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3534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包括浪涌保护器本体,浪涌保护器本体两侧的接线端上活动安装有侧基板,侧基板一侧的外壁设有固定引入浪涌保护器本体接线端内的线缆用的固线组件,另一侧的外壁设有石墨片夹持机构,石墨片夹持机构被装配用于接触线缆裸露出的铜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雷电涌继电器,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预先将侧基板卡接于在浪涌保护器本体两侧,然后利用锁合座通过螺纹夹道的配合使的瓣板向圆心汇拢从而夹紧线缆,紧接着在接线端内的铜线进行固定,在原有的固定上增加一道固定,在双重固定的条件下,增加了该端口对线缆的固定强度,从而避免了线缆的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
技术介绍
浪涌保护器将窜人电力线或者信号线的的瞬时过压限制在设备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在雷电产生时,需要分级将其泄放到大地中去。而波涌保护器具有非常强大的多级泄放功能,其可以将雷电中的电流逐级泄放到大地。第一级防护器可以对直接雷电电流进行泄放,在有可能发生雷击的地方必须进行第一级雷电防护。第二级防雷器是针对前级防雷器的残余能量及感应雷击的设备,在第一级保护器进行雷电电流泄放之后,仍有一部分能量会对设备或第三级防护器造成损害。同时,经过第一级防护器的线路也会感应雷击电磁脉冲(LEMP),在线路足够长时,感应雷的能量就会足够大,因此需要第二级防护器的进一步吸收,第三级防护器是对LEMP及第二级防护器的残余能量的进一步吸收。由此可见,浪涌保护器在电网体系中重要地位。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配电箱内电缆比较丰富,而浪涌保护器两侧的接线端子上会连接很多的电缆,传统的固定方式就是将线缆裸露的铜线部分插入接线端子上,而在接线的过程中,一个端子内会同时固定两条或是三条线缆,而接线端子对铜丝的固定依靠的两个铁片相互靠近形成的夹持力,将铜线固定在接线端子内。而这时这种固定效果是极其不稳定的,极易在线缆的牵扯下使得整个铜丝脱离接线端子内,或是小老鼠等生物在配电箱内走动,也会牵扯到线缆使得整个铜丝脱离接线端子内。由此可见,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用于解决接线端子固定效果不佳,当有两个或是三个线缆位于同一个接线端子内易脱落。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包括浪涌保护器本体,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两侧的接线端上活动安装有侧基板,所述侧基板一侧的外壁设有固定引入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接线端内的线缆用的固线组件,另一侧的外壁设有石墨片夹持机构,所述石墨片夹持机构被装配用于接触线缆裸露出的铜丝。作为优选,所述侧基板具体为“L”型结构,且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卡体I和卡体II,所述卡体I相对所述卡体II一侧的外壁设有卡脚板;所述卡体II上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设有弹性环垫;所述卡体II上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凸点,所述凸点用于增加与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接线端的顶部摩擦。作为优选,所述固线组件包括接线座和锁合座,所述接线座位于卡体I一侧外壁开设的通孔内,且外壁与该通孔的内壁之间形成螺纹夹道,所述接线座的顶端设置有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瓣板,当所述锁合座通过螺纹夹道保持水平方向移动时,使若干所述瓣板所呈圆周半径递减。作为优选,若干所述瓣板相邻一侧的外壁设有圆点。作为优选,所述锁合座的外壁固定安装有螺纹座,所述螺纹座具体为多面体结构,且远离卡体I一端开设有贯穿所述锁合座的线缆卡槽。作为优选,所述螺纹座具体由硬质橡胶块制成。作为优选,所述石墨片夹持机构包括嵌入环和推倒环片,所述嵌入环的内壁开设有环槽,且环槽内设有用于驱使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推倒环片向圆心水平移动的弹性件,若干所述推倒环片相邻一侧的外壁设有石墨片。作为优选,所述卡体I相对固线组件一侧的外壁开设有嵌入槽,且该嵌入槽与所述固线组件共轴心,而嵌入环嵌入于该嵌入槽内。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预先将侧基板卡接于在浪涌保护器本体两侧,然后将该端口需要固定在线缆穿过瓣板中心,并最终至该线缆的铜线插入接线端口内部即可,最后利用锁合座通过螺纹夹道的配合使得瓣板向圆心汇拢从而夹紧线缆,紧接着在接线端内的铜线进行固定,在原有的固定上增加一道固定,在双重固定的条件下,增加了该端口对线缆的固定强度,且该结构整体比较简单,因此不会增加各继电器在垂直方向的间隔距离。并且在安装之后,装置内的石墨片也会接触到电缆的铜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给线缆散热的目的。应当理解,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仅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本公开。本申请文件提供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现或示例的概述,并不是所公开技术的全部范围或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基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固线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侧基板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侧螺纹座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1、浪涌保护器本体;2、侧基板;21、卡体I;22、卡体II;221、圆孔;222、弹性环垫;23、卡脚板;3、固线组件;31、接线座;32、锁合座;33、螺纹夹道;34、瓣板;35、圆点;4、石墨片夹持机构;41、嵌入环;42、推倒环片;43、弹性件;44、石墨片;5、螺纹座;51、线缆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为了保持本公开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公开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5,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包括浪涌保护器本体1,浪涌保护器本体1两侧的接线端上活动安装有侧基板2,侧基板2一侧的外壁设有固定引入浪涌保护器本体1接线端内的线缆用的固线组件3,另一侧的外壁设有石墨片夹持机构4,石墨片夹持机构4被装配用于接触线缆裸露出的铜丝。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预先将侧基板2卡接于在浪涌保护器本体1两侧,然后将该端口需要固定在线缆穿过瓣板34中心,并最终至该线缆的铜线插入接线端口内部即可,最后利用锁合座32通过螺纹夹道33的配合使的瓣板34向圆心汇拢从而夹紧线缆,紧接着在接线端内的铜线进行固定,在原有的固定上增加一道固定,在双重固定的条件下,增加了该端口对线缆的固定强度,且该结构整体比较简单,因此不会增加各继电器在垂直方向的间隔距离。并且在安装之后,装置内的石墨片44也会接触到电缆的铜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给线缆散热的目的。进一步结合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浪涌保护器本体(1),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1)两侧的接线端上活动安装有侧基板(2),所述侧基板(2)一侧的外壁设有固定引入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1)接线端内的线缆用的固线组件(3),另一侧的外壁设有石墨片夹持机构(4),所述石墨片夹持机构(4)被装配用于接触线缆裸露出的铜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浪涌保护器本体(1),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1)两侧的接线端上活动安装有侧基板(2),所述侧基板(2)一侧的外壁设有固定引入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1)接线端内的线缆用的固线组件(3),另一侧的外壁设有石墨片夹持机构(4),所述石墨片夹持机构(4)被装配用于接触线缆裸露出的铜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基板(2)具体为“L”型结构,且根据功能可划分为卡体I(21)和卡体II(22),所述卡体I(21)相对所述卡体II(22)一侧的外壁设有卡脚板(23);
所述卡体II(22)上开设有圆孔(221),所述圆孔(221)的内壁设有弹性环垫(222);
所述卡体II(22)上设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凸点,所述凸点用于增加与所述浪涌保护器本体(1)接线端的顶部摩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雷电涌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线组件(3)包括接线座(31)和锁合座(32),所述接线座(31)位于卡体I(21)一侧外壁开设的通孔内,且外壁与该通孔的内壁之间形成螺纹夹道(33),所述接线座(31)的顶端设置有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瓣板(34),当所述锁合座(32)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光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