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疝气补片,包括疝气补片本体,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为具有网状结构的片材,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至少一标识线,所述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轮廓,以解决现有疝气补片在术中无法直观判断放置位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疝气补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涉及一种疝气补片。
技术介绍
疝气是指支撑内脏器官的腹膜在某个位置由于外科损伤或者病化引起的断裂或者弱化,使的腹内内脏器官通过该断裂或弱化部位向体外突出,形成局部肿块。疝气一般发生在腹股沟,腰和肚脐等位置,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疝、腰疝等,疝气一般不能自愈,严重时影响患者的行走与正常活动,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并危及生命。目前治疗疝气的理想方法是疝补片修补术,即选用补片材料覆盖破损部位来修补疝环口,其术后复发率低、手术时间短且伤口愈合快。20世纪80年代美国外科医生首先提出并采用了无张力疝气修补手术来治疗疝气,发展至今,无张力疝气修补手术已经取得了广泛的临床治疗验证,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疝补片修补术中,疝气补片的覆盖位置是决定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中对于补片的覆盖范围、补片的放置位置都采用定量的描述方式,即补片超过缺损多少公分,补片超过某解剖结构多少公分。但在腔镜手术中,补片的位置只能依靠医生通过显示器来观看,无法直观的判断术中补片覆盖的距离,位置的误判可能导致补片放置不到位而引起术后复发,因而对主治医生提出很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疝气补片,以解决现有疝气补片在术中无法直观判断放置位置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一种疝气补片,包括疝气补片本体,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为具有网状结构的片材,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至少一标识线,所述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轮廓。进一步的,所述标识线包括有位于疝气补片本体最外侧的第一标识线和位于第一标识线内侧的第二标识线,所述第一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设置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环形轮廓,所述第二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的部分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缺环形轮廓。进一步的,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至少一尖端部,所述第二标识线具有与所述尖端部相匹配设置的至少一拐点,所述第二标识线的拐点和疝气补片本体上的尖端都能够作为术中的定位点。进一步的,所述标识线为其回弹力大于疝气补片本体回弹力的弹力环。进一步的,所述标识线由人体能够吸收的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由可吸收材料制成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环设于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上。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为涂覆于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的聚乳酸凝胶层。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为聚乳酸纤维在疝气补片本体边沿的勾边。进一步的,所述标识线以编织的方式形成在疝气补片本体上。进一步的,所述标识线与疝气补片本体具有不同的颜色。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疝气补片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疝气补片上具有至少一标识线,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轮廓,以使术中医生能够根据标识线的轮廓来直观的判断疝气补片覆盖的距离,从而能够更简单的将疝气补片放置在准确的位置上。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疝气补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疝气补片,包括疝气补片本体10,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通常是采用诸如聚酯类、聚丙烯类、聚乳酸类等材料的纤维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的片材,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上具有至少一标识线20,所述标识线20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轮廓100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轮廓,以使术中医生能够根据标识线20的轮廓来直观的判断疝气补片覆盖的距离,从而能够更简单的将疝气补片放置在准确的位置上。需明确的是,图1中示出的是一种腹股沟疝的疝气补片,因而疝气补片采用了如图1中所示的外形结构,但并不以次结构作为限定,其同样可以应用于其它疝气补片上。标识线20可以采用粘结、编织等方式形成在疝气补片本体10,其中优选采用以编织的方式形成于疝气补片本体10上,以使所述标识线20不会或者几乎不会增加疝气补片本体10的厚度。此外,标识线20与疝气补片本体10具有不同的颜色,例如由染色的聚丙烯纤维编织而成,以更方便于术中观察到所述标识线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标识线20包括有位于疝气补片本体10最外侧的第一标识线21和位于第一标识线21内侧的第二标识线22,其中第一标识线21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轮廓100等距设置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环形轮廓,所述第二标识线22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轮廓100的部分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缺环形轮廓。即位于最外圈的第一标识线21为首尾相连的环形结构,位于第一标识线21内圈中的第二标识线22为非首尾相连的缺环结构。一个环形结构和一个缺环结构的标识线还有利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在体内放置位置的判断。此外,由于第一标识线21和第二标识线22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边沿区域的强度,因而更利于卷曲的疝气补片本体10在体内的展开,并且由于第二标识线22为非首尾相连的缺环结构,因而在疝气补片本体10在第二标识线22缺口部分的强度与其它区域上的强度是由差异的,这又更加地利于卷曲的疝气补片本体10在体内的展开。优选的,所述第二标识线22具有一拐点220,该拐点220与疝气补片本体10上的一尖端部102相对应且大致等距设置,每一拐点220和尖端部102都能够作为术中的一个定位点,如图1中的两尖端部102可以在术中分别对应一部位,以方便术中对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在体内的定位放置。在本实施例中,标识线20为其回弹力大于疝气补片本体10回弹力的弹力环,例如标识线20由聚乳酸纤维编织而成,疝气补片本体10由聚丙烯纤维编织而成,其中标识线20的回弹力较大,因而在术中可以起到弹力环的作用,以便于疝气补片本体10在体内的展开、放置。此外,由聚乳酸纤维编织而成的标识线20是可吸收的,因而在体内一定时间后,标识线20会被人体逐渐吸收,因而降低了疝气补片本体10的强度,从而可以避免弹力环造成的血管压迫,异物感等问题。在本实施例中,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具有由可吸收材料制成的第一加强部101,所述加强部101环设于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上。如在本实施例中,在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涂覆有聚乳酸凝胶层,以增强疝气补片本体10边沿的强度,以利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10在体内的展开,而由于聚乳酸凝胶层是可吸收的,因而在体内一定时间后,聚乳酸凝胶层会被人体逐渐吸收,因而降低了疝气补片本体10边沿的强度,从而可以避免强疝气补片本体10造成的血管压迫,异物感等问题。同样的,也可以采用聚乳酸纤维在疝气补片本体10的边沿进行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疝气补片,包括疝气补片本体,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为具有网状结构的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至少一标识线,所述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轮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疝气补片,包括疝气补片本体,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为具有网状结构的片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至少一标识线,所述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轮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疝气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线包括有位于疝气补片本体最外侧的第一标识线和位于第一标识线内侧的第二标识线,所述第一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等距设置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环形轮廓,所述第二标识线具有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的边沿轮廓的部分等距或者大致等距设置的缺环形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疝气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疝气补片本体上具有至少一尖端部,所述第二标识线具有与所述尖端部相匹配设置的至少一拐点,所述第二标识线的拐点和疝气补片本体上的尖端都能够作为术中的定位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疝气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学源,陈晋伟,陈常权,郑锦辉,
申请(专利权)人:百迈思重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