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凌细英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468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包括有集能室,集能室的底部设置有配电室,配电室的底部设置有临时发电室,集能室的左侧面设置有扩口器,扩口器的底面与第一纵向导管的顶端连通,第一纵向导管的底端与横向导管的上表面的后部连通,横向导管的下表面的前部与第二纵向导管的顶端连通,横向导管的内部设置有叶轮,叶轮的右侧面与第一输入轴的左端固定连接,第一输入轴的右端固定有第一输入轮,第一输入轮的下部外周与第一传动带的下部内周接触,合成轴的中部设置有凸轮盘。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具备回收外部能量的能力以及不能实现智能自动配电、临时供电等技术问题,有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
,特别地,涉及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
技术介绍
箱式变电站又称预装式变电所或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按一定接线方案排成一体的工厂预制户内、户外紧凑式配电设备,即将变压器降压、低压配电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安装在一个防潮、防锈、防尘、防鼠、防火、防盗、隔热、全封闭、可移动的钢结构箱,特别适用于城网建设与改造,是继土建变电站之后崛起的一种崭新的变电站。箱式变电站适用于矿山、工厂企业、油气田和风力发电站,它替代了原有的土建配电房,配电站,成为新型的成套变配电装置。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的专利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便利,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往往不具备回收外部能量的能力以及不能实现智能自动配电、临时供电等技术问题,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新型的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有利于专利技术装置未来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具备回收外部能量的能力以及不能实现智能自动配电、临时供电等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包括有集能室,所述的集能室的底部设置有配电室,所述的配电室的底部设置有临时发电室,所述的集能室的左侧面设置有扩口器,所述的扩口器的底面与第一纵向导管的顶端连通,所述的第一纵向导管的底端与横向导管的上表面的后部连通,所述的横向导管的下表面的前部与第二纵向导管的顶端连通,所述的横向导管的内部设置有叶轮,所述的叶轮的右侧面与第一输入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入轴的右端固定有第一输入轮,所述的第一输入轮的下部外周与第一传动带的下部内周接触,所述的第一传动带的上部内周与第一被动轮的上部外周接触,所述的第一被动轮的右侧面与合成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合成轴的中部设置有凸轮盘,所述的凸轮盘的下部外周与下位橡胶块的顶面接触,所述的下位橡胶块的底面设置有下位弹簧,所述的凸轮盘的上部外周与上位橡胶块的底面接触,所述的上位橡胶块的顶面与上位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上位弹簧的顶端与压电陶瓷片的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合成轴的右端固定有第二被动轮,所述的第二被动轮的上部外周与第二传动带的上部内周接触,所述的第二传动带的下部内周与第二输入轮的下部外周接触,所述的第二输入轮的右侧面与第二输入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输入轴的右端伸出集能室的右侧面,所述的第二输入轴的右端固定有风扇。所述的集能室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的太阳能板的下表面的左右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端片、第二端片,所述的压电陶瓷片的下表面的左右部分别设置有第三端片、第四端片,所述的第一端片的底端与第三端片的底端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第一二极管、第一蓄电池、第二二极管,所述的第一二极管的上侧为正极,所述的第二二极管的下侧为正极,所述的第二端片的底端与第四端片的底端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第三二极管、第二蓄电池、第四二极管,所述的第三二极管的下侧为正极,所述的第四二极管的上侧为正极。