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正压防护系统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和监测参数;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和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自动调节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稳定保持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安全,防止因压力异常造成安全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控制方法的正压防护系统控制装置、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压防护系统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正压防护系统的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正压防护系统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爆发性传染病疫情对人类社会不断提出挑战,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H5N1禽流感、H1N1甲型流感以及Ebola埃博拉出血热,无不对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由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极强的传染性,生物污染环境下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重点。随着生物危害事件频繁发生以及高传染性疾病的不时爆发,人们愈发重视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生物致病因子之所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隐蔽性强,通常无色无味、难以发觉;其二滞后性强,发作具有延迟性,例如SARS病毒感染后患者最初几天表现为低烧,与普通感冒没有区别,新冠肺炎感染后平均潜伏期达到14天,甚至出现多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三扩散性强,例如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其四未知性强,基因工程的发展及物种变异使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生物致病因子的性质,无法迅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因此,当发生生物危害时,传统医学方法往往需要经过病原体检测、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等多个环节。此时,采取有效的人员物理防护措施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保护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普通人群的生命安全,更为阻断病源扩散、有效控制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正压防护系统是防护水平更高的隔离装备,在烈性传染病暴发时应用较广,尤其是能够为重症患者临床治疗以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科学研究提供安全防护保障。正压个体防护技术是指在个体防护装备与佩戴者之间形成高于大气压的相对正压区间,从而有效阻止颗粒、气溶胶的吸入、沾染,阻止微生物液体渗透。正压防护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正压防护系统的安全性,还能够为穿戴者提供呼吸用的新鲜空气,同时将热量与水蒸气带走,从而显著提高防护服的舒适性。然而,现有正压防护系统仅能根据初始设置控制正压防护系统的工作参数,无法根据用户和使用环境需要进行智能控制,且无法保证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始终保持在安全稳定工作级别,存在防护系统阻隔功能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压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时控制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并根据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和送风模式调节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状态这样可以使正压防护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稳定保持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正压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和监测参数;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和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状态。进一步,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包括正压防护装置和电动送风装置,所述电动送风装置用于将过滤后的外部大气向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输送,以在穿戴者和所述正压防护装置之间产生正压环境;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包括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所述送风指令包括送风模式信息,所述送风模式信息包括智能送风模式信息和恒速送风模式信息。进一步,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包括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大、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小和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正常。进一步,所述送风状态包括加速送风、减速送风和恒速送风。进一步,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包括:比较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与第一预设阈值以及比较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与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不同;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大;或者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小;或者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并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正常。进一步,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包括:判断所述送风指令中送风模式信息类型;在所述送风模式信息为智能送风模式信息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为智能送风模式;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信息为恒速送风模式信息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为恒速送风模式。进一步,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和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状态包括: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恒速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始终恒速送风;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智能送风模式且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大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减速送风;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智能送风模式且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小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增速送风;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智能送风模式且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正常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恒速送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正压防护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和监测参数;送风模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和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显示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报警信息送风状态。进一步,所述送风模式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判断所述送风指令中送风模式信息的类型;在所述送风模式信息为智能送风模式信息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为智能送风模式;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信息为恒速送风模式信息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为恒速送风模式。进一步,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比较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与第一预设阈值以及比较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与第二预设阈值;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大;或者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小;或者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阈值并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正常。进一步,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恒速送风模式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始终恒速送风;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智能送风模式且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大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减速送风;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为所述智能送风模式且在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小时,控制所述正压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压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接收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和监测参数;/n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n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n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和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压防护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和监测参数;
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
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
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和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控制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防护系统包括正压防护装置和电动送风装置,所述电动送风装置用于将过滤后的外部大气向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输送,以在穿戴者和所述正压防护装置之间产生正压环境;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包括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所述送风指令包括送风模式信息,所述送风模式信息包括智能送风模式信息和恒速送风模式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包括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大、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过小和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力正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状态包括加速送风、减速送风和恒速送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指令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包括:
判断所述送风指令中送风模式信息类型;
在所述送风模式信息为智能送风模式信息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为智能送风模式;或者在所述送风模式信息为恒速送风模式信息时,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送风模式为恒速送风模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监测参数和预设阈值确定所述正压防护系统的状态包括:
比较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与第一预设阈值以及比较所述正压防护装置内正压环境的压力值与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不同;
在所述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丹,张继承,张程煜,刘庆旭,陈涵,孙泽宇,吴世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