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桩器及送桩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上风机
,尤其涉及一种送桩器及送桩器组件。
技术介绍
海上风机基础中,减少桩基础的数量可以降低成本,即可以使用单桩基础来降低成本。目前在广东地区深水场址,载荷有时候高达几十万千牛米,比北方海域载荷高两倍,按照传统的L型法兰设计方案,由于法兰直径布置空间的限制,当螺栓规格较大的时候,也无法满足强度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可以加大塔架的外径,以通过增加螺栓数量的方式来解决强度的问题,然而这又反过来带来了制造加工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已有针对L型法兰使用送桩装置,但该送桩装置通常为由多个部件通过焊接或者紧固件连接等方向形成为一体式结构,多次撞击敲打后容易出现开焊或者紧固件断裂而造成损坏,因此如何提高送桩装置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亟需解决的一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送桩器及送桩器组件。针对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送桩器,所述送桩器包括送桩器本体和第一导向本体,所述送桩器本体呈筒形,且包括位于所述送桩器本体下部的第一变形部,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内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倾斜;所述第一导向本体呈筒形,且套设在所述送桩器本体的内部,所述第一导向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形部配合的第二变形部,其中,所述送桩器本体和所述第一导向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变形部的配合而相对卡接,两者之间的力的作用方式为压力与支撑力,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大大提高了送桩器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内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80°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外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外倾斜,所述送桩器还包括第二导向本体,所述第二导向本体呈筒形,套设在所述送桩器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二导向本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形部配合的第三变形部,并且所述送桩器本体与所述第二导向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三变形部的配合而相对卡接,两者之间的力的作用方式为压力与支撑力,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大大提高了第一导向本体的使用寿命。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外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80°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所述送桩器本体的本体壁的下端呈从内壁和外壁分别向中间突出的等腰梯形,满足4:3≤b:a≤3:1,其中,b为等腰梯形的上底的长度,a为等腰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的一半。具体地,所述送桩器满足1/3≤d/f≤1/2,其中,d为所述送桩器本体的下端至所述第一导向本体或所述第二导向本体的下端之间的距离,f为所述第一导向本体或所述第二导向本体的高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送桩器组件,所述送桩器组件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送桩器和吊具,所述送桩器本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变形部之上的至少一对凹槽,每个所述凹槽从所述送桩器的内壁朝向外壁凹入而形成;所述吊具能够插入到所述凹槽中而将所述送桩器吊起。具体地,所述吊具包括吊梁和滑块,所述吊梁的两端形成有凹入部,所述滑块连接到所述凹入部的底部,并能够选择性地从所述凹入部向外伸出以同时卡设在所述凹入部和所述凹槽之间。优选地,所述凹槽的上表面从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β满足15°≤β≤30°。进一步地,所述滑块沿所述吊梁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凹槽的上表面的台阶边缘至所述凹槽的底表面的水平距离,以使滑块能够同时卡设在凹槽与凹入部之间。具体地,所述滑块为电磁块,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电磁块能够吸附到所述凹槽的底表面上;在断电状态下,所述电磁块能够通过复位弹性件恢复到其初始位置。优选地,所述滑块和所述凹入部的底表面之间设置有绝缘件。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吊具还包括锁定销,所述吊梁和所述滑块均设置有供所述锁定销插入的锁定孔,在所述电磁块得电状态下,所述锁定销能够同时插入所述吊梁的所述锁定孔与所述滑块的所述锁定孔。优选地,所述锁定孔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锁定孔沿所述吊梁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送桩器及送桩器组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较传统的通过焊接工艺或者紧固件连接将两者固定为一体的方式,本专利技术中的送桩器为分体式结构,结构更简单,便于运输和制造,成本低。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中的送桩器不用焊接、无需打孔,保证了结构完整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应力集中造成的局部开焊或者紧固件断裂和疲劳损坏的现象,提高了送桩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送桩器组件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的送桩器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2的J圈内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的I圈内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送桩器组件的结构图。图6为图5中的送桩器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送桩器;20、吊具;201、吊梁;202、滑块;203、复位弹性件;204、绝缘件;205、凹入部;206、锁定销;2011、吊具起吊部;110、送桩器本体;111、贴合面;112、第一锥形腔;113、锥形缺口;114、第二锥形腔;115、锥形表面;116、凹槽;120、第一导向本体;121、内环起吊部;130、第二导向本体;131、外环起吊部;30、T型法兰;40、L型法兰。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本实施例中限定的水平、竖直、上和下是参照送桩器组件的使用状态进行描述的。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送桩器组件包括送桩器10和用于起吊该送桩器10的吊具20,其中,送桩器10大致呈筒形结构,吊具20可以连接于筒形结构的筒壁内侧以支撑整个送桩器10的重量并对该送桩器10起吊。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送桩器10包括送桩器本体110和第一导向本体120,送桩器本体110呈筒形,且包括位于送桩器本体110下部的第一变形部,第一变形部的内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倾斜,以形成为第一锥形腔112。第一导向本体120呈筒形,且套设在送桩器本体110的内部,第一导向本体120包括与第一变形部配合的第二变形部,其中,送桩器本体110和第一导向本体120通过第一变形部和第二变形部的配合而相对卡接。具体地,第一导向本体120套设于该送桩器本体110内侧,以用于对送桩器本体110进行导向,且在打桩过程中,第一导向本体120与送桩器本体110能够相对上下移动。较传统的通过焊接工艺或者紧固件连接将两者固定为一体的方式,本专利技术中的送桩器不用焊接、无需打孔,保证了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桩器(10)包括:/n送桩器本体(110),所述送桩器本体(110)呈筒形,且包括位于所述送桩器本体(110)下部的第一变形部,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内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倾斜;/n第一导向本体(120),呈筒形,且套设在所述送桩器本体(110)的内部,所述第一导向本体(120)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形部配合的第二变形部,/n其中,所述送桩器本体(110)和所述第一导向本体(120)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变形部的配合而相对卡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桩器(10)包括:
送桩器本体(110),所述送桩器本体(110)呈筒形,且包括位于所述送桩器本体(110)下部的第一变形部,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内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内倾斜;
第一导向本体(120),呈筒形,且套设在所述送桩器本体(110)的内部,所述第一导向本体(120)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形部配合的第二变形部,
其中,所述送桩器本体(110)和所述第一导向本体(120)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二变形部的配合而相对卡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内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80°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外壁从上到下逐渐向外倾斜,所述送桩器(10)还包括第二导向本体(130),所述第二导向本体(130)呈筒形,套设在所述送桩器本体(110)的外部,所述第二导向本体(130)包括与所述第一变形部配合的第三变形部,并且所述送桩器本体(110)与所述第二导向本体(130)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和所述第三变形部的配合而相对卡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部的外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45°-80°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桩器本体(110)的本体壁的下端呈从内壁和外壁分别向中间突出的等腰梯形,满足4:3≤b:a≤3:1,其中,b为等腰梯形的上底的长度,a为等腰梯形的下底与上底之差的一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桩器(10)满足1/3≤d/f≤1/2,其中,d为所述送桩器本体(110)的下端至所述第一导向本体(120)或所述第二导向本体(130)的下端之间的距离,f为所述第一导向本体(120)或所述第二导向本体(130)的高度。
7.一种送桩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桩器组件包括: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桩器(10),所述送桩器本体(110)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晶,张竹,齐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