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617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包括固定层、薄膜层和粘合层,固定层为框型结构覆盖在薄膜层表面,薄膜层表面设有L型易撕条,L型易撕条包括薄膜剥离部和导管固定部,薄膜剥离部的贴合起始端位于薄膜层中心,尾端位于薄膜层边缘,薄膜剥离部与薄膜层贴合形成一个整体,整体上设有点断式撕裂线,点断式撕裂线沿薄膜剥离部贴合方向分布,导管固定部可分离地贴合在薄膜层边缘,导管固定部的一端与薄膜剥离部的尾端相连接,所述粘合层设置于薄膜层背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置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
本技术涉及医疗固定敷贴,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
技术介绍
深静脉置管、动脉置管以及引流管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护理方法,在其置管成功后,常使用敷贴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保护局部穿刺点,防止穿刺点污染、导管滑脱和移位。在导管长期留置使用时需定时护理更换敷贴,而现有敷贴通常为整片式固定。敷贴更换时,需要由外向内进行脱离,容易将导管带出,造成导管移位甚至脱落等不良事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置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包括固定层、薄膜层和粘合层,所述固定层为框型结构覆盖在薄膜层表面,所述薄膜层表面设有L型易撕条,所述L型易撕条包括薄膜剥离部和导管固定部,所述薄膜剥离部的贴合起始端位于薄膜层中心,尾端位于薄膜层边缘,所述薄膜剥离部与薄膜层贴合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整体上设有点断式撕裂线,所述点断式撕裂线沿薄膜剥离部贴合方向分布,所述导管固定部可分离地贴合在薄膜层边缘,所述导管固定部的一端与薄膜剥离部的尾端相连接,所述粘合层设置于薄膜层背面。本技术工作时,将粘合层撕去,将薄膜层贴敷于皮肤表面,将L型易撕条薄膜剥离部的起始端与导管穿刺点重合,并沿导管外露方向进行粘贴,粘贴完成后将框型固定层移除,将L型易撕条导管固定部揭开,围绕导管一圈后贴于敷贴外缘,更换敷贴时将L型易撕条导管固定部回绕导管一圈后,沿导管外露方向由外向内,即沿点断式撕裂线由薄膜层边缘向薄膜层中心撕开薄膜,移除薄膜层。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在薄膜层上设有L型易撕条,使用时揭开导管固定部,对导管进行二次固定,在更换敷贴时,只需沿点断式撕裂线撕开薄膜,直接将皮肤与薄膜层分开,以降低导管滑脱率、减少导管移位。为了保证敷贴具有良好的防水、防菌、透气、低致敏、透明、高弹等特点,从而大大减少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置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所述薄膜层采用无菌透气薄料制成。为了能够更方便的揭开L型易撕条的导管固定部,所述L型易撕条的导管固定部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尾翼。为了便于医护人员识别留置导管类型,所述L型易撕条设有多种不同的颜色。为了便于记录更换日期等信息,并起到第三次固定作用,所述固定层上还附有无菌纸胶带。为了使薄膜层沿点断式撕裂线更加顺利的剥离,所述薄膜剥离部与薄膜层通过热压工艺进行贴合。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平面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固定层,2薄膜层,3粘合层,4L型易撕条,4-1薄膜剥离部,4-2导管固定部,5点断式撕裂线,6固定尾翼,7无菌纸胶带。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的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包括固定层1、薄膜层2和粘合层3,固定层1为框型结构覆盖在薄膜层2表面,薄膜层2表面设有L型易撕条4,L型易撕条4包括薄膜剥离部4-1和导管固定部4-2,薄膜剥离部4-1的贴合起始端位于薄膜层中心,尾端位于薄膜层边缘,薄膜剥离部4-1与薄膜层贴合形成一个整体,整体上设有点断式撕裂线5,点断式撕裂线5沿薄膜剥离部4-1贴合方向分布,导管固定部4-2可分离地贴合在薄膜层2边缘,导管固定部4-2的一端与薄膜剥离部4-1的尾端相连接,另一端设有固定尾翼6,粘合层3设置于薄膜层2背面;L型易撕条4设有多种不同的颜色,例如蓝色代表中心静脉置管,红色代表动脉置管,黄色代表引流管;固定层1上还附有无菌纸胶带7,薄膜剥离部4-1与薄膜层2通过热压工艺进行贴合,薄膜层2采用无菌透气薄料制成,该透气薄料具有良好的防水、防菌、透气、低致敏、透明、高弹等特点,其透气孔孔径为100-200nm,可抑制皮肤、体表粘膜有害菌生长,起到阻菌、保护创面的功能。本技术工作时,使用时将粘合层3撕去,将薄膜层2贴敷于皮肤表面,将L型易撕条4薄膜剥离部4-1的起始端与导管穿刺点重合,并沿导管外露方向进行粘贴,粘贴完成后将框型固定层1移除,通过固定翼6将L型易撕条4导管固定部4-2揭开,围绕导管一圈后贴于敷贴外缘,起到二次固定的作用,在无菌纸胶带7上记录更换日期等信息,并将其撕下贴于导管上起到第三次固定作用;更换敷贴时将L型易撕条4导管固定部4-2回绕导管一圈后,沿导管外露方向由外向内,即沿点断式撕裂线5由薄膜层2边缘向薄膜层2中心撕开薄膜,即可移除薄膜层2。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包括固定层、薄膜层和粘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为框型结构覆盖在薄膜层表面,所述薄膜层表面设有L型易撕条,所述L型易撕条包括薄膜剥离部和导管固定部,所述薄膜剥离部的贴合起始端位于薄膜层中心,尾端位于薄膜层边缘,所述薄膜剥离部与薄膜层贴合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整体上设有点断式撕裂线,所述点断式撕裂线沿薄膜剥离部贴合方向分布,所述导管固定部可分离地贴合在薄膜层边缘,所述导管固定部的一端与薄膜剥离部的尾端相连接,所述粘合层设置于薄膜层背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包括固定层、薄膜层和粘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为框型结构覆盖在薄膜层表面,所述薄膜层表面设有L型易撕条,所述L型易撕条包括薄膜剥离部和导管固定部,所述薄膜剥离部的贴合起始端位于薄膜层中心,尾端位于薄膜层边缘,所述薄膜剥离部与薄膜层贴合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整体上设有点断式撕裂线,所述点断式撕裂线沿薄膜剥离部贴合方向分布,所述导管固定部可分离地贴合在薄膜层边缘,所述导管固定部的一端与薄膜剥离部的尾端相连接,所述粘合层设置于薄膜层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固定的无菌透明敷贴,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瑜毕雅昕曹超宇张玉芸龚卫娟张捷然顾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