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特性优秀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9497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聚酰亚胺复合膜,其包括:芯层,包含第一聚酰亚胺树脂;以及至少一个表层,包含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及氟系树脂,以接合的状态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介电特性优秀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介电特性优秀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聚酰亚胺(polyimide,PI)为与僵硬的芳香族主链一同以化学稳定性非常优秀的酰亚胺环为基础具有有机材料中最高水准的耐热性、耐药品性、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候性的高分子材料。因此,聚酰亚胺作为强力要求上述特性的微型电子部件的绝缘原材料备受瞩目。尤其,因聚酰亚胺特有的绝缘特性,用作柔性线路板(FPCB,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卷带自动结合(TAB,TapeAutomatedBonding)、覆晶薄膜(COF,ChiponFilm)等电子材料用原材料。作为微型电子部件的例,可与电子产品的轻量化和小型化相对应地,可例举电路集成度高的柔性薄型电路板,上述聚酰亚胺广泛利用为薄型电路板的绝缘膜。另一方面,最近,随着电子设备内含多种功能,上述电子设备需要快速的运算速度和通信速度,为了满足这些,开发能够以2GHz以上的高频高速通信的薄型电路板。为了实现高频高速通信,需要具有也可在高频中维持电绝缘性的高的阻抗(impedance)的绝缘体。阻抗与形成于绝缘体的频率及介电常数(dielectricconstant,介电率,Dk)为反比例关系,为了在高频中也维持绝缘性,介电常数应尽可能低。但是,对于通常的聚酰亚胺而言,介电常数为3.4至3.6左右,并不是在高频通信中可维持充分的绝缘性的程度的优秀的水准,例如,在进行2GHz以上的高频通信的薄型电路板中,存在部分或整体失去绝缘性的可能性。并且,众所周知,绝缘体的介电常数越低,可减少薄型电路板中不优选的寄生电容(straycapacitance)和噪声的产生,从而可相当部分解除延迟通信的原因,当前,使聚酰亚胺的介电常数尽可能低,这被视为对薄型电路板的性能尤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为了作为绝缘膜内含更得到改善的性能,当前,需要开发内含更低的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膜。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介电率、介电常数及吸湿率优秀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包括芯层和表层作为必要因素,表层可在聚酰亚胺复合膜内含低的吸湿率和介电常数时起到有利作用。在本专利技术中,表层包含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其例如可具有适合与热塑性聚酰亚胺或金属箔的粘结的热膨胀系数,基于此,聚酰亚胺复合膜具有当与热塑性聚酰亚胺或金属箔的粘结时,尺寸稳定性优秀的优点。在再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可基于其分子结构在表层内含优秀的介电特性,例如低的介电常数时起到有利作用。表层还包含可抑制通过其表面的水分渗透和/或在其内部使水分扩散的现象的氟系树脂。这可降低可对介电特性产生坏影响的吸湿率,由此聚酰亚胺复合膜能够以介电特性优选的形态内含,详细地,可具有低的介电常数。本专利技术的聚酰亚胺复合膜还包括包含机械刚性优秀的第一聚酰亚胺树脂的芯层。基于这种芯层,聚酰亚胺复合膜能够以所希望的水准表达优秀的机械物性,例如拉伸强度及模量。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适合实现具有如上所述的优点的新的聚酰亚胺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还一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包含具有如上所述的优点的新的聚酰亚胺复合膜的柔性金属箔层叠板。根据这种多个实施方式,可解决前面以往的问题,对此,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性目的在于,提供其具体实施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聚酰亚胺复合膜,其包括:芯层,包含第一聚酰亚胺树脂;以及至少一个表层,包含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及氟系树脂,以接合的状态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上述表层在其总重量中包含60重量百分比以下的氟系树脂,介电损耗为0.003以下,介电常数(Dk)为3.2以下,吸湿率为0.6以下。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的聚酰亚胺复合膜的延伸率可以为30%以上,详细地,可以为40%以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对制备上述聚酰亚胺复合膜特化的方法。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提供包含上述聚酰亚胺复合膜的柔性金属箔层叠板、包括上述柔性金属箔层叠板作为电信号传输电路的电子部件,上述电信号传输电路可以为以至少2GHz的高频传输信号的电子部件。以下,按本专利技术的“聚酰亚胺复合膜”、“聚酰亚胺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柔性金属箔层叠板”的顺序更详细说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此之前,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词汇不应以常规或词典上含义限定而解释,专利技术人为了以最佳的方法说明自己的专利技术,应立足于可适当地定义术语的概念的原则以符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解释。因此,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例的结构仅属于本专利技术的最优选的一个实施例,并不全部代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因而应理解在本申请角度上可存在可代替这些的多种等同技术方案和变形例。在本说明书中,除非上下文中有明确不同的含义,单数的表现则包括多个表现。在本说明书中,“包括”、“具备”或“具有”等术语应理解为指定实施的特征、数字、步骤、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而不是预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在本说明书中,“二酐(dianhydride)”被视为包含其前体或衍生物,这些在技术上有可能不是二酐,但即便如此,与二胺进行反应来形成聚酰胺酸,该聚酰胺酸可重新转换为聚酰亚胺。在本说明书中,“二胺(diamine)”被视为包含其前体或衍生物,这些在技术上有可能不是二胺,但即便如此,与二酐进行反应来形成聚酰胺酸,该聚酰胺酸可重新转换为聚酰亚胺。在本说明书中,应理解为当量、浓度或其他值或参数以列举范围、优选的范围或优选的上限值及优选的下限值的方式出现时,与是否单独公开范围无关地,具体公开能够以任意一对的任意上限范围极值或优选的值及任意下限范围极值或优选的值形成的所有范围。当在本说明书中提及数值的范围时,除非不同描述,则其范围视为包括其终点及其范围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本专利技术的范畴被视为不局限于当定义范围时提及的特定值。附图说明图1为共挤出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聚酰亚胺复合膜本专利技术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可以为厚度为10至100μm,详细地10至75μm,更详细地10至50μm的多层复合膜。