构,直浇道口120、第一横浇道130、过渡浇道140、第二横浇道150和内浇道160的对应连接关系在浇注时转变为对应连通关系,以实现铁水的浇注流动效果。可以理解的是,铁水对应烧结机台车体的材质,具体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调整。具体地,下模本体110对应烧结机台车体的部分外形,对此具体形状不作限制,根据实际烧结机台车体的图纸进行设计。直浇道口120、第一横浇道130、过渡浇道140、第二横浇道150和内浇道160可以由下模本体110一体形成,也可以分开制作后经过粘接、烘干等工序固定设置在下模本体110的浇注面112上。直浇道口120、第一横浇道130、过渡浇道140、第二横浇道150和内浇道160的分布情况具体根据下模本体110的形状构造进行布局,对于第一横浇道130和第二横浇道150,所对应的内浇道160数量和位置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直浇道口120在浇注时与直浇道对齐,铁水经过直浇道流入直浇道口120,进而流入第一横浇道130和过渡浇道140,再由第一横浇道130、对应的内浇道160流入型腔的一侧,由第二横浇道150、对应的内浇道160流入型腔的另一侧,使得铁水能够在更加一致的温度下填充型腔,获得应力更加均匀的铸件,提高铸件的产品质量,提高铸件的合格率。本技术实施例中,过渡浇道140和第二横浇道150减少了铁水的曲折流动路径,增加了流动速度,能够更快地完成浇注,获得质量较好的铸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100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与传统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模本体,具有浇注面;/n直浇道口,设于所述浇注面,且在浇注时对齐直浇道;/n第一横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与所述直浇道口连接;/n过渡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一端与所述直浇道口、所述第一横浇道均连接;/n第二横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与所述过渡浇道的另一端连接;以及/n多个内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浇道和所述第二横浇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模本体,具有浇注面;
直浇道口,设于所述浇注面,且在浇注时对齐直浇道;
第一横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与所述直浇道口连接;
过渡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一端与所述直浇道口、所述第一横浇道均连接;
第二横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与所述过渡浇道的另一端连接;以及
多个内浇道,设于所述浇注面,且分别对应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浇道和所述第二横浇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浇道与所述第一横浇道、所述第二横浇道均垂直设置,且所述直浇道口设于所述第一横浇道的居中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浇道自所述直浇道口向两端方向的覆盖宽度呈减小趋势,所述第二横浇道与所述第一横浇道的覆盖宽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结机台车体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浇道和所述第二横浇道的两端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勇贾会军马海茹郑海明王盼合韩承志鞠庆红冯志春王丽丽赵东升孙建平陈伟孙川高盛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津西钢铁集团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