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涉及到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床体,所述床体顶部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固定组件,两个所述侧边固定组件之间设置有颈部支撑组件;所述侧边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侧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端部固定设置有夹紧板,所述夹紧板顶部固定设置有弧形导向板以及夹紧板远离弹簧的一侧粘接设置有气囊A;所述颈部支撑组件包括嵌入盒,所述嵌入盒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顶部,所述嵌入盒内部固定设置有壳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际使用时,无需人工调节,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重力自动完成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同时解除固定时也可以由患者自动解除,节约人力的同时,实际使用更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影像科属于医院的重要辅助检查科室之一,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都需要通过影像科设备进行检查,才能进行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CT则是影像科的一种重要的设备,在CT扫描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头部发生晃动,就会使得CT机的成像质量降低,只能得到模糊的影像,进而给医护人员的诊断带来困难,因此在影像科进行CT检查时,一般会使用头部固定组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进而避免患者在进行CT照射时头部发生移动而产生伪影影响医生的诊断。但是现有技术中用于在CT照射过程中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的头部固定组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其均属于人为调节式,即在实际使用时,需要人工对其调节,才能完成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同时在CT照射结束后,还需要再次利用人工对其进行解除,实际使用时过于不便。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头部固定组件均属于人为调节式,即在实际使用时,需要人工对其调节,才能完成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同时在CT照射结束后,还需要再次利用人工对其进行解除,实际使用时过于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包括床体,所述床体顶部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固定组件,两个所述侧边固定组件之间设置有颈部支撑组件;所述侧边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内侧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端部固定设置有夹紧板,所述夹紧板顶部固定设置有弧形导向板以及夹紧板远离弹簧的一侧粘接设置有气囊A;所述颈部支撑组件包括嵌入盒,所述嵌入盒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顶部,所述嵌入盒内部固定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腔底部设置有气囊B,所述气囊B两侧均固定贯穿设置有导气管道,所述导气管道端部与气囊A连通。优选的,所述导气管道贯穿壳体与嵌入盒并延伸至嵌入盒外部。优选的,所述壳体顶部贯穿设置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顶端固定设置有颈部垫块以及升降柱底端固定设置有升降压板。优选的,所述升降压板位于气囊B顶部,且升降压板与壳体内壁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板内侧顶部固定嵌套设置有导向套管A,所述导向套管A内部滑动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端部与夹紧板外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升降柱外侧滑动套接设置有导向套管B,所述导向套管B固定嵌套设置于壳体顶部,所述导气管道外侧滑动套接设置有导向套管C,所述导向套管C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顶部。优选的,所述颈部垫块顶部开设有弧形面。