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504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A1),具有:半导体装置(B1),其具有构成1次侧控制电路的控制芯片、构成2次侧电力电路的半导体芯片以及将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电绝缘且具有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的信号传递功能的传递电路;以及基板(H),其搭载有半导体装置(B1)。基板(H)具有导电部(K)。电力变换装置(A1)具有:连接端子(T1),其设置于基板(H)且与导电部(K)导通。电力变换装置(A1)具有:导通路径(D1),其至少一部分由基板(H)的导电部(K)构成,且使半导体装置(B1)的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连接端子(T1)电导通。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电力变换装置(A1)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力变换装置
本公开涉及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公开了通过将来自直流电源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例如向三相交流马达供给电力的电力变换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电力变换装置根据1次侧的控制信号,在2次侧的电力电路中输出预定的电力。在这样的电力变换装置中,以1次侧的控制电路为目的,使用将1次侧的控制电路和2次侧的电力电路电切断的绝缘电路。作为绝缘电路的一例,列举出光电耦合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59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绝缘电路例如安装于构成电力变换装置的基板等。因此,电力变换装置的小型化因绝缘电路的设置而受阻。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力变换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由本公开提供的电力变换装置具有:半导体装置,其具有构成1次侧控制电路的控制芯片、构成2次侧电力电路的半导体芯片以及将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电绝缘且具有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的信号传递功能的传递电路;以及基板,其搭载有所述半导体装置,所述基板具有导电部,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其设置于所述基板且与所述导电部导通,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导通路径,其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基板的所述导电部构成,且使所述半导体装置的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电导通。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本公开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而在以下进行的详细说明而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系统结构图。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7是沿图4的VII-VII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8是沿图4的VIII-VIII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9是沿图5的IX-IX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仰视图。图13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15是沿图14的XV-XV线的剖视图。图16是沿图14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电气结构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本公开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简单地用作标签,未必意图对这些对象物排序。<第一实施方式>图1至图9表示了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A1。本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A1具有:半导体装置B1、基板H、连接端子T1、T2、T3、T4、T5、多个电阻器R以及多个电容器C。电力变换装置A1例如将来自作为功率电源的电源E3的直流电力变换为用于驱动马达M1的三相交流电力。但是,本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用途、功能没有任何限定。图1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A1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A1的系统结构图。图3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A1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4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A1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5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A1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6是表示电力变换装置A1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图7是沿图4的VII-VII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8是沿图4的VIII-VIII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图9是沿图5的IX-IX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在这些图中,x方向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二方向,y方向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方向,z方向相当于本公开的厚度方向。<基板H>在基板H上搭载有半导体装置B1、多个电阻器R及多个电容器C。本实施方式的基板H具有:基材J、导电部K及绝缘层L。基板H相当于本公开的第一基板。基材J是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作为基材J的材质,例如列举玻璃环氧树脂。本实施方式的基材J具有:主面J11、背面J12、第一面J13、第二面J14、第三面J15以及第四面J16。主面J11朝向z方向。背面J12在z方向上朝向主面J11的相反侧。第一面J13在z方向上位于主面J11与背面J12之间,在图示的示例中,与主面J11以及背面J12相连。第一面J13朝向x方向。第二面J14在z方向上位于主面J11与背面J12之间,在图示的示例中,与主面J11及背面J12相连。第二面J14在x方向上朝向第一面J13的相反侧。第三面J15在z方向上位于主面J11与背面J12之间,在图示的示例中,与主面J11以及背面J12相连。第三面J15朝向y方向。第四面J16在z方向上位于主面J11与背面J12之间,在图示的示例中,与主面J11以及背面J12相连。第四面J16在y方向上朝向第三面J15的相反侧。导电部K配置在基材J上,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作为导电部K的材质,例如列举Cu、Ni、Ti等。导电部K例如通过镀敷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导电部K包含主面部K1、背面部K2以及多个贯穿部K3。主面部K1配置在基材J的主面J11上。背面部K2配置在基材J的背面J12上。多个贯穿部K3分别在z方向上贯穿基材J,使主面部K1的一部分与背面部K2的一部分导通。贯穿部K3包含多个贯穿部K31、多个贯穿部K32、多个贯穿部K33、多个贯穿部K34以及多个贯穿部K39。多个贯穿部K39包含多个贯穿部K391、多个贯穿部K392、多个贯穿部K393、多个贯穿部K394、多个贯穿部K395、多个贯穿部K396、多个贯穿部K397、多个贯穿部K398、多个贯穿部K399、多个贯穿部K39a。如图4所示,多个贯穿部K391沿基材J的第三面J15在x方向上排列。如图7所示,贯穿部K391在z方向上贯穿基材J,到达基材J的主面J11和背面J12。贯穿部K391是筒状,能够使细长的部件插通。多个贯穿部K391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图示的示例中,设置有9个贯穿部K391。如图4所示,多个贯穿部K392沿基材J的第三面J15在x方向上排列。多个贯穿部K392相对于多个贯穿部K391在x方向上分离地配置。贯穿部K392在z方向上贯穿基材J,到达基材J的主面J11和背面J12。贯穿部K392是筒状,能够使细长的部件插通。多个贯穿部K392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图示的示例中,设置有2个贯穿部K392。如图4所示,多个贯穿部K393沿基材J的第三面J15在x方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n半导体装置,其具有构成1次侧控制电路的控制芯片、构成2次侧电力电路的半导体芯片、以及将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电绝缘且具有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的信号传递功能的传递电路;以及/n第一基板,其搭载有所述半导体装置,/n所述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导电部,/n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导通,/n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导通路径,其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导电部构成,且使所述半导体装置的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电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08 JP 2018-210591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半导体装置,其具有构成1次侧控制电路的控制芯片、构成2次侧电力电路的半导体芯片、以及将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电绝缘且具有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2次侧电力电路的信号传递功能的传递电路;以及
第一基板,其搭载有所述半导体装置,
所述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导电部,
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连接端子,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且与所述第一导电部导通,
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导通路径,其至少一部分由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导电部构成,且使所述半导体装置的所述1次侧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电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含:基材,其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朝向相反侧的主面和背面,
所述第一导电部包含:主面部,其配置于所述主面上;背面部,其配置于所述背面上;以及多个贯穿部,其贯穿所述基材且使所述主面部的一部分与所述背面部的一部分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面部包含:第一主面布线,其构成所述第一导通路径,
所述背面部包含:第一背面布线,其构成所述第一导通路径,
所述多个贯穿部包含:第一贯穿部,其构成所述第一导通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电阻器,其与所述第一主面布线串联连接且构成所述第一导通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面部包含:第二主面布线,其与所述第一主面布线相连且接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第一电容器,其与所述第二主面布线串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半导体装置位于第一方向一方侧,
所述第一主面布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背面布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多个所述第一导通路径,其排列在与所述第一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松祐司古谷龙一
申请(专利权)人: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