所述的配电室的内部左表面固定有横向导杆,所述的横向导杆的中部外周与导向套的内周接触,所述的导向套的底端与位移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位移杆的左侧面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的位移杆的右侧面的底部设置有出电箱,所述的出电箱的内部左侧面设置有供电器,所述的供电器的右侧面设置有正出电柱、负出电柱,所述的出电箱的右侧面设置有正极端片、负极端片,所述的正出电柱与正极端片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保险丝,所述的负出电柱与负极端片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保护电阻,所述的配电室的内部右表面固定有用电器,所述的用电器位于出电箱的正右方,所述的用电器的左侧面设置有正极插槽、负极插槽,所述的用电器的下侧面固定有第一纵臂,所述的第一纵臂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永磁体,所述的第一永磁体的左侧磁极磁性为N极。所述的配电室的内部设置有磁力箱,所述的磁力箱的顶面与出电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磁力箱的底部设置有铁芯,所述的铁芯位于第一永磁体的正左方,所述的铁芯的中部外周包裹有线圈,所述的线圈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引电片、第二引电片,所述的第一引电片的顶面通过导线与左位半环的左侧面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二引电片的顶面通过导线与右位半环的右侧面电性连接,所述的左位半环的右侧面与正极圆柱的左部外周接触,所述的右位半环的左侧面与负极圆柱的右部外周接触,所述的正极圆柱、负极圆柱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第一电源,所述的第一电源的左侧为正极,所述的左位半环、右位半环的顶端分别与绝缘横连杆的下表面的左右部固定连接。所述的临时发电室的内部设置有上位三角齿条、下位三角齿条,所述的上位三角齿条的下表面左右部分别与第一受压弹簧、第二受压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受压弹簧、第二受压弹簧底端与移动横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下位三角齿条的上表面左右部分别与第三受压弹簧、第四受压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三受压弹簧、第四受压弹簧顶端与移动横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移动横臂的左、右端分别从临时发电室的左、右侧面伸出,所述的移动横臂的右端固定有手柄。所述的临时发电室的内部设置有齿圈,所述的齿圈的上部内周与上位行星齿轮的上部外周接触啮合,所述的齿圈的下部内周与下位行星齿轮的下部外周接触啮合,所述的齿圈的右侧面的上下部分别设置有上位永磁体、下位永磁体,所述的上位行星齿轮的左侧面固定有上位传动轴,所述的上位传动轴的左端固定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的第二锥齿轮的后部与第一锥齿轮的右部接触啮合,所述的第一锥齿轮的后表面固定有上位三角齿轮,所述的上位三角齿轮的底部与上位三角齿条的顶部接触啮合,所述的下位行星齿轮的左侧面固定有下位传动轴,所述的下位传动轴的左端固定有第四锥齿轮,所述的第四锥齿轮的后部与第三锥齿轮的右部接触啮合,所述的第三锥齿轮的后表面固定有下位三角齿轮,所述的下位三角齿轮的顶部与下位三角齿条的底部接触啮合。所述的临时发电室的内部设置有用电箱,所述的用电箱的内部设置有电感器、配电正极块、配电负极块,所述的电感器的上侧面通过导线与第二导体柱的右端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二导体柱的左端与上位导体杆的底端电性连接,所述的上位导体杆的顶端与第一导体柱的左端电性连接,所述的电感器的下侧面通过导线与第三导体柱的右端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三导体柱的左端与下位导体柱的顶端电性连接,所述的下位导体柱的底端与第四导体柱的左端电性连接,所述的第一导体柱的右端与配电正极块的左端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第五二极管,所述的第五二极管的上侧面为正极,所述的第四导体柱的右端与配电负极块的左端之间通过导线串联有第六二极管,所述的第六二极管的上侧面为正极。所述的太阳能板、压电陶瓷片、铁芯、齿圈、线圈等均为现有设备的组装,因此,具体型号和规格没有进行赘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所提出的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的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集能室(1),所述的集能室(1)的底部设置有配电室(2),所述的配电室(2)的底部设置有临时发电室(3),所述的集能室(1)的左侧面设置有扩口器(5),所述的扩口器(5)的底面与第一纵向导管(6)的顶端连通,所述的第一纵向导管(6)的底端与横向导管(7)的上表面的后部连通,所述的横向导管(7)的下表面的前部与第二纵向导管(8)的顶端连通,所述的横向导管(7)的内部设置有叶轮(9),所述的叶轮(9)的右侧面与第一输入轴(10)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入轴(10)的右端固定有第一输入轮(13),所述的第一输入轮(13)的下部外周与第一传动带(14)的下部内周接触,所述的第一传动带(14)的上部内周与第一被动轮(15)的上部外周接触,所述的第一被动轮(15)的右侧面与合成轴(16)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合成轴(16)的中部设置有凸轮盘(17),所述的凸轮盘(17)的下部外周与下位橡胶块(21)的顶面接触,所述的下位橡胶块(21)的底面设置有下位弹簧(22),所述的凸轮盘(17)的上部外周与上位橡胶块(