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鲁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9555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溶解聚氯乙烯:将聚氯乙烯加入到溶剂中,使聚氯乙烯溶解于溶剂,得混合液;(2)制备芳纶纳米微球:向步骤(1)获得的混合液添加对苯二胺与对苯二甲酰氯,氮气保护反应,得含芳纶纳米微球的铸膜液;(3)制备复合超滤膜:将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静置除去气泡,在铸膜机上刮铸成膜后,空气中静置后浸入去离子水中置换成膜。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自下而上”法直接合成对位芳纶纳米微球,在PVC基体中分散良好,所得的PVC复合超滤膜相较于纯PVC超滤膜,其其机械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其中模量增率可达30.16%,韧性增率可达272.7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通用塑料,其产量和用量仅次于聚乙烯,位居世界树脂产量的第二位。PVC因其成本低、膜材柔软、耐腐蚀性等优点成为水处理膜的主要材料。PVC结构中有氯原子存在且没有支链,所以聚氯乙烯有较强的刚性的同时也存在韧性差、亲水性不好、合成膜的通量低等缺点,令PVC膜大多数使用寿命较短。所以在制备PVC膜材料的时候一般对其进行材料改性、表面改性和共混改性。PVC膜材料改性的前期工作量较大,且又因属于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些亲水基团加入到疏水性乙烯链段中;表面改性主要是针对所制得的膜,分为物理方法(如表面涂层法)和化学方法(如表面接枝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共混改性更为简单易行,只需要添加特定改性剂即可,如无机粒子或者纳米材料等。对位芳纶,我国又称为芳纶1414,是由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分子组成的宏观纤维,于1972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开发,其著名品牌凯夫拉(Kevlar)为人们所熟知。因其所具有的超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优良性能,已作为一种轻质高强材料在军事、航天、航空材料等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但其纤维表面具有极强的化学惰性,表面浸润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应用。2011年,美国的Kotov课题组报道了在DMSO/KOH体系中,可将对位芳纶纤维溶解制成直径为3-30nm的芳纶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表面具有更丰富的极性官能团,在用作增强材料时能显著提高“纳米纤维—基体”间的应力转移,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纳米级构筑模块。但是该“自上而下”法合成的溶液中纳米纤维浓度较低(<10%),很难有效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且制备周期较长(不少于一周),效率较低,难以有效应用于复合材料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性能对位芳纶纳米微球及其与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经此方法合成对位芳纶纳米微球在PVC基体中分散良好,所得的PVC复合超滤膜相较于纯PVC超滤膜,其机械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其中模量增率可达30.16%,韧性增率可达272.72%。同时,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也提高到95%以上。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将高性能对位芳纶纳米材料引入到PVC基体中,采用“自下而上”法,在合成对位芳纶的聚合体系中预先溶解了一定量的PVC。PVC分子的存在,大大减弱了PPTA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PPTA分子部分聚集形成直径为1~5nm的对位芳纶纳米微球(p-ANP)。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溶解聚氯乙烯(PVC):将聚氯乙烯加入到溶剂中,使聚氯乙烯溶解于溶剂,得混合液;(2)制备芳纶纳米微球:向步骤(1)获得的混合液添加苯二甲酰氯与对苯二胺,氮气保护反应,得含芳纶纳米微球的铸膜液;(3)制备复合超滤膜:将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静置除去气泡,在铸膜机上刮铸成膜后,空气中静置后浸入去离子水中置换成膜。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的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再进一步,步骤(1)中,在35-45℃条件下搅拌直至聚氯乙烯完全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中,且溶液呈现澄清透明的状态。