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mBP1基因或其蛋白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6504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EmBP1基因或其蛋白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揭示一种EmBP1基因,其属于锌指蛋白bZIP家族,当提高EmBP1基因的表达时,可显著改善植物的农艺性状,包括:调控光合基因的表达、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电子传递效率、提高产量、生物量、株高、增加分蘖数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EmBP1基因可以作为调控植物农艺性状的靶标,应用于植物育种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EmBP1基因或其蛋白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学及农学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EmBP1基因或其蛋白的应用。
技术介绍
植物,特别是农作物,是人类社会食物和和生活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几乎所有的人类食物以及很多的工业制品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植物。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而全球范围内人口不断增长,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及粮食短缺的窘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对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提出新的挑战。提高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产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更高的植物产量意味着在相同的耕地面积下收获更多的粮食,水果或者木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随着人口的膨胀和可耕地面积的日趋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一直是农业工作者的研究重心。目前,传统育种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综合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最大程度提升作物产量。因此研究调节农作物株型、优化农作物种植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作物中90%以上的干重直接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也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因此,改善作物的光合效率,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一直是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热点目标。然而,光合效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可概况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二个阶段。现有技术中人们已尝试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光合生物光合作用效率,主要的策略包括降低光呼吸损失,增加Rubisco羧化与氧化反应比值,改造C3植物成为C4植物等等。但是,本领域已有的策略都是集中于改良影响光合效率的某个方面,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目前,筛选调控光合基因上游的转录因子可以成为新的研究目标。理论上,光合基因可受到不同转录因子的结合,而影响表达水平。转录因子可通过结合启动子区单一或不同调控序列,进而影响一系列基因的表达。然而,目前本领域中对于转录因子调控光合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作物产量的相关论证还非常少,亟待找到真正有效的此类调控分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影响气孔控制开关基因的分子模块,其生物学功能对于提高抗旱性水稻经济产量和生物量至关重要。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EmBP1或其上调分子的用途,用于:(a)改良植物的农艺性状,(b)制备改良植物农艺性状的制剂或组合物,或(c)制备农艺性状改良的植物;其中,所述改良农艺性状包括:(i)提高光合效率,(ii)调控光合基因的表达,(iii)提高产量,(iv)提高生物量,(v)提高株高,(vi)增加分蘖数;其中,所述的EmBP1包括其同源物。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组合物包括农用组合物。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上调分子包括:与EmBP1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其表达或活性的上调分子;或过表达EmBP1的表达盒或表达构建物(如表达载体)。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改良植物农艺性状或制备农艺性状改良的植物的方法,包括:在植物中提高EmBP1的表达或活性;其中,改良的农艺性状包括:(i)提高光合效率,(ii)调控光合基因的表达,(iii)提高产量,(iv)提高生物量,(v)提高株高,(vi)增加分蘖数;其中,所述的EmBP1包括其同源物。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的提高EmBP1的表达或活性包括:以与EmBP1相互作用的上调分子进行调控,从而提高EmBP1的表达或活性;在植物中过表达EmBP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植物包括下组的植物,或所述EmBP1来自于包括下组的植物:禾本科(Gramin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茄科(Solanaceae)、豆科(Leguminosae)、葫芦科(Cucurbitaceae)、菊科(asteraceae)、杨柳科(Salicaceae)、桑科(Mo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Selaginellaceae)、银杏科(Ginkgoaceae)、松科(Pinaceae)、苏铁科(Cycad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悬铃木科(Platanaceae)、榆科(Ulm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桦科(Betul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锦葵科(Malv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椴树科(Tiliaceae)、柽柳科(Tamaricaceae)、蔷薇科(Ros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苏木科(Caesalpinaceae)、蝶形花科(Fabaceae)、石榴科(Punicaceae)、珙桐科(Nyss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八角枫科(Alang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黄杨科(Bux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小盘木科(Pand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葡萄科(Vit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