23)的底面接触,所述的上位橡胶块(23)的顶面与上位弹簧(2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上位弹簧(24)的顶端与压电陶瓷片(25)的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合成轴(16)的右端固定有第二被动轮(18),所述的第二被动轮(18)的上部外周与第二传动带(20)的上部内周接触,所述的第二传动带(20)的下部内周与第二输入轮(19)的下部外周接触,所述的第二输入轮(19)的右侧面与第二输入轴(12)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输入轴(12)的右端伸出集能室(1)的右侧面,所述的第二输入轴(12)的右端固定有风扇(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集能室(1),所述的集能室(1)的底部设置有配电室(2),所述的配电室(2)的底部设置有临时发电室(3),所述的集能室(1)的左侧面设置有扩口器(5),所述的扩口器(5)的底面与第一纵向导管(6)的顶端连通,所述的第一纵向导管(6)的底端与横向导管(7)的上表面的后部连通,所述的横向导管(7)的下表面的前部与第二纵向导管(8)的顶端连通,所述的横向导管(7)的内部设置有叶轮(9),所述的叶轮(9)的右侧面与第一输入轴(10)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入轴(10)的右端固定有第一输入轮(13),所述的第一输入轮(13)的下部外周与第一传动带(14)的下部内周接触,所述的第一传动带(14)的上部内周与第一被动轮(15)的上部外周接触,所述的第一被动轮(15)的右侧面与合成轴(16)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合成轴(16)的中部设置有凸轮盘(17),所述的凸轮盘(17)的下部外周与下位橡胶块(21)的顶面接触,所述的下位橡胶块(21)的底面设置有下位弹簧(22),所述的凸轮盘(17)的上部外周与上位橡胶块(23)的底面接触,所述的上位橡胶块(23)的顶面与上位弹簧(2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上位弹簧(24)的顶端与压电陶瓷片(25)的下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合成轴(16)的右端固定有第二被动轮(18),所述的第二被动轮(18)的上部外周与第二传动带(20)的上部内周接触,所述的第二传动带(20)的下部内周与第二输入轮(19)的下部外周接触,所述的第二输入轮(19)的右侧面与第二输入轴(12)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输入轴(12)的右端伸出集能室(1)的右侧面,所述的第二输入轴(12)的右端固定有风扇(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能室(1)的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4),所述的太阳能板(4)的下表面的左右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端片(27)、第二端片(28),所述的压电陶瓷片(25)的下表面的左右部分别设置有第三端片(32)、第四端片(33),所述的第一端片(27)的底端与第三端片(32)的底端之间通过导线(26)串联有第一二极管(29)、第一蓄电池(30)、第二二极管(31),所述的第一二极管(29)的上侧为正极,所述的第二二极管(31)的下侧为正极,所述的第二端片(28)的底端与第四端片(33)的底端之间通过导线(26)串联有第三二极管(34)、第二蓄电池(35)、第四二极管(36),所述的第三二极管(34)的下侧为正极,所述的第四二极管(36)的上侧为正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电室(2)的内部左表面固定有横向导杆(37),所述的横向导杆(37)的中部外周与导向套(38)的内周接触,所述的导向套(38)的底端与位移杆(39)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的位移杆(39)的左侧面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回位弹簧(40),所述的位移杆(39)的右侧面的底部设置有出电箱(41),所述的出电箱(41)的内部左侧面设置有供电器(51),所述的供电器(51)的右侧面设置有正出电柱(52)、负出电柱(53),所述的出电箱(41)的右侧面设置有正极端片(42)、负极端片(43),所述的正出电柱(52)与正极端片(42)之间通过导线(26)串联有保险丝(54),所述的负出电柱(53)与负极端片(43)之间通过导线(26)串联有保护电阻(55),所述的配电室(2)的内部右表面固定有用电器(46),所述的用电器(46)位于出电箱(41)的正右方,所述的用电器(46)的左侧面设置有正极插槽(47)、负极插槽(48),所述的用电器(46)的下侧面固定有第一纵臂(49),所述的第一纵臂(49)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永磁体(50),所述的第一永磁体(50)的左侧磁极磁性为N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化电力供配电箱式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电室(2)的内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细英
申请(专利权)人:凌细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