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126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外表面上通过等角度均匀分布的多个空气弹簧与弹性筒的内表壁弹性连接,且弹性筒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减震球,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部中轴线上且靠近充电桩本体底部内表壁的部位设有双向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减震球能够首先与外界冲击物直接接触,并进行第一步减震吸能处理,通过弹性筒作为第二层防护能够对冲击能量进行进一步抵消,最后通过空气弹簧作为第三层防护再次对冲击能量进行抵消吸收,从而达到高效的减震效果,该结构简单,实施性强,便于推广使用,减震效果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为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然而,现有的户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其结构单一,抗冲击及防震能力较差,在发生意外事故冲撞时,充电桩易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不具备相应的高度调节能力,在雨水天气,积水易浸湿充电桩,导致断路短路事故发生,安全系数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抗冲击及防震能力较差,以及不具备相应的高度调节能力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外表面上通过等角度均匀分布的多个空气弹簧与弹性筒的内表壁弹性连接,且弹性筒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减震球,所述充电桩本体内部中轴线上且靠近充电桩本体底部内表壁的部位设有双向电机,且双向电机底部通过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螺母套筒,所述螺母套筒内部套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底端贯穿充电桩本体的底板并延伸至外部与底座焊接。其中,所述双向电机两侧通过电机固定架与充电桩本体的两侧内表壁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弹性筒的长度大小为充电桩本体高度大小的三分之二。其中,所述座顶部四个拐角处均垂直焊接有限位支柱,且限位支柱顶端贯穿充电桩本体底板并延伸至充电桩本体的内腔。其中,所述多个减震球均为半球状结构,且球面均背离所述弹性筒的外表面向外。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减震球能够首先与外界冲击物直接接触,并进行第一步减震吸能处理,通过弹性筒作为第二层防护能够对冲击能量进行进一步抵消,最后通过空气弹簧作为第三层防护再次对冲击能量进行抵消吸收,从而达到高效的减震效果,该结构简单,实施性强,便于推广使用,减震效果显著。2、本技术中,通过双向电机驱动螺母套筒转动,由于螺杆与底座焊接,故而在扭矩作用下,充电桩本体缓慢上行,从而使得充电桩本体下表面与底座脱离,并远离水平面,从而避免积水浸湿,保护了其内部结构,避免了短路断路事故的发生,为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技术内底部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充电桩本体;2、弹性筒;3、限位支柱;4、底座;5、螺杆;6、双向电机;7、电机固定架;8、螺母套筒;9、减震球;10、空气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2,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充电桩本体1外表面上通过等角度均匀分布的多个空气弹簧10与弹性筒2的内表壁弹性连接,且弹性筒2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减震球9,充电桩本体1内部中轴线上且靠近充电桩本体1底部内表壁的部位设有双向电机6,且双向电机6底部通过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螺母套筒8,螺母套筒8内部套接有螺杆5,螺杆5的底端贯穿充电桩本体1的底板并延伸至外部与底座4焊接。双向电机6两侧通过电机固定架7与充电桩本体1的两侧内表壁固定连接,弹性筒2的长度大小为充电桩本体1高度大小的三分之二,底座4顶部四个拐角处均垂直焊接有限位支柱3,且限位支柱3顶端贯穿充电桩本体1底板并延伸至充电桩本体1的内腔,多个减震球9均为半球状结构,且球面均背离弹性筒2的外表面向外。限位支柱3与充电桩本体1的底板贯穿式滑动连接,主要用于保证结构处于稳定状态,使其在升降过程中更加可靠,通过螺母套筒8与螺杆5的配合设置,能够将双向电机6的转动输出变为直线输出,减震球9用于与外界冲击物直接接触,并进行第一步减震吸能处理,弹性筒2作为第二层防护能够对冲击能量进行进一步抵消,空气弹簧10作为第三层防护再次对冲击能量进行抵消吸收,从而达到高效的减震效果。工作原理:使用时,外物对该充电桩发生意外冲撞时,通过减震球9能够首先与外界冲击物直接接触,并进行第一步减震吸能处理,通过弹性筒2作为第二层防护能够对冲击能量进行进一步抵消,最后通过空气弹簧10作为第三层防护再次对冲击能量进行抵消吸收,从而达到高效的减震效果,该结构简单,实施性强,便于推广使用,减震效果显著,在雨水天气,地面积水较多时,通过双向电机6驱动螺母套简8转动,由于螺杆5与底座4焊接,故而在扭矩作用下,充电桩本体1缓慢上行,从而使得充电桩本体1下表面与底座4脱离,并远离水平面,从而避免积水浸湿,保护了其内部结构,避免了短路断路事故的发生,为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外表面上通过等角度均匀分布的多个空气弹簧(10)与弹性筒(2)的内表壁弹性连接,且弹性筒(2)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减震球(9),所述充电桩本体(1)内部中轴线上且靠近充电桩本体(1)底部内表壁的部位设有双向电机(6),且双向电机(6)底部通过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螺母套筒(8),所述螺母套筒(8)内部套接有螺杆(5),所述螺杆(5)的底端贯穿充电桩本体(1)的底板并延伸至外部与底座(4)焊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外表面上通过等角度均匀分布的多个空气弹簧(10)与弹性筒(2)的内表壁弹性连接,且弹性筒(2)外表面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减震球(9),所述充电桩本体(1)内部中轴线上且靠近充电桩本体(1)底部内表壁的部位设有双向电机(6),且双向电机(6)底部通过输出轴传动连接有螺母套筒(8),所述螺母套筒(8)内部套接有螺杆(5),所述螺杆(5)的底端贯穿充电桩本体(1)的底板并延伸至外部与底座(4)焊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用移动式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电机(6)两侧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龙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瑞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