红树科(Rhizophoraceae)、檀香科(Santalaceae)、木犀科(Ole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露兜树科(Pandanaceae)、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水蕹科(Aponogeton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茨藻科(Najadaceae、冰沼草科(Scheuchzeriaceae)、泽泻科(Alismataceae)、花蔺科(Butom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霉草科(Triur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棕榈科(槟榔科)(Palmae(Arec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浮萍科(Lemnaceae)、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帚灯草科(Restionaceae)、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黄眼草科(Xyridaceae)、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凤梨科(Bromeliaceae)、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田葱科(Philydraceae)、灯心草科(Juncaceae)、百部科(Stemonaceae)、百合科(Lili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蒟蒻薯科(箭根薯科)(Tacc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鸢尾科(Iridaceae)、芭蕉科(Musaceae)、姜科(Zingiberaceae)、美人蕉科(annaceae)、竹芋科(Marantaceae)、水玉簪科(Burmanni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或兰科(Orchidaceae)的植物。较佳地,所述EmBP1的同源物来源于本段所述的植物。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EmBP1或其上调分子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n(a)改良植物的农艺性状,/n(b)制备改良植物农艺性状的制剂或组合物,或/n(c)制备农艺性状改良的植物;/n其中,所述改良农艺性状包括:(i)提高光合效率,(ii)调控光合基因的表达,(iii)提高产量,(iv)提高生物量,(v)提高株高,(vi)增加分蘖数;/n其中,所述的EmBP1包括其同源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EmBP1或其上调分子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
(a)改良植物的农艺性状,
(b)制备改良植物农艺性状的制剂或组合物,或
(c)制备农艺性状改良的植物;
其中,所述改良农艺性状包括:(i)提高光合效率,(ii)调控光合基因的表达,(iii)提高产量,(iv)提高生物量,(v)提高株高,(vi)增加分蘖数;
其中,所述的EmBP1包括其同源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调分子包括:
与EmBP1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其表达或活性的上调分子;或
过表达EmBP1的表达盒或表达构建物。


3.一种改良植物农艺性状或制备农艺性状改良的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植物中提高EmBP1的表达或活性;
其中,改良的农艺性状包括:(i)提高光合效率,(ii)调控光合基因的表达,(iii)提高产量,(iv)提高生物量,(v)提高株高,(vi)增加分蘖数;
其中,所述的EmBP1包括其同源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高EmBP1的表达或活性包括:
以与EmBP1相互作用的上调分子进行调控,从而提高EmBP1的表达或活性;
在植物中过表达EmBP1。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包括下组的植物,或所述EmBP1来自于包括下组的植物:
禾本科(Gramin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茄科(Solanaceae)、豆科(Leguminosae)、葫芦科(Cucurbitaceae)、菊科(asteraceae)、杨柳科(Salicaceae)、桑科(Mo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石松科(Lycopodiaceae)、(Selaginellaceae)、银杏科(Ginkgoaceae)、松科(Pinaceae)、苏铁科(Cycad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悬铃木科(Platanaceae)、榆科(Ulmaceae)、胡桃科(Juglandaceae)、桦科(Betul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锦葵科(Malv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椴树科(Tiliaceae)、柽柳科(Tamaricaceae)、蔷薇科(Ros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苏木科(Caesalpinaceae)、蝶形花科(Fabaceae)、石榴科(Punicaceae)、珙桐科(Nyssaceae)、山茱萸科(Cornaceae)、八角枫科(Alang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黄杨科(Bux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小盘木科(Pand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葡萄科(Vit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橄榄科(Burser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红树科(Rhizophoraceae)、檀香科(Santalaceae)、木犀科(Ole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露兜树科(Pandanaceae)、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水蕹科(Aponogeton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茨藻科(Najadaceae、冰沼草科(Scheuchzeriaceae)、泽泻科(Alismataceae)、花蔺科(Butom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霉草科(Triuridaceae)、莎草科(Cyperaceae)、棕榈科(槟榔科)(Palmae(Arec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浮萍科(Lemnaceae)、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帚灯草科(Restionaceae)、刺鳞草科(Centrolepidaceae)、黄眼草科(Xyridaceae)、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凤梨科(Bromeliaceae)、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田葱科(Philydraceae)、灯心草科(Juncaceae)、百部科(Stemonaceae)、百合科(Lili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蒟蒻薯科(箭根薯科)(Taccaceae)、薯蓣科(Dioscor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新广P·沙赫纳兹曲明南陈根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