再进一步,步骤(1)中,聚氯乙烯的量为以N-甲基吡咯烷酮计0.1-0.16g/mL。进一步,步骤(2)中,对苯二甲酰氯与对苯二胺的摩尔比为1:(0.5-1.5)。进一步,步骤(2)的反应条件为:将对苯二胺溶解于部分混合液,将对苯二甲酰氯溶解于剩余混合液中,再在氮气保护、冰水浴的条件下,将含对苯二甲酰氯的混合液滴加至含对苯二胺的混合液中,随着滴加的进行,溶液颜色逐渐由浅绿色变为橙红色;在氮气保护下,室温反应1.5-2.5h,确保单体反应完全,最终得橙红色的铸膜液。所述的室温是指25℃±5℃。再进一步,步骤(2)反应完成后,两种单体(对苯二胺与对苯二甲酰氯)的总添加量占铸膜液总量的0.2wt%-3wt%。进一步,步骤(3)中,刮铸成膜后在空气中的静置时间为15-60s。进一步,步骤(3)中,浸入去离子水中12-36h置换成膜,然后取出保存在去离子水中。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使用上述的制备方法获得。上述高效PVC复合超滤膜可应用于水溶液中大分子如牛血清蛋白的分离或富集。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自下而上”法直接合成对位芳纶纳米微球,有效缩短了对位芳纶纳米化的周期;所得对位芳纶纳米微球直径为1~5nm,可均匀分散在PVC基体中;聚合后的溶液经相转化法制成PVC复合超滤膜,对位芳纶纳米微球的纳米效应及高强度、高模量等高性能,赋予了PVC复合超滤膜优良的机械性能,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对大分子如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也提高到95%以上。本专利技术聚合反应完成后,无需分离纯化,所得混合液可直接作为铸膜液,经刮铸成膜后可得p-ANP/PVC复合超滤膜。本专利技术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时间短,易控制,合成效率高,易于工业化,为制备高性能PVC复合超滤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实施过程中对位芳纶纳米微球的透射电镜图片;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制备的p-ANP/PVC复合超滤膜截面的扫描电镜图片;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3所制备的p-ANP/PVC复合超滤膜拉伸应力曲线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3所制备的p-ANP/PVC复合超滤膜对BSA截留动力学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溶解聚氯乙烯制均相溶液:向干燥的150mL三口瓶中加入66mL(67.8g)的N-甲基吡咯烷酮,40℃下进行机械搅拌,搅拌过程中多次少量向其中添加共计质量10.00g的聚氯乙烯,搅拌至聚氯乙烯完全溶解,并且溶液呈现澄清透明状,得混合液;(2)“自上而下”法制备芳纶纳米微球p-ANP:先将0.1081g对苯二胺溶解于部分混合液中,将0.2030g对苯二甲酰氯溶解于剩余的混合液中;再在氮气保护、冰水浴的条件下,将含对苯二甲酰氯的混合液滴加至含对苯二胺的混合液中,滴加完成后,在氮气保护下,25℃反应2h,得含芳纶纳米微球的铸膜液;(3)制备p-ANP/PVC复合超滤膜:将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静置30min,而后取2-3滴管铸膜液于玻璃板的一侧,于铸膜机上刮铸成膜,刮铸完成后将其放置在空气中静置30s,将其迅速放入去离子水中,待膜从玻璃板上脱落后,取出玻璃板后,将膜放置在去离子水中24h后取出保存,即得到p-ANP/PVC复合超滤膜。实施例2...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溶解聚氯乙烯:将聚氯乙烯加入到溶剂中,使聚氯乙烯溶解于溶剂,得混合液;/n(2)制备芳纶纳米微球:向步骤(1)获得的混合液添加对苯二甲酰氯与对苯二胺,氮气保护反应,得含芳纶纳米微球的铸膜液;/n(3)制备复合超滤膜:将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静置除去气泡,在铸膜机上刮铸成膜后,空气中静置后浸入去离子水中置换成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芳纶纳米微球的高效PVC复合超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溶解聚氯乙烯:将聚氯乙烯加入到溶剂中,使聚氯乙烯溶解于溶剂,得混合液;
(2)制备芳纶纳米微球:向步骤(1)获得的混合液添加对苯二甲酰氯与对苯二胺,氮气保护反应,得含芳纶纳米微球的铸膜液;
(3)制备复合超滤膜:将步骤(2)得到的铸膜液静置除去气泡,在铸膜机上刮铸成膜后,空气中静置后浸入去离子水中置换成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在30-45℃条件下搅拌直至聚氯乙烯完全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中,且溶液呈现澄清透明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聚氯乙烯的量为以N-甲基吡咯烷酮计0.1-0.16g/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昌梅郭鹏吴耀琴曲荣君张盈
申请(专利权)人:鲁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