本专利技术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可包括:芯层,包含第一聚酰亚胺树脂;以及至少一个表层,包含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及氟系树脂,以接合的状态形成于上述芯层的至少一面。在一个具体例中,上述第一聚酰亚胺树脂及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可分别通过二胺单体及二酐单体的聚合制备而得。在一个具体例中,上述二胺单体可包含选自由1,4-二氨基苯(或对苯二胺、PDA、PPD)、1,3-二氨基苯、2,4-二氨基甲苯、2,6-二氨基甲苯、3,5-二氨基苯甲酸(或DABA)、4,4'-二氨基二苯醚(或氧化二苯胺、ODA)、3,4'-二氨基二苯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酰亚胺复合膜,其特征在于,/n包括:/n芯层,包含第一聚酰亚胺树脂;以及/n至少一个表层,包含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及氟系树脂,以接合的状态形成于所述芯层的至少一面,/n在所述表层的总重量中,包含60重量百分比以下的氟系树脂,/n介电损耗(Df)为0.003以下,介电常数(Dk)为3.2以下,吸湿率为0.6重量百分比以下。/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107 KR 10-2018-0135963;20191106 KR 10-2019-011.一种聚酰亚胺复合膜,其特征在于,
包括:
芯层,包含第一聚酰亚胺树脂;以及
至少一个表层,包含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及氟系树脂,以接合的状态形成于所述芯层的至少一面,
在所述表层的总重量中,包含60重量百分比以下的氟系树脂,
介电损耗(Df)为0.003以下,介电常数(Dk)为3.2以下,吸湿率为0.6重量百分比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酰亚胺树脂及第二聚酰亚胺树脂分别通过二胺单体及二酐单体的聚合制备而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酰亚胺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胺单体包含选自由1,4-二氨基苯(或对苯二胺、PDA、PPD)、1,3-二氨基苯、2,4-二氨基甲苯、2,6-二氨基甲苯、3,5-二氨基苯甲酸(或DABA)、4,4'-二氨基二苯醚(或氧化二苯胺、ODA)、3,4'-二氨基二苯醚等的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甲烷(或4,4’-亚甲基二胺、MDA)、3,3'-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羧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5,5'-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4-氨基苯基)硫化物、4,4'-二氨基苯甲酰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或邻甲苯胺)、2,2'-二甲基联苯胺(或间甲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2,2'-二甲氧基联苯胺、3,3'-二氨基二苯醚、3,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醚、3,3'-二氨基二苯硫醚、3,4'-二氨基二苯硫醚、4,4'-二氨基二苯硫醚、3,3'-二氨基二苯砜、3,4'-二氨基二苯砜、4,4'-二氨基二苯砜、3,3'-二氨基二苯甲酮、4,4'-二氨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4,4'-二氯二苯甲酮、3,3'-二氨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二苯甲烷、3,4'-二氨基二苯甲烷、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双(3-氨基苯基)丙烷、2,2-双(4-氨基苯基)丙烷、2,2-双(3-氨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2,2-双(4-氨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3,3'-二氨基二苯基亚砜、3,4'-二氨基二苯基亚砜、4,4'-二氨基二苯基亚砜、1,3-双(3-氨基苯基)苯、1,3-双(4-氨基苯基)苯、1,4-双(3-氨基苯基)苯、1,4-双(4-氨基苯基)苯、1,3-双(4-氨基苯氧基)苯(或TPE-R)、1,4-双(3-氨基苯氧基)苯(或TPE-Q)1,3-双(3-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3,3'-二氨基-4-(4-苯基)苯氧基二苯甲酮、3,3'-二氨基-4,4'-二(4-苯基苯氧基)二苯甲酮、1,3-双(3-氨基苯硫醚)苯、1,3-双(4-氨基苯硫醚)苯、1,4-双(4-氨基苯硫醚)苯、1,3-双(3-氨基苯砜)苯、1,3-双(4-氨基苯砜)苯、1,4-双(4-氨基苯砜)苯、1,3-双〔2-(4-氨基苯基)异丙基〕苯、1,4-双〔2-(3-氨基苯基)异丙基〕苯、1,4-双〔2-(4-氨基苯基)异丙基〕苯、3,3'-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3,3'-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3-氨基苯氧基)联苯、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醚、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醚、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醚、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醚、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酮、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酮、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酮、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酮、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硫化物、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硫化物、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硫化物、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硫化物、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砜、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甲烷、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甲烷、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甲烷、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甲烷、2,2-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2,2-双〔3-(3-氨基苯氧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2,2-双〔3-(4-氨基苯氧基)苯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男
申请(专利权)人:聚酰亚胺先端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