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有侧边固定组件与颈部支撑组件,以便于利用颈部支撑组件中的颈部垫块对患者颈部进行承载,进而利用患者颈部产生的重力对颈部支撑组件中的气囊B进行压迫,使得气囊B对侧边固定组件中的气囊A进行充气,再利用充气后的气囊A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同类型装置,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无需人工调节,可以利用患者自身的重力自动完成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同时解除固定时也可以由患者自动解除,节约人力的同时,实际使用更加方便;2、本技术通过设置有弧形面,以便于通过弧形面的设置使得颈部垫块顶部可以贴合患者颈部曲线,进而使得患者颈部压在颈部垫块顶部时,患者不会产生不适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颈部支撑组件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夹紧板与弧形导向板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颈部垫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床体;2、侧边固定组件;21、固定板;22、弹簧;23、夹紧板;24、弧形导向板;25、气囊A;3、颈部支撑组件;31、嵌入盒;32、壳体;33、气囊B;34、导气管道;35、升降柱;36、颈部垫块;37、升降压板;4、导向套管A;5、导向杆;6、导向套管B;7、导向套管C;8、弧形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如图1与图3所示,包括床体1,床体1顶部两侧均设置侧边固定组件2,两个侧边固定组件2之间设置颈部支撑组件3。更为具体的,侧边固定组件2包括固定板21,固定板21内侧固定设置弹簧22,弹簧22端部固定设置夹紧板23,夹紧板23顶部固定设置弧形导向板24以及夹紧板23远离弹簧22的一侧粘接设置气囊A25,以便于当气囊A25充气后,可以由患者头部两侧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同时,固定板21内侧顶部固定嵌套设置导向套管A4,导向套管A4内部滑动设置导向杆5,导向杆5端部与夹紧板23外侧固定连接,以便于利用导向套管A4与导向杆5相配合,对运动时的夹紧板23进行导向以及限位。如图2与图4所示,颈部支撑组件3包括嵌入盒31,嵌入盒31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1顶部,嵌入盒31内部固定设置壳体32,壳体32内腔底部设置气囊B33,气囊B33两侧均固定贯穿设置导气管道34,导气管道34贯穿壳体32与嵌入盒31并延伸至嵌入盒31外部,导气管道34端部与气囊A25连通,以便于当气囊B33被压迫时,气囊B33内部的气体通过导气管道34进入到气囊A25中,进而使得气囊A25鼓起。还需要说明的是,壳体32顶部贯穿设置升降柱35,升降柱35顶端固定设置颈部垫块36以及升降柱35底端固定设置升降压板37,升降压板37位于气囊B33顶部,且升降压板37与壳体32内壁滑动连接,以便于颈部垫块36带动升降柱35向下移动,进而使得升降柱35底端的升降压板37对气囊B33进行压迫。另外,升降柱35外侧滑动套接设置导向套管B6,导向套管B6固定嵌套设置于壳体32顶部,导气管道34外侧滑动套接设置导向套管C7,导向套管C7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1顶部,以便于分别利用导向套管B6与导向套管C7对升降柱35以及导气管道34进行导向和限位。还有就是,颈部垫块36顶部开设有弧形面8,以便于通过弧形面8的设置使得颈部垫块36顶部可以贴合患者颈部曲线,进而使得患者颈部压在颈部垫块36顶部时,患者不会产生不适感。本技术工作原理:实际使用时,患者可以首先坐在床体1顶部,然后向侧边固定组件2与颈部支撑组件3的方向躺下,在患者躺下过程中,患者的头部进入到两个弧形导向板24之间,在沿着弧形导向板24向下滑动的同时,将两个弧形导向板24向两侧推动,弧形导向板24被推动的同时,夹紧板23同步向两侧移动;随着患者头部的运动,患者头部位于两个气囊A25之间,同时患者颈部压在颈部垫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1)顶部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固定组件(2),两个所述侧边固定组件(2)之间设置有颈部支撑组件(3);/n所述侧边固定组件(2)包括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内侧固定设置有弹簧(22),所述弹簧(22)端部固定设置有夹紧板(23),所述夹紧板(23)顶部固定设置有弧形导向板(24)以及夹紧板(23)远离弹簧(22)的一侧粘接设置有气囊A(25);/n所述颈部支撑组件(3)包括嵌入盒(31),所述嵌入盒(31)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1)顶部,所述嵌入盒(31)内部固定设置有壳体(32),所述壳体(32)内腔底部设置有气囊B(33),所述气囊B(33)两侧均固定贯穿设置有导气管道(34),所述导气管道(34)端部与气囊A(2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所述床体(1)顶部两侧均设置有侧边固定组件(2),两个所述侧边固定组件(2)之间设置有颈部支撑组件(3);
所述侧边固定组件(2)包括固定板(21),所述固定板(21)内侧固定设置有弹簧(22),所述弹簧(22)端部固定设置有夹紧板(23),所述夹紧板(23)顶部固定设置有弧形导向板(24)以及夹紧板(23)远离弹簧(22)的一侧粘接设置有气囊A(25);
所述颈部支撑组件(3)包括嵌入盒(31),所述嵌入盒(31)固定嵌套设置于床体(1)顶部,所述嵌入盒(31)内部固定设置有壳体(32),所述壳体(32)内腔底部设置有气囊B(33),所述气囊B(33)两侧均固定贯穿设置有导气管道(34),所述导气管道(34)端部与气囊A(2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道(34)贯穿壳体(32)与嵌入盒(31)并延伸至嵌入盒(31)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影像科用头部CT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海成,
申请(专利权)人:孙海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